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业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 -司马祠散记
司马祠,是史学魁斗汉朝司马迁的祠庙,坐落在陕西省韩城县城南10公里的芝川镇附近。它东濒滚滚黄河水,西靠绵绵梁山,缓缓芝水萦绕祠前,两千多年过去了,它象历史的巨碑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
祠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北宋时扩建,元代复修。祠庙依山面水而建,自下至上迭有牌坊矗立。进口处壁立一座古朴的石牌楼,上书“汉太史司马祠”牌坊。 由此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进入大门,一条古道映入眼帘,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多么渺小。“高山仰止”,这句看似写景的门楹,其实是对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敬仰的高尚人格的赞誉。从高山仰止上到司马迁祠,共有99级台阶,在我国古代,九为最大的数字,只有帝王才能用九,司马迁祠的九十九台级,正是比喻了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登上史学和文学巅峰的史实。他写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写当代事实的通史,他也当之无愧的成为敢于抨击当朝皇室错误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官。
最后的高台“太史祠”门前石狮对峙,栩栩如生!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祠墓的主体建筑。祠院古柏参天,有寝宫、献殿等建筑,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寝宫正中,立司马迁的彩色全身坐像,方正脸膛,长须垂拂,两眉入鬓,呈现出抱负超凡的气概。像前的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环。” 横批:“文史祖宗”。正是这位史学家的写照。塑像端正,头部略向北偏转,有人说是北望苏武,是对苏武出使匈奴19年而不辱汉节的精神表示敬佩之情。他虽立在那里,却显出刚劲不屈,胸怀大志的气概。他忍辱负重,含耻抑恨,潜心著述,一盏孤灯完成宏篇<史记>,把以往3000多年的历史作了一次通盘的整理,表现了炎黄的忠实子孙,为了追求真理,是可以牺牲一切的。
献殿内古碑林立,为历代文人名士拜谒祠墓时题字和祠墓修葺的记载。祠后的最高一层平台上是司马迁墓。墓呈圆锥形,高2.5米,直径5米,青砖围砌,墓周镶有八卦砖雕,故有“八卦墓”之称。墓碑为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汉太史司马公墓”。墓顶长有5颗古柏,凌风挺立,犹如巨掌撑天。司马迁祠中珍藏着不少对联词赋碑文,情真意实,毫不谄媚而又使人意气奋发。 最早一通是宋代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最有名的,当属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概括了司马迁实事求是、逆境中秉笔,为百家百姓树碑立传,史笔昭世的实事求是的文风,布大信于天下的业绩。在这里,我想起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司马迁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了,他不正像泰山那样雄伟地耸立在人间吗?而那些乱臣贼子之流,不是为后人所唾骂,轻于鸿毛吗?
我久久地伫立在司马迁的墓前,看着司马迁那蒙古包似的墓冢,我忽然想,让有良知的人也去拜拜文史大圣人司马迁,追逐史圣脚步,透过淳朴的司马迁祠来感受《史记》最伟大的人本主义精神。
图为远眺司马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