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靓才 于 2024-1-5 22:11 编辑
湘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概览
世界上的第一座桥究竟出自何处、谁人之手,已无法考证。因为自从有了道路之后,当人们遇到河流、沟壑阻碍时,就会想到要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最初的桥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树干、一块石板。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最早的木桥和石桥。或如茅以升说“人类从自然界天生的桥梁得到启发,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效仿自然,以解决行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桥。
一
先民们充满智慧,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桥。从外观形式上看,中国古代的桥梁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一)梁桥。梁桥古称“平桥”,是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说通俗一点,就是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这种桥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省汾水上有一座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平公时的木柱木梁桥。桥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径五尺。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
(二)浮桥。浮桥是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史载,中国最早的桥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渭水浮桥。《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相传周文王为了娶亲,把数十艘船并排绑在一起,在船上铺上木头,并用绳索固定靠近两岸的船,造成一座让迎娶队伍通过的浮桥,即渭水浮桥。
(三)索桥。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索桥的记载。索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如四川泸定铁索桥,该桥跨越大渡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次年完成。桥净跨100米,桥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据说,该桥是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今天全县)修建。
(四)拱桥。拱桥是指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起源于东汉中后期。起初,在工程中是为满足泄洪及桥下通航的目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桥身都是弯曲的,所以古时常称之为“曲桥”。如赵州桥。该桥位于河北省赵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距今已近1400年,为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人所建。它造型美观,结构别致。像这样的桥,欧洲19世纪中叶才发现,比我国晚1200余年。
湘南地区,梁桥、浮桥、索桥、拱桥这四种类型都有,达数千座之多,由段广慧先生《乡愁印象》一书可见一斑,该书收录了153座始建于古代或近现代的各式各样的桥。不过,梁桥、浮桥、索桥相对较少,拱桥居多。
