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7-20 06:34 编辑
编者按: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雁门关的经历,首先介绍了雁门关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强调了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描写在蜿蜒崇山峻岭间盘旋的公路上的刺激和惊险,展示了游客在前往雁门关途中的紧张与兴奋。随后描述了雁门关游客中心的风景和氛围,展现了游客们的兴致和好奇心。最后,文章以一个传说故事作为结尾,讲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雁门关遭遇危机时,战马所发现的神秘泉水为其提供了生机的转机,展现了历史传说中的神奇与希望。整个散文通过对景点、历史和传说的交织描写,展现了雁门关的壮美景色和悠久历史,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交融与共生。(一默)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我们刚驶出代县不远,便在崇山峻岭间的蜿蜒公路上盘旋,公路狭窄为两车道,转弯处几乎是360度或S形,山高路险,使得本来平和的心突然变得忐忑起来,好在路途并不遥远,半小时后便上到雁门关游客中心,一颗紧张的心总算落地。走出中心便是雁门广场,举目四望,青山如黛,云似烟霭,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在广场南面依山而立有一堵红色的墙壁叫“名人壁”,左侧雕有伟人毛泽东的塑像,右侧左上方有毛主席手书“雁门关”三个大字,下面即是与雁门关有关的历代名人的雕像及简介,望着这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不胜感慨,有的曾在这里呼风唤雨,奏响了一曲曲惊心动魄的乐章,有的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滔天巨浪,创下了难以磨灭的辉煌。
在广场北面有一排威风凛凛的杨家将雕塑,前面是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儿郎横刀立马奔赴疆场的勃发英姿,后一排是余太君率杨门女将策马扬鞭英勇杀敌的雕像。杨家满门忠烈,为镇守边关保卫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光辉形象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为祖国发奋图强。而今在山西戏曲的舞台上,《三关排宴》《杨家将》《四郎探母》等充盈着家国情怀的经典剧目,仍在久久颂扬。
雕像前面即是入关的第一道门户叫明月楼,高大雄伟,气势如虹,其台基呈长方形,前壁修有三个砖券洞,正中门洞顶端刻有“雁门关”石额,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斑驳,门洞两侧由手持盾牌及长矛看似凶猛异常的铁将军把守,城楼上建有一座一层木楼,正中悬“明月楼”匾额,四周也如边靖楼一样修着一个个垛口,两侧放置着书有“雁门关”三个大字的战鼓,给人一鼓作气、所向披靡之感。
进入门洞后即是雁门寨,斜斜的山道,用青石铺得匀整平坦,两旁的酒肆、茶坊、客栈比肩而立,什么“三毛”“金贵”“章财”等等,七廊八柱、翘角飞檐,让雁门关既有现代化的元素又不乏古老的韵味。
延着弯曲绵延的山路向上而行,一块刻有红色“御”字的山石赫然立在路正中,近前一看才知是李自成亲笔题词的“御马泉”,旁边即是一眼水井。据一旁资料显示,明末领袖李自成带兵攻克北京路过此地,正在唇焦舌敝水尽粮竭之际,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啸,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于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补足水源后,一路向北势不可当,一举攻克北京自立为王,由此李自成亲笔题字“御马泉”。
距此不远有一八角凉亭,里面也有一眼泉水,是否与御马泉相关联?不得而知。只见一旁资料显示,这眼泉水叫豹突泉,据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可见关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古代将士提供了给养身心的自然资源,所以他们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绕过豹突泉,拾级而上即是“边贸街”,曾经的边贸街,是关内与塞外往来贸易的繁华之地,而今历史的硝烟已被岁月的长河所荡涤,这里已成为小商小贩售卖小吃、纪念品的活动场所。
