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丛 于 2024-1-4 14:54 编辑
《青莲传奇》第一部 第十七章 「游历人世间」之三 ——长篇奇幻小说连载 (原创首发)
云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靠近边境。
这里的山是那么的秀美,站在高山上,山势没有四川的山那么险峻,每一个山峰都是那么小巧可人,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植物。这里的气候是宜人的,空气新鲜得恨不能让人一口把天都吞下去。
王伯忠和莲儿却顾不上欣赏风景,下车后就直奔向县城中心,想看看在药店能买得到三七原药不。不愧是三七的产地,在县城的几家药房里都有三七销售,但存货量都不多。买个一斤两斤的还可以,像他们这样大批量的采购,还得要到山里去。两人走了好久,也就买到了十多斤药材,离他们的期望值差远了。两人打听到山里有不少的寨子采药人很多,在那里应该能买到上好的三七。两人就离开了县城,沿着公路走了二十多里,这才踏上了通往山里石板小道。
前方出现了一个苗寨,与他们所熟悉的建筑大相径庭的房屋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在一块周围有着许多大树和竹林的田地里,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人们在地里劳作着,远远看去,那田地里种植的正是三七。莲儿想看得更清楚一点,紧走几步,到了田头,定睛一看,那里是什么三七,只是一遍普通的菜地。看来都是自己求药心切,把这些到成了三七了吧。
在前一世,莲儿就来过云山,那时,她已是近五十岁的人了,那次,她是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来的。在种植着三七的地头,她请教过那些药农,知道了三七这种药材名称的由来。三七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对生长的环境有着近似苛刻的要求,她天性娇贵,不耐寒暑,三分喜阳,七分喜阴,这就是为什么三七都长在山里相对背阴的地方的原因所在,也是这种名贵的药材名称的由来。那一次莲儿也才弄明白了,三七以前都是野生的,到九十年代后,才陆续开始人工种植。
莲儿看着身边田地里那些绿油油的蔬菜,心灵深处的记忆涌了出来,她突然感到有一种柔软的浪潮掠过了全身。
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苗家大伯正盯着他们,莲儿忙上前了几步,有标准的普通话问道:“大爷,你们这儿出三七么?”
“三七?出呀。”大伯回答道,“怎么,你们想买一些?”
“正是。我们就是来收购三七的。”王伯忠怕人家不相信小孩子的话,赶紧答了一句。
“哦,我们这儿山上是有不少的三七。”
“那能不能卖给我们一些呢?”王伯忠问了一句。
旁边一个年轻人听说莲儿他们想要买三七,拉了那位大伯一下,悄悄地说:“周家阿伯,他们要收三七是好事呀,就是不知给个啥子价。要是能用粮食来换就好了。”
周家阿伯朝着他点了下头,表示知道了,这才对这对父女说:“卖呀,可能不大好办。我们这儿今年粮食歉收,乡亲们都想用三七换点米和苞谷来吃。”苗家大伯细心地将一些杂草从蔬菜周围锄去,又抬头说道,“今天夏天,遇上了干旱,好多田都颗粒无收,缺粮呀。”
“可是,大爷,我看这菜长得不错了,怎么不补种点粮食呢?”莲儿见这块偌大的田里都种着蔬菜,好奇地问了句。
“这个呀,你们是不晓得,县城的居民缺菜,这是县里蔬菜公司来让种的,说是交上后,每家可以补贴二十斤苞谷。唉,这年头,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那我们拿粮食来换行不行?”
“拿粮食换?那当然好。”老伯说,“可你手里有粮么?听这位先生的口音,应该是四川那边的人吧,那边今年不是收成也不好么?”