资料显示,湘南地区现存的古桥绝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其余朝代零散发现。目前发现湘南地区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桥是万岁桥。
万岁桥,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街道万寿桥村,始建于秦王嬴政三十三年(前214),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该桥全长100余米,宽5米,高85米,五孔等跨度,青石砌筑,半圆形拱,桥券石横联砌置,桥面上铺砌3米宽的石板。因骡马背负重荷,日积月累常年行走,形成骡蹄印,深的达两三厘米。该桥是郴州市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桥梁,是湘粤古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十里路上到尧坡,二十平地起风波,三十折岭高万丈,四十两路叉平和,五十良田屋还饷,六十万岁桥上过,七十韩公走马岭,八十亭子对庙角,九十南关抬头看,望见郴州一大窝。”这首歌谣既印证了万岁桥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郴宜九十里大道沿线的地形特征和历史风貌。
除万岁桥之外,湘南地区稍早建造、保存至今,且相对完整的古桥还有不少,仅宋代就有六七座之多。觕举如下。
凤冈桥,位于安仁县排山乡何古洞,始建于宋朝。明天顺二年(1458),知县施善捐俸倡再建。邑教谕彭录为文以记,并立凤冈桥碑。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谢之藩重修。凤冈桥系六孔石拱桥,桥西原有石栏,桥两端有石阶10余级,为安仁通往茶陵、炎陵必经之路,民国以前还建凤冈亭以蔽风雨。
贡茶桥,位于资兴市汤溪镇汤市,处在资兴至桂东的官道上,始建年代不详,但不会晚于宋元丰七年(1085)。据县志记载,宋元丰七年,汤市秋田一金姓人中了进士,为感皇恩进献“狗脑茶”,皇帝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那时起,狗脑茶被定为皇宫贡品。贡茶桥因此得名。
黄沙寺石拱桥,俗称“八公桥”,位于嘉禾县龙潭镇大泉村,横跨芹溪河,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为青条石单拱桥。民国十三年(1924)桥被冲垮,由村人王镇槐等倡议复建。桥西侧河岸边原建有一座寺庙,名黄沙寺,故桥依寺名。该桥为连接嘉禾、桂阳、临武三县之要冲。
此外还有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的临武水东镇孙南村水口洞独拱桥,以及始建于南宋的桂阳舂陵江镇板溪村聚仙桥和西湖塘村文昌阁桥。据说,郴州市人民东路的苏仙桥也是始建于宋代。史料是这样表述的:苏仙桥,原为6墩5孔石拱桥,长18丈,宽1.8丈,明代工部左侍郎崔岩始建于正德十二年(1517)。之前明初建有石墩木板桥,明以前无考。从宋代吕本中《郴州牛脾山谒景星观观下有白鹿洞乃苏耽飞升之地》一诗“桥倾绝人行,渔间借舟渡”来看,早在宋代,郴江上就已经有桥梁了。
二
湘南地区最辉煌的桥是拱桥,它集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于一体。跨水架桥,意境优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湘南人民的审美观和民族传统。桥梁不论大小,工艺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很少有败笔。
湘南地区的拱桥不仅门类齐全,而且质量过硬。技术上完全符合力学原理,使用石材,结构坚固,经久耐用。从拱形上看,主要有半圆形、弓形、蛋形、马蹄形、尖拱形、抛物线形等几种,平常人们对拱形关注不多,故在此不多言之。从拱数上看,主要有独拱桥、双拱桥、三拱桥、四拱桥、五拱桥、六拱桥、七拱桥等,以下依次举例。
独拱桥:嘉禾莲荷石燕桥、龙潭黄沙寺老拱桥(八公桥)、肖家乐塘利民桥、肖家新队石拱桥(龙渡桥)、普满雷家石拱桥、莲荷沙基桥、泮头湾凤桥,宜章笆篱陈家古桥、笆篱对水江桥、岩泉东河拱桥、浆水伏龙桥、玉溪福星桥、黄沙老拱桥、赤石渔溪拱桥、五岭罗家门口桥、曾家坝桥、五岭樟桥石拱桥,临武南强秀岩桥,桂东沤江高桥、桂东-资兴省道322线中段红星桥(炎陵境内)、东洛小水桥,临武南强高安水拱桥、汾市洁龙桥、麦市下乔庙边桥、新桥寺桥、水油榨桥、水东水口洞独拱桥、武水同木郎桥、楚江永济桥,永兴高亭桥、马田江家上桥、马田江家下桥、马田罗家村石拱桥、马田蔬菜村石拱桥、大布江楼上村慈济桥、柏林坪里桥、塘门口沙桥石拱桥、七甲四甲石桥、便江石塘桥、油市下栏桥、洞口占毛桥,桂阳华泉神牌观音桥、正和拱桥寿亭、洋市花台石拱桥、华泉观音桥、白水廻龙庵石拱桥、白水中白村桥、流峰贺家湾桥、方元锦里桥、舂陵江聚仙桥、舂陵江田心桥、舂陵江文昌阁桥、舂陵江羊角坪桥、和平筱塘花桥、塘市阳湾石拱桥,资兴州门司高桥拱桥、汤市贡茶桥、汤溪秋田石拱桥、三都高桥石拱桥,汝城热水仙人桥,安仁龙市双泉桥,北湖华塘古鹊桥、仰天湖廖家洞古桥、仰天湖安源村下关桥、仰天湖小江边古桥,苏仙良田高雅岭老拱桥、良田何家垅石拱桥、良田廖家湾老拱桥(共4座)、南塔化龙桥、良田吴溪石拱桥、良田小江龙石板桥、良田大竹山拱桥、坳上文星桥。
