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靓才 于 2024-8-18 22:24 编辑
编者按:在李靓才的笔下,《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先驱李复旦》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精神史诗。文章以李复旦先生的生平轨迹为主线,贯穿了家族荣光与个人奋斗,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李复旦,这位从桂东黄洞乡走出的机械工业先驱,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学日本,归国任教,李复旦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远见卓识,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中,作者详细记述了李复旦的家世背景、求学经历、职业生涯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影响,勾勒出一位工业教育家的光辉形象。文章的叙述,从李氏家族的源流讲起,穿越宋代至今的时空,展现了李家世代的荣耀与传统。李复旦的一生,是对家族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李复旦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国家工业发展史的见证。他的人生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成就与挫折,无不映照着时代的变迁。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李复旦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此外,文章还特别提到了李复旦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其子李用宏和李异公,展现了家族后代对先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情怀,不仅是对李复旦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编者对李靓才先生能够如此详尽地记录和传承这段历史表示由衷的敬意。愿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李复旦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以及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先驱李复旦
李靓才
李复旦,湖南省桂东县黄洞乡拦洞丘人,生于光绪庚寅(1890)年七月初五日,卒于己丑(1949)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国内多所工业学校担任教授,专门从事机械教学、研究与制造工作。李复旦一生为人谦和,德才兼备,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先驱”。
先祖迁居,肇基城南
宋代,桂东县城的李氏家族由江西迁来。根据西平堂《李氏族谱》排行表:“陇郡源流远,忠武肇西平。谷村分节振,洵成庆一仁。友必仕存鼎,正阳学汝维。世德堪承继,善长自发辉。”至唐代李晟祖以下第14世“节”行时,李衑、李道兄弟分别成为桂东城南、城西的干祖。至第18世“庆”行时,李荣门成为桂东城南长房之始祖。
李荣门,行名庆朝,又名仕,字登五,生卒不详,宋司马阃外提领,于宋德佑乙亥(1275)年隐居于桂东三都上保园里,置业于城南,对桂东县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荣门的配偶为肖氏,育有二子:长子一敬,字恭伯,生卒失考,元至大丙午(1306)年贡选仕部主簿;次子一雄,字英伯,其再传徙江西吉安府崇义县。
至李荣门祖以下第18世“继”行时,李继述成为桂东黄洞系的始祖。李继述,字普贤,职名黉,职从九,敕授登仕郎,生于乾隆甲申(1764)年十月初四日,原居城西敖山,后迁居城南蜡园里,曾在桂东县城购买过24个店铺。于乾隆甲寅(1794)年,在黄洞楸树下购宅而创业,卒于道光已亥(1839)年二月二十六日午时。从谱中可以看出,李继述即为本传主李复旦之高祖。
出身寒门,书藏金屋
根据世系图和排行表,李复旦系第22世的“发”字辈。其父李自明,字镜莹,事农桑,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生于同治壬戌(1862)年正月二十七日,卒于民国丙子(1936)年十一月十二日。配陈氏娥娘(1873—1902),继配郭氏清娘(1872—?),育有四子二女。子:陈氏生:长复旦;郭氏生:次忠,三乃文,四鼎文。女:陈氏生:长端琼适崔翰莹,次端南适唐黻臣。
常言道:“出身寒门,一身寒气,何惧这点高温;书藏金屋,万丈金云,不怕那滴低谷。”李复旦出身贫寒,但自强不息,事业有成。他与弟弟李忠皆为李氏翘楚。李忠,小名楚伦,字呈机,号鸣非,生于光绪丙午(1906)年五月初六日辰时,卒于共和国己未(1979)年。他曾赴日留学,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历史系毕业。民国时期曾竞选国大代表,后任长沙广益中学(现长沙市第十中学)高中部历史教师直至退休,著有《中国通史大纲》《最新基本外国史纲》等书。
负笈求学,广交精英
李复旦,原名复聃,行名发伦,字程阶,号湘丞。他于1912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有幸获得当时政府公费留学资格,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专攻机械制造技术。在日本求学期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复旦广交在日各校精英,其中与以下几位过从甚密。
李汶(1894—1975),原名增让,字揖升,桂东县三都长义(今桥头乡尚义村)人,出生于仕宦之家。他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17年,李汶东渡日本留学,在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18年,他加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改组的中国国民党。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李汶与阮湘、周佛海等组成留日学生回国代表团,赶赴北京声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李汶毕业回国。