看来,老伯是怀疑他们拿不出粮食来,这也难怪,王伯忠人长得斯文,身上透着一种书卷气,看起来就是个教书的先生,莲儿更不消说了,虽然马上就十二了,但毕竟还是个孩子呀。
“大爷,你看这样好不,如果你们愿意用三七来换粮食,那我们这就回去准备,明天一早,我们就带着粮食过来。不过,我们得进寨子看一下,在哪个地来收三七和换粮食。”
“地方好办。我们苗寨都有一个议事的大屋。也就是公房,里面很宽敞,前面还有个坝子。如果你们真的有粮食,那我就带你们去看一下。”
“那最好不过了。”王伯忠说道。
父女二人在周家阿伯地带领下,来到寨子中,见这里的住房大都是一些吊脚楼,一些低矮的平房也夹杂其中。房屋都是木质的,屋顶覆盖着茅草。有几个吊脚修建得有回廊,类似四川城里阳台的样子,屋顶盖着青瓦。这应该是比较殷实的人家了。正是上午时分,寨子里的人不多,偶尔见到两个,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父女二人。周家老伯也不解释,领着他们一路来到位于寨子中间的那个长方形的建筑中。与其说是间屋子,还不如说是一个亭子来得更妥当些。因为这个屋子四周都没有围墙,除了立着几根柱子外,就是那一圈用来当凳子坐的木板了。这些木板就连接在四周的木头柱子之间,起着连接和加固屋子基础的作用。屋顶是用叫不出名来的树皮制作的,屋子的一头还有着一个有石头垒起的台子,莲儿猜那应该是个主席台,如果要开个会什么的,可以让重要的人物坐在上面。靠近台子的地方,也摆着一些条凳,印证着莲儿的判断。周家老伯说:“这是我们的公房,很宽敞吧,就把你们的东西摆在这里如何?”
莲儿仔细地看着这儿,心里想,要是到了这里再把东西从空间拿出来,众目睽睽下肯定不行,只有还是把货在半路上就拿出来,再让他们帮着运过来。当然,这得要人们愿意才行。于是说道:“周家老伯,地方是不错。但你们这儿我们的汽车进来不了,只有把粮食卸到马路边,还得麻烦你们找人帮我们运到这里才行。你看……”
“这没有问题。”周家老伯说,“你约个时间,我到时叫人来担过来就行了。不过,怎么换呢?我说问一斤三七换多少米多少苞谷?你们得给我个数,我晚上好和大家说。” 王伯忠说:“这个好说,你们以前是怎么我换的,我们出的数只会多,不会少。另外,如果要现钱也是可以的。你说呢,莲儿?”
“就是就是。我们初来乍到,对行情也不太懂,周家阿伯你说吧。”
“以前也有人来换过,按照药和粮食的价估下来,他们给的是三斤米一换一斤三七,如果要苞谷,就给三斤半……”
“哦,那我们都按一斤三七换五斤米算,如果要苞谷,就算六斤。周家老伯,你看如何?”
“你们给,给这么多呀?”周家老伯父女二人给出的价超过了他的预期,不相信似地追问了一句,“该不是算错了吧?”
也难怪他有这种想法,三七交给供销社一斤也就七、八角钱,而黑市上的米早就是五角几一斤了,苞谷也贵,一斤要四角五,还经常是有价无市。
“没有算错。”莲儿和王伯忠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两人相对一视,都笑了,莲儿又补充道:“不过我们有个要求,三七要洗干净,不能带着泥沙。还有就是要晒干,晒透。”
“这个你们尽管放心。往年我们这儿挖了三七,一般都是交供销社,如果带着泥沙,那是要被降等级的。价钱相差好多。哦,对了,药分不分一下等级?”
莲儿道:“不用了,只要是三七,干净的,带着剪口的,都按这个价吧。乡亲们寻点药材也不容易。”
“天,看不出,这个小姑娘,连剪口都晓得,那个大人就更是内行了。”周家老伯想道,“难怪人家敢走这么远来收药材呀!”
“那就谢谢两位了!那就这么定了哟。”周家老伯想进一步把事情敲实,又说了句:“不晓得你们带没带纸和笔,最好写一张告示出来,我好给乡亲们说。”
莲儿晓得他还是不放心,就对父亲说:“老爸,写个东西也好。有个凭证。这个就由你来了哟!”
