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农村的春节,家家都要张贴年画,一则沿袭历史传统,诉求驱凶避邪、纳福迎祥;二则渲染过年的气氛,表达辞旧迎新祈盼富足的生活愿望。
记得七周岁那年的春节,隐隐透着特别的气氛,因为周恩来总理刚刚过世,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所以爸爸买来的四张年画完全不同于往年的大红大绿,没有了抱着大鱼的娃娃图,也没有麻姑献寿之类的神仙图,只有三张样板戏的和一张毛主席、周总理在一起的年画。传统样板戏的年画看得多了早已腻歪,偏偏这张领袖年画让我看了又看,不单单怀着自然而然崇拜领袖的年代心理,而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身上穿着的那件同款制服吸引了我的目光。
在那个思想僵化、经济困难、信息闭塞的年代,看一眼穿着就可以清楚断定这个人所处的阶层,比如劳动布的灰代表着工人阶级,草绿色代表了军人,西服是zcjj的标志,土布杂色的汗褂子“短打扮”则是广大农民的专享,似乎学生装略为复杂些,但也一望便知。而这样一件蓝灰色深邃大气的制服在年画上亮相,无疑给习惯了单调的感官视觉带来冲击。同样有别于各阶层单一呆板的服装样式,也是一大亮点。从画面上看,这件制服的小直翻领紧扣脖颈,显得精神干练。四个贴在外面的衣袋醒目直观,搭配整件衣服的笔挺端正,昭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派。
抚mo着年画,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衣服,他说叫“中山装”。虽然我尚不清楚这名字的具体含义,但在心里却从此留下一个印迹: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一般人不能穿。
小学四年级暑假的一天,爸爸兴冲冲地回到家,手里拎着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邮包。这种情形并不奇怪,爸爸出生在大城市,高中毕业就响应国家“支援边远贫困地区”的号召,来到偏远的农村做起了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教师“志愿者”,然后便在当地遇见妈妈成了家,从此告别城市彻底扎根在农村。当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爷爷刚走“五七”也无暇顾及,只能在自身安顿后生活稍有宽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济远在农村的我们。偶尔寄一点粮票,更多时会寄一些旧衣物鞋帽之类的生活用品,虽然都是些旧货,但在农村也属难得一见的稀罕物。
随着邮包一点点地剪开,爸爸拎出一件被挤压得皱皱巴巴的衣服:深灰色的面料,小直翻领,四个贴在外面的衣袋。竟然是一套崭新的中山装,让全家人的眼睛顿时一亮。爸爸对妈妈说,爷爷已经得到平反重新返回大学任教,才补发的工资就做了两件礼服呢的中山装,邮来一件先给他穿,说教育战线的形势正在转好,当老师的怎么也该有一件像样的衣裳。还说等我再长大点翻新一下给我穿,男孩子将来要出去混世面的,衣服也是门面。听着爸爸的话,感念爷爷的良苦用心,我的脑海里竟一下浮现出那张年画的情景,接着映像出自己穿起这件衣服的样貌,带着一丝的腼腆和忐忑,还透着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在我那个年龄段包括周围的孩子大人,根本没见过谁能穿上这么气派的衣服,甚至在目及所至的农村区域内可以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摸着略显扎手的衣料,我有点爱不释手。爸爸似看懂了我的心思,摸摸我的头:“小子,努力学习吧,等将来有出息了这衣服就给你穿。”我暗暗下着决心,也在咂摸着什么样才算“有出息”。
“这衣服为啥叫中山装呢?”终于问出了困扰已久的疑惑。
爸爸淡淡一笑,以教师的口吻很认真地对我说:“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吧?因为他推翻了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当了大总统,这件衣服就由他率先穿起并提倡改造成中华民国政府的标准礼服,所以就叫中山装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他继续说:“这件衣服不是简单的衣服,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每个地方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那个立翻领就表示严谨治国,那四个露在外面的口袋分别表示礼、义、廉、耻的国之四维,胸前的五颗纽扣和两边袖口的三颗纽扣又分别代表五权分立和三民主义的思想。外国没有这样的衣服,这是典型的中国气派,你要长大了,一定要长出这种气派才可能穿出不一般的精气神。”
我瞪大眼睛仔细地听着,虽然爸爸讲的这些东西我是第一次听说,能够接受的非常有限,但油然而生出一种崇敬感;虽然他讲的这些东西涉及的内容很深奥,能够理解的也非常生硬,但心里却充满了沉甸甸的思考。然后这件衣服就成了家里的“宝贝”,除非重大事件爸爸轻易不舍得穿。印象中他只穿过四次:其中两次是获得省、市级优秀老师的颁奖典礼上,一次是上调到区教育局报到的那天,最后一次是因病去世时把这件衣服永远地带走了。
