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笛 于 2019-5-2 13:45 编辑
【编者按】鲁迅先生的“冷”是出了名的,“横眉冷对”是先生自己为自己的定格;“痛打落水狗”是先生性格的倔强和精神的彻底,穷追不舍。看似无情,其实他对祥林嫂的同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悲哀与无奈,以及对阿Q、华老栓等等的理解和剖析,则都反映出先生思想之深刻,目光之犀利,言辞之厚重。然而先生的幽默在圈内也几乎人人皆知,也为作为读者的我们所津津乐道。一次他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员看他穿戴,以为没多少钱,于是就胡乱地理了一下。理毕,先生胡乱地给了他一些钱,显然远远超出理发的价格。于是下次再去,那理发员觉得人不可貌相,对先生毕恭毕敬,好好地仔细打理一番,以为又会像上次一样得到很多钱。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来个“顺势而为”,也仔仔细细地把钱数给了那人。这令那人摸不着勺子。先生解读:上一次你给我胡乱地理,我就胡乱地给了你钱;这次你理得仔细,我也就仔细地给你钱了……都说明先生是一个至情至性、幽默智慧的大家。本作从思想和文字的角度,以及生活细节处来解读先生的为文为人,将一个真真切切的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读来颇感亲切自然而真实,拉近了作者与伟人的距离。(编辑:塘中水仙)
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在人们心中,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也的确,鲁迅有这实力,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散文,成就都是从民国以来一直站在文化和文学的树梢上的。
但有了这种感觉,会让人觉得只可仰望不太亲近,因为如山一般太远太高。这阵子,读了鲁迅的几篇文字,观点为之一改,觉得鲁迅其实还是蛮幽默可亲的一个人嘛,也就是说:在有些时候,还是蛮接地气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换个角度看鲁迅,从文字幽默的智慧的方面入手,会发现一包趣多多饼干。
幽默在鲁迅,个人感觉其实可以分好几类,这也是因为鲁迅基本擅长各种文学体裁。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如匕首象投枪一般的杂文中那种辛辣的讽刺,或者说叫冷嘲,记得中学时学过他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个是说梁实秋的,当时看了,真的觉得解气爽快,这梁实秋的形象在脑海中几乎变成猥琐了。但后来,慢慢也了解了梁实秋此人,其实也是一位博学多才和儒雅的学者和作家,有作品有翻译(牛人,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是对中国有文学贡献的人,而且他反击鲁迅的文字没有这么辛辣和嘲弄,也算是有风范的人物。我想,后来中学课本删去此篇,大概也和这个有关。
我更喜欢的,是鲁迅的第二类,也就是不仅仅为了讽刺的那种幽默,里面还涵融了怜悯、慈悲和启迪的深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属于这个类型。比如《阿Q正传》里的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个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阿Q的思想实际是落后的,又喜欢赶时髦,又不懂时髦的真正含义,处处碰壁,以至于糊涂赴死。他就用这种心理方法解脱自己的失败和潦倒,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麻醉法。鲁迅的这类幽默,不但增加文字的生动性,更会引起读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再比如《故乡》里那个斜对门的杨二嫂,鲁迅因为离开老家时间久,忘了她所以没主动打招呼,引起“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反应了:“然后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这段有点儿冷的幽默,让读者立马对乡下人生活简单贫穷、思想却复杂偏激,有了深刻印象,这种写法对人物个性塑造,无疑是很给力的。
第三类幽默应该是鲁迅生活中的,也就是鲁迅不是神,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人间,有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朋友间的不拘小节的调侃和打趣。以我看,跟论坛上的有些调侃的回复并无两样。鲁迅在那本有名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就立刻送了一套给自己的朋友北大教授川岛,他知道川岛那阵子正在谈恋爱,所以在赠书的扉页上诙谐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我看了此句,也是不禁一乐。这鲁迅懂的真不少呀,浪漫是啥滋味理解相当透彻。这调侃朋友,也是句句到肉。估计朋友接此书,除了咧嘴,就该捂肚子了。这类幽默,应该是最真实的生活中的鲁迅了,这时的鲁迅,那有名的板寸头也看着可爱了。
作家毕飞宇在2017年2月接受凤凰文化的一个专访时,谈到鲁迅和张爱玲,说他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比较冷色基调。但也有区别,鲁迅是冷中添加了幽默元素,让作品有了亲和感,有了启发性;张爱玲则没有,所以显得文字中那一抹深刻的荒凉感,蔓延无际。毕飞宇说:“如果张爱玲还活着,我会拒绝跟她握手,我受不了张爱玲的冷。为什么受不了她?她太冷了。”也读过张爱的一些文字,觉得毕飞宇对鲁迅和张爱玲文字的感觉,从大的风格方面来说,还是蛮准的。
山笛 2019.5.1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