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河北衡水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12-8 20:49 |
---|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论坛元老
- 积分
- 13533
|
近读李运昌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追寻》,感触良多,有些想法不得不说。因为是李运昌,所以才有了《追寻》。
他在书中刻画的人物叫田一波,据说这里有他的影子,但我看这里不光是影子的问题,肯定是有他的身子,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小说的内容有自己的影子这是可能的,但是,要是有自己的身子在里面,这就要说道说道了。
其实,他塑造的人物田一波还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向命运抗争、不屈的灵魂。田一波生长在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因此,过早地辍学,为了改变命运到外面谋生,浪迹于都市,干过保安、治安员、装卸工、摆过地摊、卖过水果和服装、发过广告、在舞厅、面包房打过工、开过书店,十六岁就离开乡下来到了都市里,这就是作者的人生轨迹,也是书中人物田一波所走的路,为了改变命运,他不停地在打工,向自己的命运抗争,这其中的过程是艰辛的,有时他身上仅有五元钱,有时几乎到了乞讨的地步(十三章乐善好施的陌生人)。
他在都市里闯荡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就为了自己心中的女人玛丽,想要闯出一片天地来,所受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些书中都有描写。
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忘自己的梦想和喜爱的文学,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这个人物的塑造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代表着我们农民世世代代的那种不屈不挠、顽强的生活信念。
在此,我不得不说,我也曾经认识过一个和田一波几乎有着同样梦想的乡下男孩,他姓崔,我们的认识是在市里召开的作协会员代表会议上,因为他来自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和我还有同乡之谊,后来他又进城来找我,一是希望我给他在城里找个工作,二是向我要点回家的路费,我知道他没钱了,就留他吃了饭。
路费我给了他十元,要知道,我们那时的工资也就百十来块,他回家的路费也就几元。不过由于那时在城里找工作相当地难,不像现在,到处都在缺人手,这个问题没有给他办到,从他的表述中我知道他一直在市里和各个县城奔波,到处找工作和各个文学沾边的部门联系人脉。他也告诉我,家里给他订的亲不太满意,没有办法,家里穷,看样子他是不喜欢的,这一点和田一波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次分别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只是在市里的日报上见到过他发的一组诗歌,写的还不错,再后来,我又见到一个县上文化馆的人给他发了一个消息,说他当了记者,说他成功了,(其实那时的记者证大多是赏来的,和现在的不一样)。我知道他还在到处流浪奔波。
我读着《追寻》就想到了他,贫穷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代的象征,不屈又是我们民族的本质。
向命运抗争这是值得鼓励的行为,我的意思是说作家笔下的人物有相当的代表性,代表了我们这个社会底层普通、勤劳民众的原生态。
可喜的是作家给我们展现了出来。
在作家的笔下,小人物向命运抗争的文学作品始终是关注的焦点,只是角度不同罢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这样的一部名著,主人翁于连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不惜周旋于贵妇的怀抱,直至毁灭,这是一个小人物的躁动和不安分。路遥《人生》中人物也是一种小人物不安分的躁动。
李运昌笔下的人物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人的勤劳还换不来温饱,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形态问题。
田一波也许是成功了,在作者的笔下我看了出来,因为他的书出版了。(这是他的梦想,不管是田一波还是作家本人)。
其实,现实的残酷似乎还没有让田一波感觉到这本书的出版后又会咋样,感到作者似乎是大大地出了一口气。一本书就能“饭乎”的时代早已远去,那个时代的白居易凭着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让当时文艺界的大腕顾况大加赞赏。由一开始不愿见他,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到见了此诗后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
时代到了现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以及对作家的崇拜已是变得没有多少色彩而言了,这和我们过去那个时代大相径庭了,记得当年和高玉宝一样齐名的另一位所谓的作家崔八娃,当时号称“南崔北高”,可见当时的名气之大。可是,文革结束后,人们又想起他了,当记者找到他,他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满脸皱纹的老农,他是那个时代被作家的,他的文章大多是其他人帮着改动的,也就是他人为了树一个特殊的有需要的农民作家来为形势应景。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作家的光环早已褪去,留下的只是作家已是一种职业了,所以,我说出书也好,做买卖也好,只要我们能够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都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这一点我希望田一波能够理解。同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多学习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我要说的是,成功不是金钱,何况田一波不会因这本书能赚到钱。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金钱的多寡,而是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真实性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谈谈书中对田一波所喜欢的姑娘玛丽塑造的成功和不足。
玛丽作为田一波最中意的姑娘,这个人物始终贯穿在他的心中,可以说是田一波一切奔波的幕后推手,为了能够娶得上玛丽,只有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如愿。因为她要求他:“……你要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如果想和我走在一起,那就看你以后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你要成就了一番事业,咱俩之间都好说,如果你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将来……你可不要后悔。”(第七十三页),女人要过个安稳和男人有事业的日子这无可厚非,就是想过个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田一波给不了她,多年下来,他两手空空,而且贷款两万多元血本无归,正因如此,就决定了他们的爱情是无根之木,这一点,田一波始终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女人要的是男人送上门的事业,而看不到玛丽对男人有任何的帮助,只是这样要求着,其实,她是在等着富有来娶她。这样的女人能等待多久?等待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这个女人的塑造在书中是苍白的,只是一个呆家里等着田一波有事业的女人。
作为长篇小说,这里面是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把这个女人塑造好,爱才也好,为爱而献身也好,可是,这里作为书中一个主要人物,我认为并不丰满。
倒是田一波对玛丽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相当地真实可信,同样也是感人的。为了女人,作为一个男人的原动力,这一点上描写还是可信的。
我认为,作者在描写田一波在当治安员这段时间里是成功和精彩的,人性的光芒表现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吴国涛的人物处理上较为成功。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塑造好几个丰满的人物来烘托,尤其是像玛丽这样人物,这里却恰恰相反。
另外,作为一部长篇其内涵要深刻些,不能流于表面语言。比如田一波如饥似渴地学习,我们可以一语带过,因为,到后来他的出书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不能过多地表现过程,因为他面对生活难题是首先解决吃饭问题。
另外,我要说的是,做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首先是语言问题和结构,这部小说的语言我认为没有亮点,叙述直白,没有把语言掌握到家,只是用了一些书面语言,而没有地道的人物个性语言,即小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就如同一张白纸,给人们留下的划痕太肤浅。
其结构,我认为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倒叙、插叙,回忆等多种手段来表现,以免感觉有流水账似的,故事延伸不够,只是注重了和罗列了田一波种种打工时的不同遭遇,是不是可以不用罗列呐?
当然和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有关,但是,我们要想法调动许多技巧避免这些问题。
以上问题草草而就,不想过多的覶缕,作者无论认可我的观点与否,我愿都与其商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