悲伤着他的离去,遗憾着这件衣服的消失,成长的记忆在他和这件衣服之间来回地撕扯。拣拾生活的点滴,就回味起他每一次的教诲和嘱咐,逐渐明白了他说过的堂堂正正做人、敢于直面生活和勇于责任担当的真实涵义。他短暂的生命过程看似平凡,其实很精彩,所以每每翻看他穿着这件衣服的照片,都令我唏嘘不已,也让我进一步确信:这绝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一般人不能穿。
和妈妈一道扛起生活的重担前行,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不甘心就这样沉沦在苦闷的泥淖,不相信黑暗的日子永无尽头,也因为爸爸那临终时不舍的目光,更因为那张年画里勾勒出的梦,促使我要努力实现穿上那件衣服的心愿,找到属于自己的气派。直到那一年,我从困顿中破壳,成为当年村里唯一考中的大学生时,全家人抱在一起哭作一团,那一刻即有对几年来咬牙坚持的释放,也有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告慰,更有对未来生活的寄望。
即将开学的前一天,妈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一件叠得平平整整的新衣服:蓝色的涤卡面料,小直翻领,四个贴在外面的衣袋。
“儿子,你长大了。这是你爸临走前的交待,他说你喜欢这件衣服,如果你能顺利地考上大学,让我无论多难都要给你做一件像样的中山装穿着去学校。从你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就买了这块布料,去城里的裁缝店学了几次照样做的,你试试看合不合适?”
眼泪瞬间奔涌,张开颤抖的双手深情地接过,然后把头深深地埋进衣服里。
拼了那么久,终于捧起这件专属我的中山装,虽然少了年画里那件领袖样的庄重气派,虽然没有爸爸永远带走那件的平实笔挺,但足以安慰一颗奋斗的心。一路的风风雨雨让我见识了成长的过程其实没有想象的美好,让我觉悟到生活的赐予无论好坏都在丰富视角的维度,让我明白了每一种遇见都是成长的代价,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才有资格刻下不一般的人生年轮。一件从年画上走下来中山装,穿在领袖身上可以光芒四射,穿在爸爸身上可以朴实无华,同样也可以穿在我的身上去感受不一般人生旅程。任时光淘洗,中山装不一般的内在精神正植入我的血液和灵魂,让我变得有能力去继续耐受平凡的磨砺,把属于自己不一般的气派做足做好。
那一年,一件蓝色中山装盛大了我十九岁的成人礼。那一年,站上青春的起跑线,我满怀信心地投入不一般的蓝色天空。
图片取自网络,谢谢作者。
【美文赏析】醉客老唐的散文《那年的蓝色成人礼》以深情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件中山装所承载的家庭记忆与成长故事。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也是对个人成长和家族传承的深刻反思。
文章开篇,作者通过对年画的描述,引入了中山装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山装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作者通过对年画中山装的观察,表达了对领袖的崇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回忆了父亲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以及家中收到爷爷寄来的中山装的情景。这件中山装不仅代表了爷爷对父亲的关爱和期望,也象征着家族的荣誉和尊严。父亲对中山装的珍视,以及对其背后文化意义的解释,让作者对这件衣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中山装的描写,展现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心路历程。中山装成为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代表了家族的传承,也象征着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在散文的结尾,作者以考上大学为转折点,收到了母亲亲手制作的中山装,这不仅是对父亲遗愿的实现,也是对作者个人成长的认可。这件中山装成为了作者成人礼的一部分,标志着他正式步入成年,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整体而言,《那年的蓝色成人礼》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成长故事。作者通过对中山装的描写,传递了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篇散文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海尔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