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水都江堰 作者:湘西木鱼石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这句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时留下的墨宝,也成为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青少年时期经常读余秋雨先生的书,也曾学习他的作品写过一些散文,甚至跟着他写的随笔趁着公休旅游过不少的地方,其中成都市就让我格外的向往。趁着假期,陪着利农、张志红,与女儿一起直奔成都而来。
没有争议,我们都想看看都江堰,上下五千年的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利民利民的水利工程的典范,深深植根于脑海里,这个城市因水而得名,也因水成就了一座繁华的城市、一段壮美的篇章、一页光辉的历史,成为成都乃至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名片。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西边,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任鳌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灌概三十余县市一千多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历史悠久而且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喜欢独自走玩的我们来到都江堰,翻开史书典籍的我看了不少的书,希望对即将旅游的地方有所了解。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 AAAAA级旅游景区。这次旅游是和朋友结伴的自驾之旅,车进景区买好票想找个导游带一下,客服中心导工作人员说导游奇缺,我们只能靠旅游地图一路指引观景,经几个人的共同策划,一路上有说有笑,走得虽慢却也感受到清静顺心游玩线路成行了。
从正门走进都江堰景区,迎面而来的是以水为主题的离堆公园,有亭台轩榭、池塘清溪、古木盆景、奇花异草,风景十分雅致。
三三两两的人,有的坐在亭台里,游走轩榭中,戏水池塘边,欣赏花木,各自寻趣,让远来的客人忘了自己是匆匆的游客,成为生活在天府之国的本地的居民,置身于邻家的园林宅院,细细品味与享受巴蜀人的悠悠闲散的慢生活来。
在进大门后主道的十米余左侧是四川巴蜀神木馆,各类艺术圣品数百件,是国内技艺精湛的雕刻大师作品,绝大部分是由四川独有的天然文化遗产乌木雕刻而成,有各类观音、佛像、招财镇宅的风水信物、乌木根雕、少量仿古现代家俱等多个系列产品的雕刻。
每一座雕像人物形象生动,粗犷的雕刻刀法暗藏细笔,栩栩如生,就连我这个对根雕艺术一巧不通,分不清木质优劣产生了流连忘返的感觉。
继续往前走便是道功堰,可看见一座圆形喷泉在大道前面,喷泉内有四根供游客参观的“卧铁”复制品。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渠沟,端头的两条大龙和渠沟边的小龙都在向沟中吐水,直流到卧铁之下。
道功堰两旁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是从西汉清朝治水先贤雕像,在这里铭刻他们为拓展、修缮和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绩。往来的人们读着碑文,各自按照内心的喜好来选择青铜雕像合影留念。
走到道功堰尽头,沿石阶上去是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由"二郎擒孽龙"的神话故事而得名。1974年迁建安澜索桥时从河中发掘出来的李冰石像置于伏龙观前殿正中,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中间一行文字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卧居在山顶上的伏龙观是观看江水急回旋的好地方,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为过。
从离堆公园过索桥走到功德碑亭,碑文铭刻着堰坝的千年功德,再往前行便走到鱼嘴分水堤,堤坝上树木茂密,江风轻袭,风光秀丽。
一条直线的状的呈现眼前,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未段修建的泄洪道,它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再次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漫步飞沙堰,朝右远视可以看到斗犀台,悬崖陡壁下乱石纵横,水流奔急,惊涛拍崖,摄人心魂直奔宝瓶口而去。
从飞沙堰可以更清楚看到并了解了宝瓶口的作用。据说是李冰父子与古人用智慧在玉垒山伸向岷江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江水奔流至此,遇到狭口,水势便突然咆哮起来,如怒吼的狂人,其声音震耳欲聋。
再往前走便到了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分水工程还有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正是宝瓶口引水自流灌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排泄多余洪水和流沙,三大工程巧妙配合,协调分工,既保证了成都平原春耕灌溉用水,又控制了夏季洪水泛滥成灾,成就了富饶的“天府之国”。
安澜索桥是走“鱼嘴”分水堤到玉垒山的必经之路,踏桥而过时桥身随步行的幅度大小和行走的快慢而晃荡,尤其是人行至索桥中间,那桥晃荡得很厉害,俯看桥下的湍流急劲的江水,鸣声如雷,响彻沿江两岸,令人生畏。
走过安澜索桥便是玉垒山上的二王庙。这是为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宫观,庙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造型精美,布局严谨,四周林茂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二十六日以李冰父子为主题的庙会活动,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被称为治水六字经、八字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些差异,也存在共性。历史上一位清廉勤政,实实在在去给人民造福的人,被百姓升格为神,千百年以后的今天,老百姓倍加推崇乃至神化的人却不多。余秋雨先生中肯地评说:“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而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沿松茂古道一直前行,秦堰楼在二王庙旁边的半山坡上,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等尽收眼底,蔚为壮观,也感受到自己是如此渺小。
再过玉垒关,沿途林深幽静,缓缓而下,小径逶迤,松涛清鸣,花香鸟语,不知不觉间走出都江堰后门,从南桥走回正门广场。
史书记载,蜀既属楚,秦日益强富厚而制诸侯,兼并六国,自蜀始。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都江堰,也成就了李冰父子。他们敢于探索、精于学习,富含智慧、独具匠心,又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先人智慧。
德配其位,李冰父子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坚韧不拔的精神,无私为公的情怀,在几千年前,就树立了国家公职人员良好的道德风范历史典范。特别是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成好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平原充足的粮食,为各朝各代饥荒频发、战事不断的时局提供物质支撑,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直接导致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轮作复种的普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全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成就了天府之国,富甲天下的美誉。
都江堰这一水利程泽被后世几千年,而且还在延续着,水在这里流动就是风景,在千里沃野上流动就是生命。来到都江堰看水,我的视觉和心灵都会受到震撼。
老子《道德经》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道家学说认为,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水与人无争,容纳万物,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用“古堰照千秋”四个概括,是人们对李冰父子善用水的柔性,水、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上善若水”大道的认同,这些当之无愧的赞誉,也正是诸如吾辈每日不下几万人不计千里远,来拜水都江堰的原因。
龙景庚 笔名湘西木石 湖南省湘西州作协会员 工作之余学习写一些诗歌与散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