李丽辉(?—?),桂东县三都长义人,李汶的侄儿。他小学毕业后,与李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17年,他们一同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帝国大学,李丽辉攻读兵科。在留学期间,李丽辉勤奋学习,并发明了较为先进的武器。日本政府发现后,认为李丽辉是不可多得的造武器人才,派特务要求他加入日本军工业。李丽辉拒绝了这一要求,决定回国为祖国服务。就在他登机前,日本特务在飞机座位下投下剧毒,导致其在飞机降落时中毒身亡。
李尚仁(1884—1968),字絅卿,山西省朔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尚仁被朔县政府保送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与刘懋赏为同届山大中斋同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先后自费留学日本经纬学堂和名古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攻读英文数理科和纺织印染专业。民国元年(1912)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四年(1915)学成回国,民国十六年(1927)加入中国国民党,先后曾任山西省议员、省政府委员、山西教育会会长等职。
李复旦在日本求学期间,广泛结交了李汶、李丽辉、李尚仁等留学生,他们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这些留学生共同追求进步与变革,为中国的未来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入职山西,报效国家
1921年,也就是在留学九年之后,李复旦学成回国。由于在日期间结识了李尚仁,他受邀出任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
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前身是山西省甲种工业学校,成立于1918年,校长为李尚仁。同年,李尚仁奉命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19年,学校改称“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31年又改为“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被迫停办,期间李尚仁一直任校长,长达20年。
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把办学理念放在首位,同时也重视广揽人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设立了机械、化工、纺织、印染、电气、煤气等专业科目,还开办了发电、铸造、木工、铸工、机工、纺织、印染、制革、陶瓷、造纸、照相、制版等小型工厂车间,以及电气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先后聘请了多位曾留学欧美和日本的知名教授及学者来校任教,获得瑞典科学家新常富教授的加盟,著名电力专家王梦龄等一代卓越的三晋知识分子也纷纷投身其中。如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当时全省各高等学校中也是首屈一指,因此也成就了山西省工专的辉煌。
李复旦是李尚仁团队的重要成员,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致力于中国现代机械工业事业,曾被时任山西长官阎锡山聘为某机械厂总工程师。李复旦在山西工作期间,曾为山西某矿山设计短途铁路,为防将来日寇的狼子野心,其设计比当时标准轨距窄一寸。果不其然,日寇侵华时,企图掠夺该矿资源,但由于其火车已无法进矿,矿产资源免遭掠夺。为此,李复旦受到了当地长官的特别嘉奖。在山西期间,李复旦还办过一些企业,“美华烟厂”就是其中之一,后被日寇侵占。
离晋回湘,继续授业
日寇侵华,山西沦陷,李复旦被迫离开。
1938年,李复旦不辞辛劳,日夜兼程,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回到湖南。他先后在湖南省立长沙高等工业学校、湘乡高等工业学校担任教授,同时被选为国民党省参议员。李复旦在从教生涯中,一边传道授业,一边著书立说。他编纂的书籍均作为教材使用,例如《工作机械》《机械学》《机械制造法》《工作机械水力学》《化学机械制造》等书。可惜战火纷飞、时局动荡,这些书籍大多数已经散佚或消亡。好在其后人手中尚存一本《工作机械》(又名《机械制造法讲义》)。
该书横14厘米、纵24厘米,内页共190个p,前后各有4个空白页以做包装保护。
封面有8行文字,均为隶体。首行为书名:《工作机械》;第2行为书名的英文备注名:《MACHINE TOOLS》;第3、4行分别是“山西”“工业专门学校”几个字;第5行是“机械电气本九一班印”;第6行是“编纂者湖南李复旦”;第7行是一个方框,内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字样,分上下两行编排;尾行是年款“1931”,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全书内容,共有四章。第一章是《工作机械之类别》;第二章是《旋床一名车床》,共5节;第三章是《钻床》;第四章是《洗床》,共3节。文内尚有各种机械插图,大小共138幅,分89个类别。书的最后一页有两行英文:“The end of machine manufacture.”意为“机械制造之终结”。
1944年,李复旦在结束湘乡高等工业学校的授业生涯后,回到了桂东。他充分利用在日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在国内积累的工作经验,兴办企业,造福桑梓。李复旦兴办的工厂主要有粉笔厂、石膏厂、锡模具厂、毛边纸厂等,其中毛边纸厂建在黄洞乡青竹村三官山。他还规划设计,准备在黄洞建造一座水电站,但因故未能了却心愿,造成终身遗憾。在兴办企业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儿子李用宏的大力协助。李用宏既抓生产,又抓销售。生意红火,兴旺自己,福泽乡邻。
李复旦为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耗尽心智,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怪被誉为“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先驱”。
一脉相承,后继有人
李复旦配何氏秋桂(1890—1938);继配王氏恰臣(1891—1950),江苏无锡人。育三子二女,均为何氏所生。子:长用宏,次异公,三立三(早殇);女:长若霞适陈,次朝霞适崔(寓郴州)。
