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家乡年味 我老家在安徽淮北农村,每每春节临近想起儿时过年的味道,想起家乡过年的氛围。
蒸包子。腊月二十六开始,家家户户开始蒸包子放鞭炮,年味扑鼻而来。
蒸包子前,把锅屋(厨房)打扫一遍,蒸笼、锅盖等换上新的。先把大铁锅拿下来,铲掉锅底灰,院子里出现一个黑色大圈子;大铁锅再放上灶台上,边沿糊上新泥。母亲忙着锅碗瓢勺洗刷刷,父亲在院子劈树根整木柴。
包子馅多是粉丝豆芽或粉丝萝卜,再加上肉丁。馅子搅拌均匀,先在大锅内炒炒去掉水分,拌上葱姜酱醋等调味,飘着一股诱人香味。经过发酵的面裹上馅子,一边包着,一边上锅蒸。蒸出来的包子,一个个鼓鼓的雪白水灵灵,像盛开的莲花,如成年汉子的拳头大。刚出笼新包子好吃,白面加上粉丝肉丁的嚼头,半大小子一口气能吃两三个,这可是大包子呢!
蒸包子是个辛苦活,婶婶大娘之间互相帮忙。包子出笼放炮,蒸包子从中午持续到晚上,这过程最忌讳孩子问,“还有吗?啥时结束呢?”在父母心中,有灶神相助可以源源不断蒸出细面包子。包子蒸得多,天天吃要吃到正月十五后,吃腻了——包子开裂,黄褐色,甚至有些发霉。现在看来,一下子蒸那么多包子,吃上一周以上,这样不卫生,容易食物霉变呢!
蒸过包子,接着腊月二十七八油炸食品。农家绿色天然菜籽油猪油炸丸子、炸鱼、炸糖糕等美食香喷喷。我记忆深刻是糖糕,这种家乡美食。面粉裹上捣碎的煮熟红薯活面,这种面包裹着糖成为圆形在锅内油炸,成为黄橙橙的糖糕。作为孩子,特别喜欢酥软可口有糖水的糖糕,甜蜜蜜的味道。
过年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写春联贴春联,除夕早上贴春联。那时我读初中,对着学校发的书法书自练几天大字,便大胆写起春联。大伯叔叔家邻居家红纸拿来,让我写。那时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拿起毛笔就写,课本对仗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成为春联。我至今记得“雨润禾苗大地春,风梳新柳农村景”这类工整的春联语句,记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类美好祈愿类春联。
大年三十,即除夕,农村年味达到高峰。父母张罗一桌丰盛饭菜,看央视春晚守岁。从大年三十到初一,农村可谓鞭炮隆隆,吃饭要放炮,守岁睡觉要放炮,一早起来开门要放炮。小庄子一个姓,全庄姓徐,辈分有序。初一早晨,一群屁大孩子讨要好吃的,逐家要瓜子要花生,要糖果。大人们让孩子按辈分喊叔婶伯爷奶,常常因为实际辈分闹出笑话——人小鬼大辈分高。吃过早饭,庄上人相互串门拜年问候。这种孩子们逐家讨要好吃的习俗,有种吃百家饭味道,一庄人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提升,反而年味淡了。蒸几大锅包子现象少了,手写春联变为直接买油印春联,全庄孩子讨要好吃的习俗消失了——那群讨要好吃的孩子早已成家为人父母。如今,我人到中年漂泊他乡,常常想起过去的农村年味,真有嚼头呢!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