双拱桥:汝城庐阳孔隆桥、庐阳范氏古桥、庐阳大通桥,桂东寨前联珠桥、沤江船皮坳桥、寨前汶江风雨桥,永兴板梁接龙桥、高亭三利桥、龙形市营坪桥,临武金江古桥、麦市琶溪桥,嘉禾行廊浦溪桥、泮头新桥墟石拱桥,桂阳仁义莲花桥,宜章五岭大拱桥,安仁渡口深塘桥,北湖安和雷大桥、石盖塘燕子桥,苏仙南塔清淑桥。
三拱桥:嘉禾行廊桐梁桥、龙潭梅溪桥、龙潭大方圆桥,永兴柏林虹桥、悦来鸦鹊石拱桥,汝城庐阳会通桥、庐阳平政桥、外沙惠德桥、外沙硃砂桥、三星星村桥,临武武水三拱桥(浪石水桥)、金江玉板桥,桂阳舂陵江山下边桥、舂陵江桃田石拱桥、舂陵江下梁桥、正和醉仙桥、太和玉版桥,宜章玉溪三星桥(兴文桥)、梅田玉仙桥、赤石大拱桥,北湖华塘义成桥、华塘侍郎桥、保和新华花桥,苏仙海泉王仙桥。
四拱桥:桂东寨前长征桥、寨前桥、寨前新桥村石拱桥。
五拱桥:桂东沙田燕岩桥、沙田文昌桥、县城下黄桥,汝城暖水万年桥,嘉禾车头普渡桥(车头桥),临武汾市渡头桥,永兴湘阴渡双渡桥,宜章梅田麻辣坪桥,郴州苏仙桥,北湖石盖塘万岁桥。
六拱桥:安仁排山凤冈桥、北湖华塘三合风雨桥、苏仙龙门池雅石桥。
七拱桥:桂阳敖泉永济桥、舂陵江车溪大桥,永兴湘阴渡桥。
由上观之,发现一个规律:湘南地区独拱桥最多,其次是双拱桥和三拱桥,四拱、五拱、六拱、七拱的最少。究其原因,并非湘南人民不会建造,也不是缺少资金,而是因为湘南地处山区,到处深山峡谷,沟壑纵横,缺少大江大河,多为小溪小涧,故此桥的拱数普遍不多。湘南不像北方,多为平地,河道宽广,桥梁孔数必然较多。据《唐六典》说,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四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20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屡毁屡修,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花了九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桥。桥长近400米,67孔,每孔净跨度6米左右,桥宽约7米。桥墩由6根石柱组成。6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它们合成一体,构成了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形墩,即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这座千百年来作为交通咽喉的古桥,今天已改造成为现代的公路桥。
三
不过,不管是哪种拱形的桥,匠师们都非常讲究建造的技艺。放眼望去,在湘南的江河溪涧中,名桥众多,精品不少。这些桥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仍然以独特的雄姿屹立于河道山涧两岸,并植入了丰富的文化因子。可以说,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出传奇,一段历史。
万年桥,位于汝城县暖水镇双联村台头自然村,南北走向,横跨沤江,长80.6米,宽5.5米,高9.3米,是汝城境内跨度最长的五拱鹅胸(鹅胸:指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这种设计能很好的减轻水对桥墩的冲击力。目前发现,湘南地区使用这种工艺的桥至少还存10处)平坦青石桥。该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历经四毁五建之衰兴。此桥于民国二年(1913)修建,是古时汝城至桂东的必经之路。相传当地自古就有祭桥的说法。该桥竣工之日,石匠师傅正准备嵌入石拱上端最后一块楔形石时,恰好有一新娘子坐花轿由此路过,有一些心术不正的石匠问:“新媳过新桥,请问新媳谁祭桥?”新娘子聪明伶俐,随口便答:“新媳过新桥,千年夫妻万年桥。石匠师傅为人好,石匠自己祭石桥。”话音刚落,石匠师傅顿时身亡,而那块楔形石也刚好到位。为赞扬新媳的机智和警醒心术不正的世人,故该桥命名为“万年桥”。
