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8821|回复: 3

文学笔记·小说笔记(一——十)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来自- 湖北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主题

361

帖子

26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23

1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5-23 14: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
  一

  “小说”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曹聚仁为章炳麟整理的《国学概论》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都是这么说的,不过章炳麟和鲁迅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一样的。章炳麟认为,战国时期有的小政客,他们不能游说各国诸侯,只能在县令这样的地方官跟前说说本地方的话。鲁迅则认为,“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言外之意,把这些闲言碎语刻意拔高、美化。不过,二人都提到了一点,这里的小说就是闲言碎语,和我们今天讲的小说含义很不相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里的“小说”这个词和今天的小说完全没有关系。我们看看中国的小说发展史都知道,古代早期的小说都是笔记体的短小精悍的故事,小说篇幅增加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最初的小说都是闲言碎语,篇幅一般都不长。


  二


  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了一部《世说新语》。我们今天把这种体裁叫做笔记体小说,那么《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到底应该看作历史还是小说呢?它毕竟是道听途说,随笔记下,介于可信和不可信之间。确实,有的历史学家就把它里面的故事当做历史材料来用。然而,它还是有小说的萌芽。例如,讲周处的故事,说周处到水里面和蛟大战三日三夜,这当然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


  我想说的是,把《世说新语》叫做小说是有道理的,它本身有虚构的因素,也影响了后世的小说。我们读过《世说新语》,再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源于《世说新语》。例如,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杨修告诉工匠这是曹操嫌门宽了,这个故事《三国演义》中有,《世说新语》中也有。《世说新语》中,曹操在乳酪杯盖上写一个“合”,杨修说这是“人一口”;《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把“一合酥”解释成“一人一口酥”,就是从这里来的。此外,望梅止渴、梦中杀人等故事,《三国演义》中写到了,源头也是在《世说新语》里。


  三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明帝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坐在晋元帝的膝盖上玩耍。有个客人从长安来,晋元帝就问:“你既然从北方来,知道洛阳的消息吗?”客人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晋明帝就问父亲那个人怎么哭了,晋元帝就告诉他:“我们的先辈原来定都在北方的洛阳,后来被少数民族入侵,被迫逃到南方来。”晋元帝就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一个远一些?”晋明帝说:“太阳远一些,我们没听说过哪个人从太阳那里过来。”第二天上朝时,晋元帝把这件事将给大臣听,又问晋明帝同样的问题。晋明帝却说:“长安远一些。”晋元帝很惊讶:“你怎么和昨天回答得不一样呢?”晋明帝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故事最后八个字“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很沉痛。故国不堪回首,这样的亡国之痛刻骨铭心。一个小孩能讲出这样的话,不得不让人钦佩。


  四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长得丑,不能震慑别人,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曹操自己则扮作下属,捉刀站立在床头。后来,曹操派间谍问匈奴使:“你认为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说:“魏王看长相的确很有威严,然而床头捉刀人才是英雄。”曹操知道后,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臣。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这里曹操已经封了魏王。崔琰是反对曹操称王的,最后被曹操下狱迫害致死。当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回事也不好说。


  我们如果看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性格值得分析。匈奴使的确是聪明人,慧眼识英雄。曹操扮作下属,他也能认出那是英雄,可见这个使臣不简单。然而,聪明不等于精明。和曹操这样的人打交道,首先要懂得自保,必须时刻小心。杨修就是因为恃才傲物,最后惨遭杀害,这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完全可以装在心里,没必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他如果只说“魏王雅望非常”,不说“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说不定还能保住性命。就是因为他多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再看曹操,他的阴险、多疑在这里暴露无遗。匈奴使既然能讲出这样的话,可见他不是一般人啊!这样的人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也不能让他活着,我得不到的让别人也得不到。另外,匈奴使既然说“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可能会推测:“他是不是认出我来了?他如果回去一宣传,那别人会怎么说我?曹操长得丑还不敢承认。”当然,这是从曹操个人的性格上做的分析。如果联系当时的大背景,我们也能够理解曹操的做法。当时,孙权、刘备已经搅得曹操很头疼。匈奴这样的少数民族就希望中原内乱,他们好从背后捅刀子。匈奴在历史上曾经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现在虽然势力大不如前,但狗改不了吃屎,不得不防。曹操能想不到这一点吗?匈奴中还有这样的人才,那对汉族是多大的威胁啊!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就不觉得曹操的做法过分了。


