本帖最后由 倾城未倾国 于 2019-3-7 11:19 编辑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应在农历二月节令。
中国古代对于节气时令,有着详细的划分,对应时令的气候,有着相应的天文、气象、物候知识的总结与指导。虽然不是那么准确,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惊蛰的前一个节气是雨水,雨水时节阳气渐升,春草萌动。但动物和虫蚁们依然藏在洞穴或土中,不饮不食,这样的状态,称为“蛰”。当然这是指那些冬眠的动物与虫虫们,比如我们家养的三只小乌龟,去年的十一月下旬,气温骤降,它们就不再吃东西了,但并不完全昏睡,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会东张西望和玩耍。
陶渊明诗道:“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到了惊蛰,天上春雷滚滚,惊醒了那些“蛰伏”的动物和虫虫们,草木复苏。天气暖和了,它们都想钻出洞穴,钻出泥土,晒晒太阳,活动一下腿脚,伸伸懒腰。我的小乌龟们这两天就开始活动频繁,大多数时间都在池子里爬来爬去,伸头张望,不再懒懒地睡着。如果气温继续回升,要不了几天,它们就会胃口大开,开始吃我为它们准备好的小虾了。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我们最早养的那只小龟来。那年夏天姐姐给琪儿买了一只小龟来,当时琪儿才上小学二年级,到了冬天,小龟开始冬眠,它不吃不喝,只是闭着眼睛睡觉。有养龟经验的朋友告诉我们,要找一个盒子,里面装上细沙,把小龟放在里面冬眠最好。于是我们照办。整个冬天,我时常去打开盒子看看,小龟一直很安静地在睡觉。开春以后,惊蛰那天,我还记得去看了看它,见它还在睡,没有醒来的迹象,就没有管它。可谁料到,过后的几天,由于很忙,就没有再想起它,大约惊蛰后一周左右吧,当我们再打开盒子,拿出小龟时,可怜!可爱的小龟已经死了,看样子是缺水而死,两只眼睛已经干瘪。琪儿心疼得哭了,我也心疼且内疚。动物对节气的感应是那样神奇,节气到了惊蛰,它们就会准时醒来,醒来了就要饮水吃食。而我们没有及时将小龟放在有水的地方,它因干渴而死……
惊蛰,不只是动物们醒来了。古代的时候,“七十二候”中介绍二月惊蛰的三候(三候,就是把一个节气的十五天再细分为三候,五天一侯,每五天气候与物象有一个变化。)为: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惊蛰之后,百虫惊走,草木发芽。惊蛰之后,桃花开始绽放,阳气渐盛。惊蛰之后,黄鹂鸣唱,鹰化布谷,呼唤春天的到来,那一声声“布谷,布谷”的叫声,催促着人们开始春耕。“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现在,我们居住在城市里,对于二十四节气,已不太那么在意了,我们记住的只是小时候唱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于每一个节气的内涵,每个节气里各地不同的习俗,我们已知之甚少。但惊蛰伊始,春暖花开,遍地新绿。春天来了!那一声声春雷响过,小草醒了,虫虫醒了,我的小龟也醒了,面对这大好春光,宅在家里实在心有不甘。走吧!走出水泥丛林,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花红柳绿的明媚春景。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