走出边贸街,沿着坑凹不平的古道来到小北门,即当初战国名将李牧守关之处,经过岁月的洗礼,尤显得古朴庄重。中间也是一砖券洞,顶部石额刻“雁门关”三字,城楼四周修有与长城一样的垛口,门洞两侧镶嵌着一副砖雕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门洞右侧竖两块石碑,中间均书“长城——雁门关段”,其中一块是由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上书“世界文化遗产”。因修在陡峭的斜坡之上,处于雁门关的咽喉要道,故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
进入小北门向左拐便是雄伟壮观的“地利门”,这是一座明代建筑,高11.5m,中间同样是一砖券洞,门洞上方石额刻“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楼上建有一座“宁边楼”。
在地利门右侧是一小型广场,西面建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关帝庙”,庙前置一长方形铜鼎上书“雁门关关帝庙”,一旁葱葱郁郁的松树已被层层叠叠的祈福条所覆盖。门额正中悬“天日同照”匾额,殿内塑关公威风赫赫的坐像。因雁门古道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因此商贾大咖及平民百姓为求财源广进、吉祥平安在此立庙以祭祀这位“武财神”。
与关帝庙相对的广场东面建有一座“春秋楼”,大小等同关帝庙,是一戏楼,也是飞檐翘角,非常漂亮,此楼相传因为关公喜读《春秋》而名之。
在广场左侧的青石路上放置着一辆“冲撞车”,一辆“塞门刀车”,虽然锈迹斑斑,但昔日的威风依然可见。冲撞车主要用于破坏敌军的城门、城墙,而“塞门刀车”作用恰好相反,用以堵塞城门以阻挡敌军攻城。
参观完小广场踏着门洞内深深的车辙穿过地利门,从背面两侧楼梯登上了城楼,即可清晰地看到两层木阁楼即“宁边楼”,这里原为杨六郎祠,现已辟为“古代军事博物馆”。城墙四周也放置着书有“雁门关”三个大字的战鼓,很多游人在兴致勃勃地肆意敲击。举目四望雁门关全景尽收眼底,远处青山巍巍,峰峦叠嶂,近处长城蜿蜒盘旋似一条巨龙在天地间腾飞,雁塔高耸直刺云天,加之咚咚战鼓响遏行云,犹如声声号角催促将士奔赴疆场,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下了城楼,继续往前走,与之相对的是“天险门”,同样高大威猛,气势如虹。这也是一座明代建筑,门高12.5m,门洞上方石额刻“天险”二字,也是由武则天所题。门洞左侧也立两块石碑,一块上书“代县长城雁门关段”,另一块上书“雁门关”。
踏着清晰的车辙继续在古道上徜徉,内心不禁生出无限的慨叹,这里曾经车辚辚马潇潇硝烟弥漫,多少帝王为开疆拓土,在这片热土上叱咤风云,又有多少英雄为保家卫国,不惜东征西讨、血染沙场,更有多少商旅背井离乡用宝贵的生命开辟了一条通往塞外的坎坷之途,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纷飞的战火已烟消云散,又有谁能记住沧桑的过往?
走出天险门,也顺着背面陡峭的楼梯登上城楼,上面也建有一座二层砖木楼叫“关楼”,第一、二层中间分别悬挂蓝底金字匾额“雁门关楼”“中华第一关”。城楼上同样放着书有“雁门关”的战鼓。
楼下是一宽阔的校场及点将台,校场是守关将士操练习射之所,点将台乃王者择将出征之处。雁门关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处,因而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种身着戎装,肩负刀枪,步伐矫健、气宇轩昂的壮观场面,也仿佛看到威武的将军在点将台上向王者立下军令状的庄严时刻,耳畔仿佛战鼓齐鸣,杀声震天,一种不获全胜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在胸中激荡。
在城楼的东侧城墙上摆放着一排长长的火铳,虽然个个锈迹斑斑,但强大的威力依然闪烁,这是当初用来装火药发射石弹、铁弹和铅弹的重要武器装备,为镇守边关、抵御入侵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了城楼,在校场两侧有两条盘旋而上的长城,由于左侧长城顶端可看雁塔,于是顺着左侧拾级而上,其陡峭程度与八达岭长城不相上下。在气喘吁吁中终于登顶,即雁塔所在的小小广场,极目远眺,一种“荡胸生层云”之感油然而生。抬首而望,巍巍雁塔,直冲云霄,彰显着它无比的威严与力量,它同雁楼、烽火台一样都是用来瞭望和传递军情之用。
在雁塔西侧墙壁内镶嵌着一组单腿站立脚踏莲花,手持笛子、琵琶、柳琴、中阮、手鼓等乐器的佛像,高高的发髻,飘飘的衣袂,庄重的神态,优雅的身姿,处处散发着高贵的气息,看到这一幕让我想起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中的供养天人,虽然不明立于雁塔之侧何意,但它犹如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欢迎英勇将士凯旋而归。
在西北角上有一座两层敌楼,看上去小巧玲珑,踏入楼内,方知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四壁墙上都有砖券门,这是用来供士兵屯驻及存放武器之用。
小广场东侧下面立着七层共200通石碑,其上均刻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雁门关的诗文,且每层碑前均植苍松翠柏,整齐划一,与雁塔相互映衬,显得庄严肃穆。