  五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母的女儿出嫁,老人家对女儿说:“千万不要过分地做好事。”女儿觉得很奇怪:“不能做好事,难道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都不能做,还能做坏事吗?”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一篇《春秋责备贤者》,引用了这个故事,分析得很透彻。因为,在中国越是大好人越是活得痛苦,这个母亲讲出这样的话当然是无可奈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你怎么德才兼备,总有人能挑出你的毛病,让你无地自容。存心坏到底的人反而没有多少人去批评。因为一来,批评了不起作用,白费口舌;二来,他是流氓地痞,你惹不起,批评他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乎,越是好人越是挨骂多。李敖就说:“好人做一件坏事会被人骂,坏人做一件好事会被人捧。”好人有时候待遇还不如坏人。


  放眼我们身边,有很多事情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小伙子很优秀,会对他的父母说:“你老人家有这样的孩子应该感到自豪。”老人家却说:“我的儿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看到他就烦。我真后悔,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啊!”听这话,好像两代人之间有深仇大恨。我们为小伙子不平,老人家还会说:“是我的孩子我才这样对他,换了别人的孩子,请我打,请我骂,我还不答应呢!”还比如,有的地区受灾了。有的人很有钱一分也不捐,反而很少有人批评他没有爱心,甚至还有人替他辩护:“捐不捐是别人的自由,你有什么权利强迫别人捐款呢?”相反,捐了钱的,反而会挨骂。骂他的人还振振有词:“你那么有钱,怎么才捐这么点呢?分明是作秀,没有诚心啊!”


  可见,当好人确实有时候很委屈,可是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沉浸在这种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呢?那也不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我们只要大方向没错,即使有一些缺点又有何妨呢?我们身边战士少了,苍蝇多了,可是苍蝇掩盖不了战士的崇高和伟大。


  六


  我们前面讲到《三国演义》受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其实《三国演义》还受了《搜神记》的影响。《三国演义》也带有神话色彩,里面有的情节源于《搜神记》。


  《三国演义》中的左慈戏弄曹操、孙策因为杀害于吉而死,这些故事《搜神记》里也有。这两个故事教育人们多行不义必自毙,统治者不能嗜杀成性,否则会遭报应。《三国演义》中写孙权的死,也源于《搜神记》。说那段时间刮大风,涨大水,把很多大树都连根拔起,不久孙权就死了。古人认为,人死之前自然界总会有些征兆。


  七


  《搜神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张助种地的时候捡到一枚李子核,看到旁边有一棵空心桑树。他就把李子核种到桑树里面,并用水浇灌。后来李子树长大了,众人一看桑树里面有一棵李子树,觉得这是神。有个人眼睛有一些小毛病,在树下祈祷,不久眼睛就好了。他把这事和大家一讲,人们越传越神,都说这是神树,瞎子到了树下都能复明。后来,张助知道了,对大家说:“这是我种的李子树,哪里是什么神呢?”于是把树砍了。


  《搜神记》本身是一部写鬼神的书,这个故事则独树一帜,恰恰教育人们不要迷信,防止以讹传讹。


  其实,像这样类似的故事流传的有很多。罗应怀将军的回忆录《九死一生》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看见一只野鸡被束缚得难受,就把野鸡放了。转念一想,这是别人打猎的成果,这么做不好。于是就拿出一条干鱼放在原地,然后才离去。猎人回来一看,野鸡竟然变成了干鱼,以为自己得罪了神仙,就给干鱼建了一座庙,人们都来供奉。有的人得了小病,也来这里祈求保佑。三年后,干鱼的主人故地重游,就感叹:“世界上哪里有鬼神?不过是人们的胡思乱想罢了!”