李复旦言传身教,育人有方;一心向善,无问西东。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儿女和身边其他的人。早在1932年,他父亲李自明70岁大寿时,他捐出300个大洋,铺砌了从黄洞到县城约4公里的石板路。李复旦的善义之举,赢得了乡邻们的热烈掌声;时任县长安徽合肥人何英,更是高度肯定、通令嘉奖。
李复旦的后人继承了他的优良品质,不管为人处世,还是求学创业,无不出类拔萃,尤其是他两个儿子的事迹,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复旦长子用宏(1912—1976),字志腾,号小沤,湖南省立高工电气科毕业。1940—1944年,李用宏在桂东中学任教,开办收音、照相、木工技术班。1945—1949年任桂东县政府建设科科长,曾参与“汝桂公路”的勘探设计工作。1950—1956年担任桂东一中物理教师,其间被县政府借调,规划设计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和沙田二中校舍,直至建成。李用宏因功受到嘉奖;其时,正值共和国桂东首任县长郭名善主政。1956年夏,因历史问题,李用宏被判入狱,1957年刑满释放。1958年,李用宏承包制作桂东完小的课桌凳椅,惨遭手下员工以“剥削”之名诬告,不幸再次入狱,1963年服刑结束。改革开放后,国家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李用宏得到昭雪。桂东法院给其家人寄去错判书,并拨付300元慰问金。李用宏育有3子:长正洋,7岁夭;次子微,迁贵州省贵阳市,任贵州水电设计院工程师;三子锋,迁贵州省清镇市,也成人生赢家。
复旦次子异公(1922—?),字越凡,早年在云南昆明读高中,1944—1945年间在桂东中学(原桂东书院,校址在宝塔山)任教。1946年,李异公赴上海交通大学升造,1949年,上海大解放,他被迫随校迁台,一直未归。配陈氏长荣,民国辛酉(1921)年生于桂东县寒口乡,高小文化,曾任黄洞速成学校教师,后回家务农。育有一子:李元临,1945年10月18日生,现居黄洞拦洞丘。
李复旦与妻子何秋桂
◎延伸阅读……
寻根之旅:跨越时空的亲情牵绊 口述:李元临
我父亲李异公1949年去台湾后一直未归。大约在1950—1953年间,我家曾收到一封信,那时我还小,看不懂写了什么。后来听母亲陈长荣回忆,她还记得以下几句:“离家日久,异国悬念,家中情况,一无所知……”但寄信地址是英文,没办法联系上。
直到1999年,桂东县人大干部邓建中、朱东升出差云南瑞丽,他们听导游说,有一个叫李缅桂的桂东人在中缅边界做生意,开了一间珠宝店和一家宾馆——九洲宾馆。邓、朱留下了李缅桂的电话,回来后转交给我。我依号码打过去,电话是宾馆主管湖南人黄承忠接到的。黄承忠说:“李缅桂,1955年生,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事后我给黄承忠寄送了两条郴州烟,以表谢意。
之后,我与李缅桂通电话,他说他们安家在缅甸首都仰光,其父李湘病重在床,已不能言。我报了“李复旦、李异公、陈长荣、李元临”这4个人的名字,要李湘回忆一下,看还有没有印象。李缅桂说,他父亲听后,不停地点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据从台湾回乡老兵——桂东朱氏说,我父亲李异公1949年赴台后,曾在造船厂任帮办,在台湾过了3个年。1952年,我父亲借口赴美,经由日本,绕行缅甸,欲经中缅公路回归大陆。可惜在那个特殊年代,要从海外回国,根本不可能。于是在某种机缘巧合下,他留在了缅甸,并再娶妻生子,开创事业。
至于我父亲李异公为何要改名李湘,那就不得而知了。但从他的改名上看,至少可以说明他是爱家乡的;而他的儿子李缅桂之名,不正是从“缅甸”“桂东”两个词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吗?大抵是以寄寓“缅怀桂东”之意吧!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能联系上他们。造化弄人,有缘无分,终究是一场空。
资料来源
[1]桂东县志
[2]西平堂.李氏族谱
[3]太原市志
[4]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三晋名人李尚仁
[5]陈俊文.湖南桂东名人故居:李汶故居
[6]罗新明.桂东名人李汶
[7]李元临口述
[8]山西长治郭秋桂女士及其在山西太原工作的女儿提供的资料
(作者系中共郴州市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
编后语:在李靓才先生的精心撰写下,《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先驱李复旦》不仅仅是一篇传记,它更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历史史诗,记录了李复旦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机械工业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编入此传,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从宋代的南迁到桂东县城的发展,再到李复旦先生的个人奋斗历程,每一个篇章都饱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李复旦先生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一生,也是献身教育、工业报国的一生。文章中,李靓才先生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李复旦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精神。从留学日本到归国任教,从机械教学到工业制造,李复旦先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次深刻反思。李复旦先生的生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故事,是中国工业从起步到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李复旦先生的事迹,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先驱们的奋斗与牺牲,以及他们对国家现代化进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编者,我们对李靓才先生能够如此详尽地记录和传承这段历史表示由衷的敬意。愿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李复旦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以及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