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耀光 于 2019-3-4 11:18 编辑
疑是银河入洞天 ——游新西兰维托摩萤火虫洞
夏夜里纳凉的时候,在村边的树丛里和草地上追逐、捕捉萤火虫,然后小心翼翼地装进玻璃瓶里,是和下河摸鱼虾,上树抓知了、掏鸟窝,用蜘蛛丝卷成的小网到田野里网蜻蜓一样,是我小时候最浪漫有趣的事情了。当中,使我最感到好奇的还是那小小的萤火虫,它怎么会发光,为什么忽闪忽闪的?白天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 长大了,这些儿时的趣事注定只能成为一种回忆,是带着曾经有过的满足和略显遗憾的回忆。不过,游览了新西兰的维托摩萤火虫洞,又唤起了我未泯的童心,也满足了我对于这种会发光的小小生灵所有的好奇心。 维托摩萤火虫洞,位于新西兰北岛,离首都奥克兰有一百六十多公里。这是一个有着1500万年历史的钟乳石溶洞,该洞以萤火虫数量众多且景观奇特而闻名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在导游引导下,我们从绿树掩映下的半山腰洞口进入洞穴,沿石阶而下,里面没有灯光,洞里阴凉、潮湿、黑漆漆的,洞底是黑黝黝的水面。导游轻声宣布了“不得说话、照相、打手机,不得发出任何声响和光线,不得触摸岩壁,抓捕萤火虫”等几条特别的纪律后,就带我们一行人上了小船。小船在水面上缓缓行进,不用马达,也不用木浆和竹篙,动力来自船夫使劲拽着事先预置在洞内的绳索上的双手。导游在船上,几乎不做任何的解说和介绍,他只让大家平心静气的观赏那参差不齐的钟乳石的岩顶和岩壁,而游客不知是特别的听话呢还是真的被洞内的奇特景观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大家没有弄出一点声响,洞里也没有一点别的亮光。据说这里的萤火虫和别处的不同,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声音和光线会使得它们无法生存。大家这样做,为的是不惊扰和伤害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为的是在亲近它们观赏它们的时候,还它们一个静谧、幽暗、它们早已经适应了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的是尊重自然也尊重这些小生灵祖祖辈辈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如果人们不尊重自然,恣意去侵扰它们,那么我们在维托摩的洞穴中,就不可能再看到如下奇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了。 在幽暗、潮湿的溶洞里,坐在小船上,仰望头顶,自己仿佛置身于夏夜的星空下,成千上万的萤火虫,一簇簇的盘旋在洞穴顶部凹凸不平的岩壁上,它们身上一闪一闪的不停地发出淡绿色的荧光,真是灿若繁星,煞是好看。这不就是天上银河吗,这不是满天星斗吗?一个活脱脱的微缩版的夏夜星空。当我的眼睛适应了洞内的暗环境后,我又清楚地看到无数的光点映射在水面上。你可以想象,夏夜里天上没有月亮,在漆黑的天幕上,只有繁星不停地在闪烁,那是什么样的景象,而这动人的一幕不是在天上,而是发生在新西兰维托摩的一个小小的海边洞穴里,你不觉得“疑是银河入洞天”吗? 细细看,洞里的萤火虫,一只只从身上舒缓地垂下一根远远超过自己身长的丝线,层层叠叠密集挤在一起的萤火虫,就形成了一道道长短不一的细密的丝帘。萤火虫从身上垂下的丝线,每条丝线的下端都坠着一个小水滴,极像晶莹剔透的小水晶珠,在自己发出的美丽荧光的映射下,细长透明的丝线也发出暗幽幽的微光。一阵轻风吹来,细长的丝线和晶莹的帘珠随风摆动,真似玉佩摇曳,只是没有听见金石之声。 萤火虫还有晶莹的丝线,我小时候从没见过。这丝线是干什么用的?出得洞来,我怀着好奇心急忙问导游。原来,能发出荧光还能分泌黏液形成细丝和晶莹小珠珠的是萤火虫的幼虫。它们发出美丽的萤光当然不是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用来吸引猎物。晶莹的细丝线是萤火虫分泌的一种粘液汁,有很强的粘性,它是萤火虫幼虫捕捉食物的利器,被荧光吸引而来的猎物,只要碰上了它的丝线,便被粘住动弹不得,这时萤火虫就像一个技术老道的钓者收钓鱼线一样,把丝线连同猎物慢慢收了回来,奔荧光而来的小昆虫,在密密的珠帘中行进是很难逃脱的,最终都将成为萤火虫嘴里的美食。真是没想到,这美丽荧光下密密的水晶珠帘和丝线,竟是萤火虫幼虫的罗“雀”之网,钓鱼之线。有了充足的食物,萤火虫的幼虫八、九个月就长成了成虫,成虫破茧而出便疯狂交配、产卵,几天之后,它们会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撞向幼虫的丝网,舍身给自己的孩子作食物。同样没想到,在萤火虫的世界里,父母岂止是为儿女做牛马,而是为儿女当美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身”啊。 据说,维托摩的萤火虫洞,是1887年一个叫塔雷.帝努劳的毛利族的族长和一个英国测量师发现的,1888年这位毛利族长就把洞穴开放给游人参观,一百多年来,这个萤火虫洞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人。公元2003年4月22日,我有幸成为这一百多年来这数以百万计游人当中的一个,来维托摩游览了萤火虫洞,观赏了由成千上万萤火虫的荧光点缀的岩壁和石洞,观赏了萤火虫在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的钟乳石溶洞中造就的灿烂星空和美丽天河。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