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河北衡水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12-8 20:49 |
---|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论坛元老
- 积分
- 13533
|
徐伟成以极其特别的——重金邀请八方文学爱好者来评论自己的长篇小说《校花》的方式迅速引爆了网络,一时间诸多的网站都在关注这部书,研究这部书,到此时,不少的写手们方恨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其实,这不算先例,我们知道中国诗歌网有这方面的先例,就是300元邀你评论某首诗歌,入选文章得其奖励。但是,其规模要比《校花》评论差之千里。
就这种方式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我认为这是作家主要的考量,因为现在纯文学的销售不太景气,那些名家的名作必定是少数,凡事都有个拔尖的问题,在文学的这座宝塔里面,能够占得塔尖的人必定凤毛麟角,没有人气必定会石沉大海,就是出版了也会被“束之高阁”,藏在深闺无人识,更不会回眸一笑百媚生,因此,作家以自己应有的实力,先蚀“本钱”,以此来获得作品的提早“成龙”。
既然敢重赏让天下各类英豪来此一聚,作家对自己的“孩子”心中有数并信心满满。
另一个目的,我们不能否认徐伟成先生也是在虚之以心,广纳天下之言,来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成长,以期成为一棵大树,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前者占的比重多多。
现实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很难,我们也知道徐伟成先生在《校花》没有开放之前也许不是一个著名的文人,但可以说是一个成功人士,看资料他对书法有着极深的造诣,并写过为数不多的诗歌。我们有理由相信《校花》的盛开,其芬芳中的老道、厚重会释放出来。就其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对待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认真和负责任的表现。
现在许多人包括对事物懂得炒作,出名要早,知名要炒,这是当下不少人的座右铭,因为这也是一种捷径,这是一种异化和怪胎。我认为必要的宣传及真实的做法很有必要,这有别于那些虚头虚脑,不负责任的炒作,徐伟成先生的无疑属于前者,我对此给以认同和肯定并满满地是尊重。
先说后顾,也就是说现在的市场问题。
现在的图书市场可以说是相当不景气,不少的作家大都是自费出版,只有少数一部分能幸免。除非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人家属于国家文化工程的范畴,而对于那些自产自销的作家就要艰难了许多,同时我们又有着庞大的码字群体,却没有庞大的读书群体,加上现在网络阅读很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但最能吸引阅读的很大一部分是仙侠类的小说,无论在网上和现实中对纯文学作品社会的吸纳能力有限,加上我们的一些作品不是很好地挖掘人性的东西,而是流于形式上的人物众多,形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局面,有的一出印刷厂就到了造纸厂。限于目前图书市场尴尬的局面,作家如何突出重围就成了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校花》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形势?但是,《校花》的命运如何呢?
我也有些担忧,一是市场的青睐度决定了纯文学作品的命运,尽管《校花》有一些自身的优势;二是《校花》本身的青少年题材的禁忌太多,决定了受众面深度和广度;三是故事缺少大起大合的张力;四是小说融入时代的紧密性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校花》面前的路不会是平坦的,你不要说是危言耸听,我们慢慢地道来。
先谈谈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用多赘述,我前面已谈了不景气的图书市场对纯文学作品的冲击,像徐伟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无疑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也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要想像模像样地活在世上实在是不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题材选取的是反映青少年的成长、堕落、迷茫和自我救赎的过程,这类题材因是青少年,虽然写的是问题少年,但是,这里面的禁忌还是很多的,因此,人物的深度,也就是形象的有血有肉的塑造起来非常不易,小说成功的关键是人物的成功。
只有人物的不朽才有作家的不朽。
因为禁忌多,写作起来就会束手束脚,我们读书时会注意到越是反面人物越是塑造的淋漓尽致,这是因为作家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脚去刻画人物,虽然《校花》从写问题少年开始,但徐伟成这个人物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其实这个人物很不好塑造。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能够冲破一些禁忌,比如写贾老师对杨英的龌龊之事,这些是不好把握的。
第三个问题,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最起码要有对故事的统筹安排和掌控,也就是要有的高潮和起伏,《校花》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琐碎了,章节之间有些脱节或者说是故事有些繁琐,比如介绍城市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有点多余,与故事之间来看起来是这样。再一方面,徐伟成和罗娟英的爱情描写仅仅是停留在意念中,也就是停留在思念和想象中,其实这里面可以发挥的空间相当大,比如爱得死去活来,堕胎和相互的背叛等桥段,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脉动,因为徐是个问题少年,这里面的一切冲动都是合乎人物性格的,为了自己的爱可以不顾一切地争夺、去占有,但是在这里没有延伸,我们可以理解这里面倾注了作者对心中女神的敬畏,不忍去伤害她,那怕是文学中的伤害,但这恰恰是大忌。
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大多是作者的自传或者说是半自传,女神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作者不想去亵渎,但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人物就是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过去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不是社会地简单复写,而是要艺术地去创造,我要说的是罗娟英这个人物有些苍白,到是其他的人物,比如杨英、兰英,张东旗等要丰满了许多。
第四个问题,就是小说和时代的相融合还有一些缝隙。作者把自己的人物放在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代倒是一个人们大开眼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奋起直追的时代,虽然严打在现在看来有些过,因为那时我们还是处于人治阶段,法治还没有全面地恢复起来,因此有些扩大化,但是,严打过后那些街头的混混没有了,治安明显地好转。
我们知道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和时代相融合的,不是简单地批判时代,而是靠人物的命运来诠释时代。苏联时期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就是把人物的命运和十月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口号式地去诠释时代,以格里高里的人物悲剧来反衬十月革命的伟大。
那些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地位的作品都脱离不了时代,而是把人物命运与时代紧紧地结合起来,《校花》虽然反映了那个时代,但在与时代相容性上有着欠缺,因为那个时代必定是一个成长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成长(相较于过去的思想桎梏)也是人物成长的过程。
问题说了这么多,到不是我要全盘否定《校花》的艺术成就,我可能有些苛责了,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反而足以说明我对《校花》的喜爱。
那么,《校花》出版后的命运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校花》自身的优势摆在了那里,我在我前几篇的文章里都谈到了,再加上作者会审时度势地去加以很好地宣传,在网络上的宣传我想这只是作者的第一步,因为重要的是纸媒的宣传,这里面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常常在新闻里看到XX的作品研讨会召开了,与会人员有……,这是相当有学问的东西,作者不会省掉这个过程。当年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被文坛大佬茅盾一篇推荐文章,其就进入了著名作家的行列。
同时,作者也会很好地利用这次大规模网评活动,采众家之长,来深化自己作品的内涵,打磨好自己的作品,使其出版后成为一部精品。
我殷殷期待之。
(2781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