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3-2 22: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这是我在中国诗歌流派散文诗届的一篇散文诗。不但上了《诗歌周刊》,而且被全球发行的大型纯文学纸刊《中国风》创始人云子主编看好。发于2019年第一期。还有《长白山的雪》以及《柳的随想》。发上来,不是炫耀自己,对于文字,我们没有最好,只有爱好。有更需要了解荒谷的诗友可以来我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888320801。我们互勉,共同进步。
骨子里的体验才能刻骨
——评荒谷精品散文诗《时光里的守望》
作者/地父
“好久未读到这么精美的篇章了。”这是笔者读了荒谷先生精华作品《时光的守望》后唯一的回贴。第二天,荒谷先生回贴道:“……“这是我真实的生活写照。这也应验了诗歌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途径。”并不相识的荒谷先生的话似乎在向笔者传达着什么,可惜我们不能坐下来交流。其实,在读他这篇作品时,笔者就有类同于先生的感悟:这是来自于生活的切身感受,并且有着刻骨的经历,是来自骨子里的体验。
《时光里的守望》表面上有着乡愁的烟雾情丝,它其实是借“时光”这个永恒的命题诗意地阐述了作为一代知识份子灵魂深处重大的人文关怀,其思想意义无处不在。说实话,笔者等待这样的作品已很久了,许多的小思小情早已厌倦!此刻可以说是瞬息释然、喜出望外。
作者是由年关回归生养自已的故里而产生的一连串诗思,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作者囿于传统的思乡,着重在“时光”这一抽象的意象上展开,表达了生活在城市的读书人对土地无尽的悲悯与思考,与熟悉的乡村的动植物邂逅,将平时的念想融于其中,闪现出更宽阔、更深邃、更哲理的诗之光华。
第一节里有“灵魂的出生地”、“皑皑白雪的山村”、“在炊烟里抵达静谧”等描写。这是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刚看见村庄时的心境的写照;尤其是后句,看到了袅袅的炊烟,一切喧嚣与烦恼随之涤净,人霎时进入久违的静谧,十分传神。走近一看:“散落的房子”、“ 庭院中堆积的雪”、“散乱堆放的稻穗”无不“掺杂着乡愁”。这是一组蒙太奇,并非靠想象排列出来的,凡是有过回农村经历的人都可感知其真实可信,透过字面,仿佛有一股带有深重霉味的氤氲扑面而来,“乡愁”油然而生确乎自然。不变的乡土气息是爱的根基,没有嫌弃,倒生新意:“如今,回来了砌玉书香的人,霎时间,有了鲜活的灵气。”“面对父辈的丛林,我已经柔弱无比。”这就是乐观的心态,是内里正能量的释放;只有面对厚重的泥土时,人才有渺小的实感。一幅清晰的黑白素描,将我们带进了腊月归乡的至景。
第三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对故乡的赤子之心裱上了“梦与童话”的展版,其诗情画意,动人心怀:“有时,站在镜子前,我多想重温梦境,把羊群赶到山上,把云朵别在峰巅,哪怕千年如斯……有时,我仿佛牵着你的手,跋涉山涯,把采回的达子香,插进花瓶,让花朵的守候忘了季节……有时,我站在黄昏的村口,把故乡的鸟巢举过头顶,召唤异乡的鸟儿回来,衔草做窝的忙碌……”这样的想象与比似不是臆想的无根之木,没有曾经的深刻体验与敦厚的情意,是写不出来的。生在异乡的人谁又没有念家的痛苦,因贫寒而远走的人谁又不希望自已的故乡富裕起来呢?这里的“梦与童话”并非全属幻象,她是一个广大群体的愿景。
其它的章节可见生活的真谛,但从“春天、冬天、时间”等概念上演绎出远离故土之人非同一般的关怀与向往:“在落雪天气,我穿上自己以前的破旧衣裳,赶着白雪的马车,去山里捡柴,几只鸟雀,围我讨要食粮。”“我把冻硬的煎饼,用嘴捂热,一点一点地散开在树桩上,鸟雀更加围拢着我,啄食那些糟糠。”这是作者既存的一种生活场景,贴切可感的形象解析着两个词“需要”、“给予”,生活不正是如此吗?谁在“需要”?谁在“给予”?谁又能无私地“给予”?美好的描述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现实的隐痛和呼唤。这也是诗人所说的“时间之内,我用时光的刻刀雕琢我守望的心。”这也是刻骨的痛。至于“时间之外”,笔者理解为不可能去做到的更大的时空,也就是理想的一面。之于乡土,诗人有着比一般人更多更深的怜惜:“我要怜惜你多少种消瘦,我要怜惜你多少种忧愁,我要怜惜你多少种此生影子的疼痛,像行走的石头,多年以后,将沧海填平。”之于信念,诗人又比普通人多了怀乡情结和奇妙的幻想:“深入时光花蕊的核心,无论在故乡,或是海角天涯,我不止一次,用我肋骨的声音,藏起蝴蝶的羽翅。”“我必须从我隐藏的炊烟里,邂逅另一片干净的叶子。在一切犹如深海的盐分里,用我美丽的睫毛,漫漶守望的潮水。”这里有许多种意象都够人揣摩,“时光花蕊的核心”、“蝴蝶的羽翅”、“ 隐藏的炊烟”、“ 干净的叶子”、“ 守望的潮水”等;诗歌不可解释,但我们至少可通过这一系列意象推测出:在漫长的时光里,你意念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什么;她的荣辱是否与你有着重大关系;我们一生究竟该守望什么?这一“人文”的大主题,正是《时光里的守望》给予我们的启迪。
诗歌理论家箫风曾说:“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在创作上,虽然散文诗作者和作品越来越多,但看了之后令人怦然心动、让人眼睛发亮的精品并不多,更缺少影响深远、可以传世的力作,主要问题是缺乏思想内涵,缺乏鲜活语言,缺乏现代手法,缺乏人文关怀。(《关于散文诗现状与走向的思考》) 写到此处笔者又想起荒谷先生强调的“生活的体验”,所谓“生活的体验”,笔者认为并不是“红色时期”要求的去农村工厂与农民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作家与诗人在关注、贴近生活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多了解、多思考、多用心去体验,而不是看到表皮就大做文章、怀抱诗书强作愁、望月兴叹。人文是个大范畴,散文诗达到“人文”这个层面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特别是在缺少人文关怀的当今要达到“人文关怀”这个高层面更是难上加难。这决定于诗人的理想、意念、学识、胸襟与使命感、责任感,还有历史与未来的意识。
《时光里的守望》虽还不能称为“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但从文本看,它起码达到了具有“思想内涵、语言鲜活、现代手法、人文关怀”这几点,特别是注重“生活的体验”这一点,值得提倡。现在诸多写作者大多以“概念生意、道理生象、意念生情”等方法作文,读后总是给人似曾相识、风吹浮萍之感。一篇作品要给人刻骨的印象,首先必须要求写作者要有刻骨的体验,然后才是呕心沥血,否则,只能永远处于山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