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美好地,至今让我回忆在农村插队的生活,其中的一些经历让我难以忘怀的,更是刻骨铭心的,但有时却是伤感涟涟——
告别插队小山沟
秋天,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如约而至。秋天的景色是美丽动人的,是五彩斑斓的,青山、绿水、红叶、蓝天,惟有在秋天,才能感受到收获的黄色、幸福的红色。生命如歌,演奏的是四季如歌,秋天的色香味形,云露霜月,谱写了大自然最美的旋律,对于我来说,秋天看似平常的日子,但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历程。那时,我们知青们好像也预感到,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季节变幻的真快,说话就到了秋天。1971年的九月份,我们下乡整整三年。全大队有10多人转回辽南青年点,剩下10多名知青情绪更加低沉,前途究竟在哪里,难道我们真要在农村呆一辈子?就在大家焦躁不安,忍耐已经到了极点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忽然听说北票县传达了回城抽调知青的上级文件,要对知青实行首次回城招工。老天睁眼了,我们终于可以挣脱这无形的桎梏,走向向往的生活,迈向美好的明天了。这消息象一股春风吹进知青长满荒草的心房,涉世不深的年轻知青们人人欢欣雀跃,都以为苦熬三年终于可以跳出苦海回到城里工厂或者学校。但是文件中有条件若干,其中参加农业劳动两年以上、未婚等等,抽调名额比例是知青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大家兴高采烈,跃跃欲试,仿佛明天就能走出这片荒芜的土地。名额,却是十来个人共同的心愿。如果被选中了,就意味着结束知青生涯,重新变成一个城里人。对此,谁不是迫切希望着?连做梦都在想呀。可是公社只给下洼大队四个名额,(按照当初安排下洼大队29名知青比例)男女各二名,(两名女的已内定,县里成立排球队,一名女知青原来是学校女排队员,另一名女知青上面直接点名。)由村里生产小队贫下中农推荐,大队审核上报,公社批准的方式。那个年代,社会还是相对公平的,何况大部分知青的思想,依旧是那么淳朴,没有请客送礼一说。当时生产队讨论时,贫下中农都说,我们队10多个知青干活都‘中’(当地方方言’行’的意思),同意他们回城,全报上去。经过几个来回,我和另一个男知青有幸被选上。当时桃花吐公社共抽调30人,当时谁也不知去什么单位,只知道要离开农村了。离开这个荒凉的山沟小村庄,到城里干什么都行,是我盼望已久的愿望,也是所有知青梦寐以求的愿望。
到北票县里检查完身体后,我们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着就要离开农村,返回城市不再回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三年充满辛酸苦辣,但又让我刻骨铭心。
“举手长劳劳,相别何依依”。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眼前,走的前两天我把有的生活用品留給队里几户人家。在离开青年点那天清晨,早早我就醒了,迎着凉爽的晨风,独自一人,沿着那条熟悉的壕沟边的田间小路,朝东边山坡走去。秋风中,我站在山坡高处,向不远的山沟望去,一栋栋土屋,一缕缕炊烟,一片片成熟的庄稼田,上工钟声就要敲响… ,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看青年点了,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依然感到那样陌生,想到自己今天离开这里,再不用回到这里,终于得到永远解脱,心中宽慰许多。几番风雨几多曲折,我的人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180度转折,脑子在快放一部纪录片,时快时定格,时慢放回放跳跃----似乎回到滨城大连,看到老母亲---。阵阵凉风袭来,自己站立许久…。
青年点门口,站满了送行的社员,有的帮我们提着行李,有的和我们话别,朴实的农民没有更多的语言,只是紧紧地握着我们四名知识青年的手不肯松开,握了又握,…握了又握…,握了又握…。大家慢慢地向村口走去。生产队里的车老板子早就把马车驾好,还特意在马的笼头上栓了一绺红布,在村口等着我们四个上车。我留恋地望了一眼插队的住过的青年点、耕耘过的庄稼地、修过的大寨田、村中的机井和那棵大柳树。我在心中默默地喊道:再见了小山沟,再见了曾经日工5分钱的生产队,再见了下洼大队,再见了共同生活了三年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我决忘不了村民对我们的情义,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青年点还剩下的几个同学聚到了一起,相互握手道别。我深情地看着同学,就要离别了,大家眼里满含泪水,一一与我们四个人握手告别,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地向村外走去,还有一丝深深地眷恋......当年,我们曾坐同一列知青专列,携手踏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旅程。三年里,二十多个不同姓氏的十五、六岁,十七八岁左右的小伙子、小姑娘,离开了父母亲人,离开了大连,来到北票桃花吐,从长条沟、岳家沟并点到孔家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陌生的土地上,伴着镰刀、锄头;伴着酷暑、寒风;伴着昏暗的煤油灯;伴着高粱米饭、小葱蘸大酱、大饼子就咸盐水的磨砺。经过秋冬春夏,走过风霜雨雪,我们毕竟风雨同舟共同度过。而今,我却要先离开了,想到朝夕相处三年的知青同学还要留在这落后、贫穷、闭塞的小山沟里,而且不知道还要留多久,我的心里竟割舍不断。这时我看到了有的同学在流眼泪,随之我的眼泪也奔出了眼眶,汇合同学们的眼泪,流入了与我们一起生活1000多天的小山沟-----
车老板子挥舞着长鞭,三匹马拉着的大车载着我们四名同学和行李,得儿,得儿地向公社方向驶去,坐在马车上,看着公路两侧的成熟的庄稼,望着远处的青山、田野,蓝天和白云,心里无比感慨,回头遥望山沟里的小村庄,思绪往事在脑海里慢慢地回放----庄稼地里曾留下过我们播种、收割的脚印;大寨田里有我们挥汗如雨的身影;很想再次扛起锄头钻进玉米地里耪地 ; 很想再次挑水走在抗旱的山路上……,小小的山沟村庄离我们越来越远,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我的眼睛也变得模糊起来,一摸,那是眼泪,是悲伤的眼泪?还是喜悦的眼泪?说也说不清了。总之,这一切都将离我远去,都将成为我沧桑岁月中难忘的回忆。
别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别了,难忘的小山沟;
别了,难忘的知青同学们!
三年的知青生活,三年的知青岁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知命运的列车又要把这些知青们拉向哪里----
尾 声
在知青的大军中,我幸运得很多,1971年10月第一批走进工厂,正是有了知青经历这碗酒垫底,在工作岗位,苦干实干拚命干,生活更充实,而后提干入党,现在在省城工作,有数千篇稿件发表在全国及省市报刊上,各方面都有收获。还获得沈阳市和辽宁省优秀读书家庭称号。
三年的插队生活与贫下中农在一起,耳濡目染,我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从春到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生活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一代又一代地修理地球,默默地耕耘,追求地是温饱。记得每次队里发返销粮,第二天上工的人就多,社员们说,吃饱了饭,不干活干什么呢! 青春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片涟漪,三年插队生活,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驿站。那一段生活很苦很累,但青春的岁月仍让人留恋。时间己经四十多年,我也过了花甲之年。可我忘不了那些善良厚道的农民,忘不了递给我们每一碗酱、每一盘咸菜、杀猪时每一碗肉,忘不了帮我干活的一锄一镰,忘不了朝夕相处的伙伴,忘不了吃派饭时社员家把好的东西递给我,忘不了三年往过的青年点,忘不了下洼乡的山山水水……在那里,有过我的欢乐,有过我的烦恼,也有过遗憾,那里有我留下的脚印,有我撒下的汗水!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