燕岩桥,又名燕崖桥,位于桂东县沙田镇东侧,东西走向,六墩五孔石拱桥。清同治《桂东县志》载:“燕崖桥:在二都清平市东。先是编木为桥,水涨则以舟渡。道光辛巳(1821),覆舟至溺数十人,邑令赵议建石桥,邑庠郭云龙捐钱二百千、郭南英捐钱一百千文,为倡慕义者争先输得金巨万,桥成。复建观音阁于桥东,余赀建周江桥头两处桥。董事增生郭云程、监生李泮荣,尤为出力。”该桥历时一年五个月竣工。原桥东岸设有乩坛,用以劝人在世修缮。抗日战争时,乩坛为中共资汝桂县委驻地。燕岩桥风景秀丽。清拔贡罗万卷有诗赞曰:“危穴攒崖燕子窝,扁舟独向此中过。山腰草浅分樵径,柳外渔归晒钓蓑。故垒依然春社后,空梁何处夕阳多。登临无限怀人意,满目江流涨绿波。”(《过燕子崖》)邑庠李发元亦赋诗一首:“出险过仙峡,维舟燕子岩。流澌寒拍拍,奥穴碧巉巉。花片黏云坠,苔痕补石嵌。年年春日好,时听语呢喃。”(《燕子岩》)
桐梁桥,位于嘉禾县行廊镇沙坪村,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横跨芹溪河,为半圆青条石三拱桥。桥长35.2米,宽54米,桥高约6米,拱厚1米,拱跨8米。桐梁桥古时设驿铺驻司兵,是军事要地。桥上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路亭,咸丰八年(1858)建茶屋,雕龙画凤,极为雅致,为时人休闲娱乐之处所。桥下流水飞泻,悬崖挂瀑,卷入石洞,潜渡而去。清康熙年间知县陈祥祚作《桐梁潜渡》:“孔道迅迢出县东,小桥隐匕入林丛。数松挺立青霄近,一曲潜流碧海通。磊落山岩云雾绕,玲珑石穴漪涟濛。行人不断看幽景,千古龙门燕白虹。”是嘉禾旧八景之一。
上述湘南地区梁桥、浮桥、索桥相对较少,但其名气却很大。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桂东县普乐镇天缘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的桂阳县白水乡廉溪村新屋场凉桥、建于清朝初年的永兴县悦来镇南冲村石板桥、建于清朝的桂阳县洋市镇庙下村平板桥,以及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永兴县便江镇八公分村崇祯桥……这些桥都是梁桥,数百年不倒,浑朴拙雅,古韵犹存,饱经沧桑,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以上这些梁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天缘桥。
天缘桥,位于桂东县普乐镇普乐、小江、杨岭三村交界处的油箩口,故又称“油箩口古凉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邑人方观我募建。桥长80米,宽3.5米,高20米。东西走向,立有5个15米高的石墩,以巨木为梁,用厚实的木板铺就。桥面为凉亭式建筑,工艺别致。桥中央南侧有桥神神台,东西两端有建桥时捐资名单碑刻。长期以来,该桥都是作为普乐及新坊龙溪一带居民的集贸交易地。2015年,当地政府对天缘桥进行了仿古装修,混凝土结构,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古朴风貌。
四
湘南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桥——天然桥,这种桥虽非人工建造,但其发挥的作用、彰显的名气、呈现的美感和依附的文化绝不亚于人造古桥。
仙缘桥,又名“相思桥”“爱情桥”“仙女桥”,位于桂东县普乐镇齐云山村下庄片区齐云峰国家森林公园青石洞的白马山上,海拔1427.8米。2015年7月,仙缘桥成功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认证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生石桥。此处两山夹峙,只见一方长38.6米,其中跨度25.93米,宽1.75-2.1米,厚2.5-4米的天然巨石飞架于两山之间,谷深数十米。深谷涧中,泉流不绝,篁涛间作,宛如奏乐。是为桂东古八景之一的“仙桥天乐”,《读史方舆纪要》中早有记载。明县令何橘云赞曰:“云开天际虹垂润,月落林梢鹊渡河。不信天台仙路远,满溪桃绽落红多。”清代桂东邑庠生黄由恭题联云:“天堑可填,一桥架就通南北;地陇不断,两岸连成任往还。”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在此桥相会,故称仙缘桥。凡顺利通过此桥的人,没有找对象的任何男女,走过此桥后,必有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牵手走过此桥,定会百年好合;已婚男女感情不和的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本来就好的夫妻牵手走过此桥,二人会更加恩爱。仙缘桥被世人誉为“爱情姻缘之桥”。