她从乾坤袋中拿出文房四宝,和父亲走上那个台子,把纸铺好,不一会儿,王伯忠就写了两张一样的启事,把刚才和周家老伯商定的事项全写在了上面。
周家老伯看了好几遍,将两张启事细心收了,脸上露出了笑来。
王伯忠说:“那好吧,就请周老兄明天一早派人来担粮食吧。”
周家老伯要留他们吃饭,被父女二人婉拒了,他们挥手与周家老伯告别,走出了寨子。来到马路边,见四周无人,父女二人赶紧闪进了空间,准备起明天要用的东西来。
第二天一早,当周家大伯带着十来个年轻人来到公路边时,莲儿和父亲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了。他们身边放着一大堆麻袋,周家大伯凭眼睛一估,就足有三千多斤,看来人家是真心来采购三七的。周家大伯和王伯忠父女寒暄了几句,就招呼大家把东西全弄到了寨子里的工房去。也就半个小时时间,就把莲儿他们带来的物品在那个公房里全都摆得整整齐齐的了。
寨子里就跟过节似的,人们奔走相告,不一会儿就在这里排起了长队,等着用三七换回宝贵的粮食了。兑换的比例在昨天晚上都已经公布,自己家有多少三七,各自也都称了三五遍,人们喜笑颜开,边摆着家常里短。边等着拉了粮食回家。
当朝霞将寨子映得红灿灿的时候,第一个人背着一口袋金黄的玉米从公房中走了出来,排在后面的人将带来的物品摆在地上,代替自己排队,都涌了过去,要看一看粮食的成色好不。
苞谷很新鲜,一看就是今年才出的,籽粒大,颜色靓。有人抓了些,在鼻子下闻着,一股新粮特别的香味。丢在嘴里嚼一下,个个都是嘎巴脆,好粮食!人们就纷纷点头,又去看提在手里的那大米。没有说的,油浸浸的,全是当地没有的品种,这种米用来熬粥给细娃儿和病人吃最好不过了。于是赶紧退回到队列里,等着换粮食。
有人看着莲儿那精明的样子,就悄悄地议论:你看人家呀,不过十二、三岁吧,怎么就这么能干呢?瞧那算盘打得,又是过称又是写字还要把东西传给人家,这么忙了还忘不了招呼来的人,这个叔叔那个孃孃的喊得好亲热。这样的女娃子就是再多养几个,不十几个都嫌多。还有那个当爸爸的,斯斯文文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口袋里带别着两支钢笔,这该有多大的学问呀。有人只顾看了,轮到自己了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后面的人在催了,才不好意思地把手里的三七递过去,这就引来一阵不大不善意的笑声。
莲儿也笑了,那笑容是甜甜的。这是莲儿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让空间多得数不清的粮食多派点用场,一直是她想得最多的事之一。既然自己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尽可能地完成吧。
本来,她完全可以直接把粮食送给大家,就是这样空间所出产的粮食也用不完。但是,这样又势必会引起人们更大的猜忌,要是这些事惊动了公家的人,人家一查,难免有很多事说不清。换货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莲儿需要药材,药农需要粮食,莲儿可以多给大家一些,但却不能白给。在她的前世中,看惯那些做了善事却没有落下好的事情,有一件事她记得特别清楚。一个做生意赚了些钱的小老板,想回报一下社会,每天早上在自己的小面馆前派发馒头,每人都可免费领取两个,外带一碗稀饭。坚持做了好几个月。慢慢地人们习以为常的,周边的人把那儿当成免费吃早饭的地方。有一次一个人领了一份食物却不吃,找到那个小老板要求退钱,还一次一个人说在稀饭里吃出了砂子,就把稀饭泼在了人家的身上……最后,这种回报社会的行动只好草草收场。
莲儿相信,那些纯朴的山民药农是不会做出这样奇葩的事的。但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的劳动,这种事情才干得长,而她的事业也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就是她从一开始就坚持用自己家的东西来换取你需要的物品的活动的原因所在。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