  八


  干宝的《搜神记》里面有一篇《宋定伯捉鬼》。开头写道:“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其中的“我是鬼”这三个字不简单,在汉语发展史上值得一书。我们都知道,文言文中标准的判断句通常都是像“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者“刘备,天下枭雄”等形式,这里直接用“是”表示判断,这种句式很少见,只有白话文中这种句式才普遍使用。从这里,我们知道,至少在干宝写作《搜神记》的时代,用“是”表判断的句式已经出现了。如果我们要研究文言文向白话文的演变过程,这就是很好的材料。


  还比如,《世说新语》里面有一篇,说“高坐道人不作汉语”,这里我们知道“汉语”这个词古代就存在,至少在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时有这个词。《世说新语》里还有个故事,桓玄、殷仲堪、顾恺之等人在一起做游戏,先说“了语”(以“了”为韵,表示事物完结的话)。顾恺之说:“火烧平原无遗燎。”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接着又说“危语”(以“危”为韵,表示事物危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手下一名参军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个故事对我们了解古代的语音很有帮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燎”“旐”“鸟”和“了”同韵,“炊”“枝”“儿”“池”和“危”同韵。


  读书要能够有新发现,尤其能发现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节。


  九


  唐传奇《谢小娥传》里面,谢小娥的父亲和丈夫都被强盗杀了。后来,他们给谢小娥托梦。父亲托梦说“车中猴,东门草”,丈夫托梦说“禾中走,一日夫”。谢小娥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就找高人解谜。李公佐就指点说:“车中猴,车(車)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乃兰(蘭)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


  《三国演义》里董卓临死时,童谣唱道:“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复生。”这里的“千里草”就是“董”,“十日卜”就是“卓”,暗示董卓死期就要到了。


  我们今天看来,这是迷信,但在古代人们一般都信这一套,小说家也喜欢玩这种文字游戏,增添趣味。


  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偏偏是魏国版图最大,实力最强;吴国最后一个灭亡。这又怎么解释呢?蜀国面积最小,而且最先灭亡,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就像国民党当年败退台湾后,很多人写回忆录说自己年轻时如何忧国忧民一样。李敖就讽刺说:“你们都是好人,人民为什么还帮助共产党把你们赶到台湾来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刘备、诸葛亮这一类人,你们都是好人、能人,蜀国怎么会是如此下场?我想说的是,《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我们不能认为《三国演义》里写的都是真的。


  假的永远是假的,你怎么圆谎都会有破绽。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牛皮吹大了就会失真。刘备真的那样忠厚,怎么还打同宗的刘表、刘璋的主意呢?汉献帝还活着,他就自称汉中王,这是忠臣吗?诸葛亮总是喜欢搞锦囊妙计,别人把他的锦囊打开,照着他说的方法就可以成功。他真的这样料事如神,为什么每次出祁山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不能把战略战术做得更精细一些呢?诸葛亮那么有先见之明,怎么还会用马谡这样的草包呢?这些很明显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还比如,《三国演义》中说孙夫人和刘备如何感情深厚,这更是胡说八道。就像我前面说的白居易为李隆基、杨玉环招魂一样,纯属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掩盖罪恶。孙夫人那样一个一二十岁的姑娘怎么会对一个糟老头子有好感呢?历史上,是孙权为了拉拢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他们之间本来就不存在感情基础。又比如,关羽当初对黄忠手下留情,英雄惜英雄,后来封五虎上将他却耻于同黄忠为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真的对一个人很敬佩,怎么还会在乎彼此地位的高下之分呢?更何况,黄忠的地位也没有超过关羽啊!可见,作者主观上想把关羽写好一点,就捏造了他对黄忠手下留情这个事实。可是,那毕竟是历史小说,不能不兼顾史实,于是就穿帮了。


  我们不能否认《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可是我们始终要明白,作者的主旨是“忠君”,他把刘备这一派人理想化了,提前预设了立场,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于是,刘备这一派人做什么,他都会说好,甚至不惜歪曲历史事实,没那么好也说很好。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做真实的历史。

我的微信公众号:李灿的写字台。
回复 来自- 湖北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来自- 广东深圳
来自- 广东深圳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主题

361

帖子

26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23

1月逸飞之星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20: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支持。
我的微信公众号:李灿的写字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广东深圳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深圳

来自- 辽宁盘锦
来自- 辽宁盘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4 06:10
  • 签到天数: 62 天

    连续签到: 35 天

    [LV.6]常住居民II

    497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9498

    1月逸飞之星2月逸飞之星3月逸飞之星10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5-24 2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盘锦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辽宁盘锦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辽宁盘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赏析评论

    赏析评论

    订阅| 关注 (1)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0今日 1030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