寨门桥,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喻家寨,由一方天然红石架成。桥面高40多米、跨度20米,石壁厚20米,形同拱桥。门洞两侧的石壁上分别镌刻着“天生巨眼”和“大地津梁”八个大字,还刻有“天飞山”“胜景”“奇观”“白莲池”“大华峰”“同仁书院”“南国奇游”“仁者寿”“探奇处”“灵岩霞蔚”等文字和一些诗词,字大者三尺见方,小者如豆,书分楷行草,体有宋颜柳,可谓集书法之大成,乃为郴州壁刻之冠。喻家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据《直隶郴州总志》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喻姓居此,故名喻家寨。山寨临郴江而立,四周均为绝壁,仅有一条石凿山径贯穿山寨前后,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及清末太平天国洪宣娇曾先后据此关隘,优兵袭敌。寨中有天然石池,泉从石窦出,水花形似盛开的白莲,四季不枯,史名“白莲池”。还清晰可见清朝乾隆年间“同仁书院”的遗址,在遗址的残砖破瓦间,让人感觉当年的朗朗书声似乎还在耳边久久回荡。
仙人桥,位于嘉禾县城石桥镇仙江村,是横跨钟水河仙江村段两岸的天然大石桥,为嘉禾古八景之一的“仙人摆渡”。传说仙人用神鞭赶来两座石山,横截钟水,水阻不流,仙人用脚踢开一孔,呈上尖下宽三角形,水方畅流。难怪前人赞曰:“峭石千寻似扇开,一弯流水破烟来。渔郎莫问桃源洞,中有秦人避世台。”也有传说在峭壁中下部的三角形桥洞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故称“禹迹龙门”。桥两端各有一对石狮俯视,两侧为石栏杆,浮雕名人古画。西端建有石龙庙,全用浮雕火砖砌成,内塑齐天大圣等佛像,右旁竖一石碑,表面极为光滑,人称“石镜”,可照出人影,靠“石镜”右侧斜看,可见仙江村一角映影。桥孔东侧,有两曲三折、岩石层叠的一天然石洞,县人贡生雷德焕题“桃源洞”3字,石洞与桥孔相通,地下石涧中流水淙淙。洞口有“歌仙罗四姐碑”,碑刻“天降嘉禾,钟灵毓秀。舜源浩荡,民歌如潮,传说仙女架桥,交通京广,巨石卧波,巍巍奇观……”字样。仙人桥面阔3米,便于人车过往,成为通往石桥、桂阳等地的交通要道。
此外,湘南地区还有位于永兴县太和镇漾下村的双拱桥,该桥为天然丹岩桥,两孔基本均匀,为原始自然奇观;又有位于资兴市唐洞街道程江村的大岭石拱桥,该桥拱体为自然石体,无人工加固和机械性护体,貌似天然形成,桥面有通村的砂石公路,与桥下公路形成十字立体交叉路形;再有位于苏仙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月亮桥,该桥呈拱形,地处山峰,两边绝壁临渊,气势宏伟,是中国丹霞地貌的特例,乃飞天山一绝。
五
湘南,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又因地处五岭山脉,具有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春阴冷潮湿,雨日较多。因此,湘南匠师们在桥梁的设计与建造上就考虑到了行人避雨、纳凉、歇息这些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制的桥——亭桥,也称“风雨桥”“花桥”“凉桥”“福桥”。
亭桥,也流行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但是,湘南地区的亭桥较为简易,其结构形式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亭子,下部是桥梁。在材料使用上,也打破传统惯例,或砖,或木,或石,或砖木石混用。但在建桥工艺上,却是不含糊的。
据了解,湘南地区的亭桥至今还保存数十处之多,如桂东寨前汶江风雨桥、普乐天缘桥、四都凉桥、东洛东上桥,宜章浆水伏龙桥、笆篱广济桥,桂阳洋市石墩平板花桥、正和拱桥寿亭、舂陵江聚仙桥、舂陵江文昌阁桥、和平筱塘花桥、白水新屋场凉桥、舂陵江羊角坪桥,北湖安源下关亭桥、保和新华花桥、保和小埠花桥、下鲁塘同乐亭石桥、华塘三合风雨桥等。
在湘南众多的亭桥中,北湖安源下关亭桥,堪称一绝。
