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4-6-3 17:23 编辑
云冈石窟游记 文/清秋丽影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麓,是北魏王朝为宣传佛教教义而开凿的石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味,浓厚的历史氛围,令许多中外游客心驰神往。
今天是祖国74岁华诞,我也慕名来到了此地,刚一下车,一座威严庄重的景区门楼便跃入眼帘,两边像两座佛塔,中间似一座山门,正中悬“云冈石窟”匾额,左边佛塔下也刻有“云冈石窟”四个字,看上去非常气派。
景区外车水马龙,入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随着纷纷扰扰的人流先下到地堡式游客中心,四下观望,服务设施齐全,方便快捷敞亮。与一般游客中心不同的是,正中塑有一尊金光闪闪的大型佛像,让一颗火热的心瞬间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祥,仿佛耳畔声声梵音在回响。
稍事休息后便开始刷票入园,穿过检票通道,便是昙曜广场,广场正中立着一尊昙曜高僧的雕像,清癯的面容,在嶙峋的躯体下蕴含着一种铁骨铮铮的气势,一袭僧袍在微风的吹拂中显得灵动飘逸。昙曜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僧人,也是云冈石窟的开基大师。
顺着昙曜广场前的牌楼而入,便是“佛塔路”,大道两侧各竖十三座类似于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群”中的四面都雕有佛像的方型佛塔,不同的是塔座为大象雕塑,每个大象均有六颗牙齿,象征修行六度,地面铺着刻有莲花的青石板,走上去顿觉仙气飘飘。
走过佛塔路,前面便是与灵岩寺相连的七孔桥,灵岩寺就坐落在湖心岛中央。七孔桥桥首两侧有两尊手持博山炉脚踩莲花座的观世音菩萨像(博山炉是一种焚香器具,象征对佛的崇敬),两边是呈弧形的雕有北魏五帝礼佛的浮雕墙,旁边有一株挂满红色祈福条的菩提树。无论树下、浮雕前、佛塔路上,熙熙攘攘,唯有桥下潺潺的流水,潋滟的波光可让一颗浮躁的心得以润泽。
穿过桥面便看到古色古香的灵岩寺山门,山门两侧各建一座钟鼓楼,上悬蓝色匾额“慈悲”“遇合”“喜舍”等,门正中悬“灵岩寺”匾额,两侧楹联为“山色随云秀 佛灯共日长”。灵岩寺四面山环水抱,梵香缭绕,建筑式样非同凡响,虽然寺庙顶端的装饰令我云里雾里。
这是一个三进院落,进得山门便可看到三尊主佛,正中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佛,均为香樟木雕,柔滑圆润,甚感技艺高超,墙壁上为色彩斑斓的油画,也是祥云瑞气笼罩。穿过山门为中殿,院中央是一座五级呈四方形的石雕——浮屠塔,这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塔虽不高,但每层每面上都有佛龛,内雕大小不等的佛像,有单佛、有双佛,每座佛像均栩栩如生,神态安祥,围塔四周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祈福条。再往里走即是千佛殿,大雄宝殿,两侧均有配殿,大雄宝殿内正中供着释迦牟尼佛,两侧为阿弥陀佛,也为香樟木雕,扑鼻的香气,袅袅的烟霭,令人心清气爽。
匆匆穿过三进院步过长石桥,桥的尽头便是一座石牌坊,跨过牌坊拾级而上即是一“昙媚石壁”,上刻铭文,均为纪念昙曜高僧而作。
绕过石壁后即是一山门,山门正中悬“入佛知见”匾额,穿过山门便是佛门圣地,恢弘壮观的云冈石窟所在。
放眼望去,整座石窟呈东西走向,均开凿在一座坐北朝南的武州山上,大大小小的洞洞布满了整座山崖,看上去气势如虹。
随着拥挤的人流开始了一个个洞窟的游览。位于最东端的为一组塔庙双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第一窟叫石鼓洞第二窟为寒泉洞,被称作“石鼓寒泉”。石鼓洞北壁主佛为交脚弥勒菩萨,而寒泉洞主佛为释迦坐佛,由于历时久远,释迦佛的面目已被风化,但佛的神韵依然如故。直叹岁月是剑,即使坚如磐石,也难以抵挡时光的侵袭。
第三窟为灵岩寺洞,与前两窟开凿年代相同,是云冈最大的洞窟,洞窟中央雕交脚弥勒菩萨,俗称“弥勒洞”,两端东西各开一门,内雕“西方三圣”,即中间为坐着的阿弥陀佛,左右为站佛,一个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个为大势至菩萨,三尊菩萨均雕刻的珠圆玉润,神态丰满,直叹北魏时期高超的石刻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四窟也为塔庙窟,这座洞窟比较小,内置一佛二菩萨,因风化严重,面目全非。
继续顺着青石大道前行,两栋并排而立的四层木质楼阁跃入眼帘,飞檐翘角,异常华丽。抬首望去每层楼阁有六根支柱,除东西两侧柱外,余四根支柱顶端均雕刻着一个龙头,双目似铜铃闪着凶光,两根龙角直刺苍穹,如不是双鼻穿着一把铜锁,大有腾云驾雾之势。这是第五、六洞的窟檐,起保护洞内佛像的作用。
