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海醉筆 于 2019-4-23 20:46 编辑
【编者按】此篇诗情画意,历史厚重。图文兼并,朴实秀永。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涓涓流动。热爱家乡,拥抱故土,情深义重。句句渗透入读者的心灵,段段读完令人感叹。会员编辑们,你们对家乡有这种情义麽?推优共赏,欢迎作者,分享更多的佳作,为我们自己的逸飞心灵乐园添砖加瓦!(墨海醉筆)
作者:宋春晖
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故乡,能给你带来思念、向往、睱想和留恋的地方。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今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千古佳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的故乡是汝城县马桥乡高村村,是始祖宋成三十八代传人。我生在外地,长在他乡,平时也很难得回一次故乡。几十年来,我对故乡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是爱?是恨?是亲?是疏?是恩?是怨?就像五味瓶揣在怀里,一直未打开,甜、酸、辣、苦、咸还未尝试。人到中老年后,才开始萌生了游子思乡的情愫。
高村是我父亲成长的地方,我的父亲母亲已经长眠在这里,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我无力对它有所改变,只能尽些薄微之力。故乡修路架桥、维修宗祠等公益事业,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上万地捐助,也许心安些,也只能以这种形式表达对故乡的关心。
据记载,祖籍高村宋氏一脉源远流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璟(公元663一737年),汝城宋氏家族称为文贞公,是唐朝“四大名相"之一,(另三人为房玄龄、姚如晦、姚崇),武则天时期,官至监察御史、凤阁舍人,以刚正闻 名。在进京为官之前,刚初登进士,被朝庭任命为义昌(今汝城)县令。在汝城任县令时,其次子宋成娶广东韶关曲江张九龄(后任唐朝宰相)之女为妻。宋璟调离汝城后,留宋成定居汝城石塘,宋成即被汝城宋氏奉为肇基之祖。
宋成之子宋申锡,公元830年任唐朝“间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故有汝城宋氏“祖孙三宰相"之美称。
宋成定居汝城后,传六代至宋芳,宋芳生八子,先后分别迁居各地,分派浩繁,生生不息。长子瑞麒住泉水石塘祖居;次子瑞祯迁居马桥高村;三子瑞风迁居兴宁程水(资兴);四子瑞祥迁居马桥荷塘;五子瑞龙迁居桂东东水;六子瑞翁迁居泉水南团;七子瑞麟迁居德靖后转迁泉水殿华;八子瑞凤迁居溪头。宋成之始,汝城宋氏历时一千二百多年,繁衍四十多代。
我的故乡高村,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村庄,青山绿水,依山傍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省道从村前穿过,如今修得笔直、平坦,公共汽车招手即停,乡亲们出行更加方便、安全、快捷。在村前的浙水上,1958年大跃进时修建的高村水电站大坝将浙水河拦腰斩断,至今还在发电。这是汝城县第一座水电站,当年故乡的父老乡亲为修电站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人力物力财力无私奉献,老辈讲,当时筑大坝缺石料,高村辅在路上的石板,老百姓家中的石磨、石臼都支援做了大坝。至今,六十年了,大坝仍雄踞于浙水河上。
村前的河上,一座小泥大桥跨江而过,与邻近的电站大坝交相辉映。桥下,成群的鸭子在河中戏水、追逐、揽食 ,后生划着小船在收网捕鱼。这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多少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座木桥,以后改成了狭窄的石板桥,给行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前几年,建成了这等规模的水泥大桥,让乡亲的过桥不再提心吊胆了。
走进高村,在村口有一口巨大的水池,从电站大坝引进的清澈的河水在这里稍作停留,便迴旋式的流进电站机房,从发电机出口喷湧而泄。池边,村妇们在浣衣洗濯,不时传来阵阵笑语欢声。
走进故乡,我来到祖祠。高村祖祠跟汝城大多数祠堂一样,古朴典雅,雄浑大方,气势恢宏,豪放粗犷。它矗立在村子中央,在乡亲们心中,它是神圣的殿堂,它守护着宋氏族人上千年。大门两侧,挂着一幅楹联,上书:高山列锦屏天宝物华气象维新光武德;桂水环玉带地灵人杰山河依旧绍文贞。这是对宋氏族人最真实的写照。
走进厅内,犹如走进一本家谱,让人细细地品读,仿佛回到了以前的几十年,几百年。大厅内,祖宗牌位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上位,一年四季供奉着香火。大厅上方,悬挂着一些牌匾,在彰示着宋氏先祖的荣耀。在这里,曾经挂着大红“囍"字,新郎新娘拜着天地,乡亲们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欢天喜地;也曾经挂着“奠"字,祭祀逝去的先人,满堂的哭声和响彻大厅的哀乐。而此时,大厅空旷,寂穆,静静的,静得让人窒息、压抑。
我离开祖祠,徘徊在故乡的古巷道。这里有我的祖屋,还有父辈、祖辈留下的印迹。千百年了,它风雨不腐,尘封不蝼,多少飞檐峭壁在歌舞升平中坍塌,多少画梁雕栋在纸醉金迷中腐烂,经过多少次的改朝换代,唯有这故乡的老屋,始终安然镶嵌在浙水河畔,驻扎在这山明水秀的厚土里,顽强地显示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沿着古巷往前走,巷子里没有人家,不见烟火,不闻人声,老住户们都搬到新起的房子居住了,留下的是萧条和回忆。岁月洗礼后,瓦还是那么青黛,砖还是那么浅灰,门窗依稀还可见木纹,鹅卵石巷面结上了青苔。失去了千百年来的生气,让人感到了陌生。
我走出村子,高速公路大桥气势磅礴地从村旁凌空越过,乡亲们的新房一栋毗邻一栋,让古老的村庄充满着现代生活的气息。我仰望着对面的一座青山,这是村里的风水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村规民俗约定,任何人不得砍伐此山林木,但在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还是砍了个精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今又恢复了生机,还是那么峰峦隽秀,林木茂盛,鸟兽筑巢,它象证着我的故乡高村人财两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作者 | 宋春晖
历经沧桑几多秋, 寻宗溯祖今重游。 乱云迷雾随风去, 芳草繁花向日稠。 处处青山有忠骨, 代代宗亲耀祠楼。 沿途好景开诗胆, 一路春光豁远眸。
分享也是一种美! 原创不易,请您欣赏! 来自群组: 以文会友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