下关亭桥,位于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安源古村南部泗溪河上,半圆单拱石桥,为望东北、朝西南走向,跨度约15米,桥面宽约5.5米,是过去安源南下赶墟以及远去宜章、临武的必经之地。从附近的《桥碑》《同游月窟》《重建桥碑》三通碑刻可知,下关石亭桥曾经过多次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下关石桥移建现址。同时,安源本乡岁进士萧瑞云为此捐建凉亭。凉亭石木结构,四棱锥六亭柱,白色大理石,悬山顶上盖小青瓦。桥亭一体,结构简洁,落落大方,技法全面,用材合理,小巧庄重,具有独特的建桥艺术。
由西南向进入古亭,只见人字顶亭檐下书“下关亭”三个大字。
右左亭柱外侧分别书刻有对联:“关塞亭桥重锁钥,洞天福地小桃源。”内侧分别书刻对联:“题桥人孰学司马,作记我惭仿醉翁。”
中间右侧亭柱内侧前立有两方大理石石碑,左侧一方《福有攸归》为1989年维修功德碑;右方石碑刻有萧瑞云所书《下关石亭记》,碑文文笔流畅,书法苍劲有力,字迹清晰,艺术价值较高。中间左侧亭柱内侧刻“钦加五品衘选举孝廉即选儒学训导,同治甲子科岁进士萧瑞云辑五代建亭。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已冬月,国学萧昆云并对敬书”。
最后一对亭柱,内侧刻有对联:“放鹤去寻三岛客,约梅同醉一壶春。”外侧刻有对联:“亭榭与村相掩映,山桥随水互回还。”
除此之外,亭柱上还刻有萧武甲(即萧瑞云)写给其嫂的《萧母贺氏嫂大孺人八一寿叙》,但被对联“作记我惭仿醉翁”一句覆盖,使《序》文部分受损。
下关亭桥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湘南桥梁建筑史上的成功典范。
最后再谈谈“蹬步”。蹬步这种桥形,不在上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这四种桥形之列,人们听起来可能很陌生。其实,蹬步早在公元前23世纪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这类桥式虽可达到跨河越谷的目的,但它并不具备桥梁的本质,桥梁应以架空飞越为标志。然而这种早期的梁,是道路向桥梁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古代桥梁的雏形。
现存的永丰蹬步就是这种原始桥型之一。永丰蹬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永丰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心有一口水井,为便于汲水,在水井和西岸之间,设有近20米长的蹬步,每块石蹬约一尺见方,间距为20至30厘米,并设高矮两组,以便在不同水位时使用,蹬步表面凿有石槽,防止行人滑落水中。这种蹬步桥已考虑到了泄洪问题,比之截水而就的堤梁进了一大步。
湘南地区,偶尔也能见到蹬步这种桥形,如桂阳文化公园就有蹬步,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要数田溪石礅桥。
田溪石礅桥,位于嘉禾县龙潭镇大方元田溪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全石结构,全长33米,共有石礅45个,南北向横卧于泮溪河上。此处河床浅,河底坚固,水流平缓,田溪村民为方便耕作,节省经费,用条石埋入河床底部,露出礅面,供行人通过,是河两岸村民生产生活劳动必经之要道。河边石阶上刻有《修石礅碑记》,记载了当时捐款修建情况。
湘南古桥,向来与名人贤士有关。别的不说,就说徐霞客吧!在《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徐霞客至少亲临过5座桥梁。如宜章五岭樟桥石拱桥,北湖石盖塘万岁桥,临武武水同木郎桥、楚江永济桥、南强秀岩桥……徐霞客连同湘南古桥,恐怕要永远铭刻于历史的丰碑上。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湘南人民修建了数以千计奇巧瑰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山河,成为湘南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更是湘南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人理当保之护之。
参考文献
[1]哈巴罗夫斯克.中国古代桥梁
[2]段广慧.乡愁印象
[3]陈赋、傅平艳.北湖十大古村
(本文原载于2023年第4期、总第38期《人文湘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