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8-15 15:54 编辑
编者按:在李靓才的笔下,《神农故地新田岭》,不仅是一幅展现新田岭村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画卷,更是一首对传统乡村生活深深眷恋的颂歌。文章以丰富的细节和深情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落。编者对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并表达新田岭村的独特魅力表示赞赏。从四季分明的气候到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宁静的乡村世界。新田岭村的夏日,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夏日的酷热与紫外线,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特殊恩赐。而村落中的古建筑群,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更是对新田岭村历史价值和文化贡献的肯定。文章中,作者对新田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展现了村庄丰富的物产和发展潜力。这些资源不仅是新田岭村的自然馈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编者特别感动于作者在文末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体验。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对夏日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乡村变迁的深刻反思,都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情感的深度和思想的重量。愿读者在阅读这篇散文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新田岭村的深情厚爱,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复杂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要性。
神农故地新田岭
李靓才
新田岭村,地处郴州市西南部山区,距市中心城区约20公里,属北湖区安和街道办事处。传说神农在坦山(万华岩)开田后,又带领随从到这一带来开垦新田,故称“新田岭”。
新田岭辖25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庄,面积达12.5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冈峦、岩石地形地貌为主要特征,属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春两季,盛行偏北的大陆季风,多冷空气活动;夏秋两季,盛行偏南风的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
新田岭的母亲河——麻石江穿村而过,蜿蜒流经万华岩,最终汇入郴江。
新田岭村文化底蕴深厚,在众多的村民小组中,谢家组独树一帜,俗称“新田岭古村”。古村内至今仍保存着60多栋较为完好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其中,有宗祠1座、古门楼遗址6处、古亭1座、古碑3块、古井1口、古巷道数百米、古墓葬1处。特别是谢氏宗祠、五凤楼、议事楼、去矜源远楼、五层碉楼等经典建筑,依山就势,栉比鳞次,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自然天成,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2018年12月,新田岭古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新田岭古村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强盛于清中晚期,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古村坐东南朝西北,村庄依山势布局,规模宏大,青石板台阶逐级自然延伸展开。白石脑山为后垅山,蜿蜒而来,龙脉清晰。村左以柴石岭、五马垅为扶手,是青龙;村右以宝正岭、龟形山为屏障,是白虎;村前以壶瓶山为画屏,是朱雀;村后以白石脑山为靠背,是玄武。天堂玉液绕村而过,好似一幅蟒带。村前有2处池塘,名曰“莲花姊妹塘”。古村落建设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枕山,面屏”的理想模式,承阴阳之气,循五行运势,天地融合,气态祥和,实为风水宝地。平日里白云时而游弋,时而聚散,变化无常。山外无雾,村有雾;山外晴空,村多云。山雨欲来时,山洞、山谷仙气缭绕,烟雾汇集绝壁之间,形成长长的云带,给奇山秀水蒙上一层面纱。从空中俯瞰,白色的云海里高出云面的墨绿色山峦,奇美无比,令人心旷神怡。
通向新田岭古村有六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小道。其中,清嘉庆年间(1522-1566)铺就的由秀风圩到新田岭的青石板路,是最有名的交通要道,全长约3公里。从麻石江到新田岭古村的1.5公里路程,几乎都是上坡,路旁古木林立。在村前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檀树,高高耸立,仿佛是两位将军,守卫着古村“大门”。“大门”左侧是一片数百年的古枫丛林。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郴州南街谢发昌四世孙举人谢宗文(字从周)为避难游牧放鸭,由南街迁徙至新田岭,成为新田岭村开基始祖。宗文公后裔人丁兴旺,十房之多,世代耕读,人文蔚起。自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起,科甲频登。明、清两朝共有谢中州等三十余人先后中秀才、郡廪生、贡生、国子监生、举人或进士。因功名而被简任治国抚民的七品以上官职者30多人。民国期间,谢传生等十余人考上高等学校;其中,谢万发、谢晋生、谢万首、谢裔煊等人考上黄埔军校。
新田岭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溶洞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田、土、山、林、流、溪、塘纵横交错,物产丰富,主要有:水稻、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竹子、杉树、杂木等竹木资源,铜、铋、钼等矿产资源。
这里的矿产资源开发得很早,如五马垅古矿冶遗址。该遗址位于村西北方向约2公里处的五马垅通缉坳(又名“偷牛坳”“通泥坳”),海拔约721米,始建于汉代。遗址长375米,宽230米,面积约9万平方米,矿渣堆积厚度待考。遗址上有72座横排冶炼炉。炉身以石块堆砌,内壁抹泥浆,穹窿炉顶。炉底前下方有一圆孔,孔径25厘米。从堆积物中发现,冶炼炉是炼砒灰用的。遗址右方有6个古矿洞,矿洞附近的山坡上有100多座矿工墓地,且还留存着矿工居住过的遗迹。当年的矿工多为朝廷发配充军的要犯,采矿冶炼者达千余众。
新田岭古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宗文公放广鸭”“始祖购地震家声”“银子比石头硬”“谢氏堂号的由来”等许多精彩故事,至今传唱;打草鞋、打糖花、制桃花、腌制酸甜菜、谢氏家训等非遗文化,代代传承。
新田岭古村养在深闺、识在深闺。如今,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这里,吸引游客的,不仅是“一岩救生”“万象朝宗”“七子守卫”“五盖屏风”“天堂玉池”“下关金锁”“丫岭金山”“峦头银岭”等八大古景观;更重要的是,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民情。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塘玉液、麻石清江,以其温柔而又澎湃的姿态,不舍昼夜,向着郴江流淌……
编后语:随着李靓才的《神农故地新田岭》这篇散文的展开,我得以深入探索了新田岭村的自然美景、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文章以丰富的信息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在这篇编后语中,我想要表达对作者李靓才的敬意,他不仅以细腻的观察捕捉了新田岭村的精髓,更以真挚的情感传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通过对新田岭村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文章中,作者对夏日的描写尤为突出,夏日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季节,也是乡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古建筑群的细致描绘,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新田岭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作者对新田岭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介绍,不仅展示了村庄的自然之美,也突显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为新田岭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作为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乡村生活的珍视。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让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作为编者,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篇散文后,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新田岭村的热爱,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愿新田岭村的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