只见第六窟一侧柱上醒目地挂着云冈研究院“第5、6窟实施轮流开放公告”,大致意思是,由于人流大,天气热,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湿度大,对文物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故两窟实施轮流开放,读罢深感遗憾。第五窟关闭着,便踏入六窟。这座洞窟叫释迦佛洞,开凿于公元471~474年,该窟也为塔庙窟。进入洞内,让人瞠目结舌,除地面外,余360度空间密密麻麻均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像,而且雕饰精美,穿着华丽,有的神态自若气宇轩昂,有的质朴典雅肃穆端庄,有的浅笑嫣然娇若莲花,有的天真烂漫纯洁无暇,千娇百媚仪态万方,真可谓石窟艺术的天花板,虽然叫不出每尊佛的名字,也不能深析其中的涵意,但这磅礴的气势令人拍案叫绝,更令人吃惊的是在众多慈眉善目的佛中,竟然有十多尊手持利剑面目狰狞的mogui立在不同的角落,与慈祥的佛祖形成鲜明的对照,难怪此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
看到这幕壮观的图景,让我油然想起法国卢浮宫内的石雕,虽然国籍不同,信仰各异,但伟大的艺术家对世界的剖析竟是这样一脉相通,那种高贵的灵魂、崇高的信仰、顽强的毅力、精湛的技艺,即使穿越千年时光,仍能领略其至高无上的美!
第七、八窟为一组双窟,叫西来第一洞,开凿于公园471~494年,外面也修建了一座三层木质窟檐,虽无五、六窟的华丽,倒也碧瓦叠华、质朴典雅。进入洞中最让人惊异的是在南壁拱门上方并排雕有六尊惟妙惟肖美若天仙合掌半跪的供养天人(即飞天,能歌善舞者),这是云冈石窟中最早出现的供养人造像,被誉为“云冈六美人”,窟顶有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翩翩起舞,可以想象北魏当初即使在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后宫依然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也直叹身份卑微的供养人若泉下有知能与大慈大悲的佛祖共居一室,该是多么的幸运!
九至十三窟叫“五华洞”,洞前是近期刚修的一座一层木质窟檐,在雕刻精致的碧瓦下,一个个斗拱显得特别华美。人流如潮几近立锥只好排队进入,想拍完整的图像只能勉强将双臂举得高高,而且保安在洞内不停地催促“快走、快走”,故其他洞窟印象模糊,唯有第十二窟与众不同记忆较深。该洞为“音乐窟”,洞内前后左右所有洞壁雕满了手持各种乐器在演奏的乐伎,有的身挎腰鼓在击打,有的手持琵琶在弹拔,有的吹着埙、笛、箫,而有的似在翩翩飞舞,场面宏大,雕刻精美,简直是北魏皇室莺歌燕舞豪华生活的再现,直为北魏人民非凡的艺术才华所叫好。
第十四窟开凿于公元494~525年,洞内风化严重,佛的神韵依稀可见。
第十五窟为“万佛洞”,开凿于公元494~525年,挤入洞内,各个角落同样雕满了密密麻麻逾万尊的佛象,石窟艺术的风采用现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绝对不是盖的”,同时更为伟大的雕刻家不畏艰难、锲而不舍、信仰执着、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而由衷赞叹!虽然有的已完全风化,有的已被不法分子盗去。
第十六至二十窟为“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70年,是佛法高僧昙曜率众历经十年开凿的第一期工程,内部主佛均为佛祖如来的造像,且高大伟岸,面庞浑圆,身材健硕,体态端庄,真可谓顶天立地,鬼斧神工,有的佛像依然栩栩如生,而有的被岁月倾蚀的缺肢断臂,既令人荡魂摄魄,又不胜唏嘘叹惋!
在众多洞窟中,最最让人惊叹的当属第二十窟即白佛爷洞,也即我在山西博物院看到的模型,是经典中之经典,这是一尊露天大佛,健硕的身驱,雄浑的神情,令许多游客频频回首,不忍离去。
佛教,人类智慧之光,自古印度传入中囯后,便在中华民族的热土上发扬光大,成为北魏政权的精神支柱。这个曾经最为血腥的王朝,一边弘扬佛法,一边互相倾轧,真可谓一手屠刀一手莲花。但为了将佛的智慧与力量永远传承下去,不惜举全国之力劈崖凿窟,故使得这个短暂的王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然而千年的苍凉悲怆,千年的人生沧桑,即使铜墙铁壁,也难抵岁月的风霜,只希望在未来的时光中,将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守卫好,让智慧的光芒永远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
2023.10.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