从长城返回校场边,相继参观了“镇边祠”“雁门关建筑博物馆”等。顺关道而下,一路目睹了潘岳所写的“长城大风歌”,“胡服骑射”旧址,“关陵”即当初阎锡山的晋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混战时晋军阵亡将士的公墓。静静的墓碑立于一侧,无声地诉说着残酷的历史。
一路上雁门遗址甚多,如“盘古石”,位于关道右侧,在这块大的顽石上居然可清晰地看到幻化有“雁门关”三个大字,且为繁体,真是自然与人文的神奇巧合,令人叹为观止。
“马公墓”,掩映在道旁草木丛中,这里立有两通一大一小的石碑,大的石碑中央刻着一个红色繁体“马”字,右下角刻“马公杀虎处”于某年某月立,小的是马公之弟的石碑。马公是明代镇守雁门关的官员,由于古代关道上常有老虎出没危及百姓,其弟为除虎害不幸遇难,于是马公勇承弟志,杀虎除害,百姓为纪念二人之功,故在此立碑。
“观音殿”位于关道左侧,建在一小型广场之上,这是一座纯石建筑,小巧玲珑。殿内正中塑有四面观音石雕,分别为“圣、如意、马头、十一面”观音,显得雍容华贵,寓意护佑四方百姓。
再往下走即可看到“分道碑”,位于关道右侧一岔道口处,这是现存最早的交通法规和标识。因古道上曾经商贸繁荣,道路经常发生堵塞,因此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州衙为了方便商贾通行,在此又修了一条通道,规定了上下行线路。由此可见分道碑与关道上的车辙是雁门关作为交通要道的真实反映。
一路上石碑不计其数,有“天道酬勤”“雁门古塞”“德生于心,贵在创造”等等,有的字迹了草无从辨认,有的刻画于碑不明其义。
总算在风尘仆仆中走到关底,即雁门寨边,一座书有“和亲亭”的两个双檐八角亭跃入眼帘,只见其古色古香,小巧精致,其中有两个角互相连接,显得相依相偎。此亭相传昭君出塞和亲时曾与呼韩邪单于在此休憩,于是大家坐于亭下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王昭君一个宫中绝色美女,为了边境的安宁,遵从汉帝旨意不惜远嫁匈奴,以完成君王赋予的使命,在匈奴生活的日子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匈奴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因此被匈奴人奉为“和平使者”,也是中华民族美的象征。
提到匈奴,曾经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古代给多个王朝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为抵制匈奴的入侵,才不惜血本修筑了万里长城。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怎能阻止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步伐,正如潘岳《长城大风歌》中如此慨叹:
汉人筑城防胡虏,胡虏破关称帝侯。 中华伦理融胡汉,胡汉精粹塑神州。 千岁匆匆又千岁,春秋复复再春秋。 早知中华本一家,何必四海争不休。
至此已中午时分,走出雁门关,留在心中的一幕幕犹在眼前闪现,每一处风景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辈的鲜血汗水,虽然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时代随着岁月的逝去已消失殆尽,但历史不能忘记,英雄更应缅怀,祖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为祖国的富强贡献绵薄之力!(2023.10.4)
编后语:《雁门关游记》是一篇让人心潮澎湃的作品,作者清秋丽影以其亲身体验,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雁门关的雄伟与沧桑。文章不仅仅是对一处历史名胜的简单记录,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深情致敬。在这篇游记中,我们看到了雁门关的壮丽山川、感受了历史的厚重,更听到了英雄的传奇故事。作者通过对各个景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雁门关的庄严与神圣。同时,文中对杨家将的赞颂、对古代军事设施的介绍,以及对民间传说的叙述,都让雁门关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编后语不仅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对读者情感的延伸。通过这篇游记,我们被提醒,历史是由无数英雄的血肉筑成的,而文化是由世代人民的智慧凝聚的。雁门关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在今天,当我们站在雁门关的城楼上,远眺那连绵的长城,心中不禁涌起对先辈们的无限敬仰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