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牙牙吉祥 于 2024-9-6 19:24 编辑
【编者按】一篇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散文,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清永陵,循着她清新、准确、淡雅的文字走进清永陵,令人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开篇引用康熙帝所作《兴京陵》的绝妙诗句,令文章语言凸显典雅、古朴气息,瞬间吸引人陡生阅读兴趣。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描绘了清永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与建筑特点,为我们揭开了清永陵的神秘面纱。“清永陵是开放于天地间建筑早、规模小、墓主多、辈分高、形制简、特色浓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随着脚步一页页掀开在你灵魂前的教科书,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文末高度赞扬清永陵,令人对这一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肃然起敬。感情老师分享美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霭霭兴王地,风云莫可攀,萦回千曲水,盘叠百重山。”这是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所作《兴京陵》的绝妙诗句。清永陵是始建于1598年。史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尊为永陵。永陵和沈阳的福陵、昭陵合称清初关外三陵。 清永陵坐落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21公里启运山脚下的苏子河畔,占地面积只有11000余平方米却得上天垂青独厚,风景优美自然也育一方人杰领天下之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寝,葬着清王朝的六位祖先。他们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等皇室亲族。这里群山环绕、草木葱郁,"启运山"犹如一条探头藏尾的巨龙,横陈于陵寝身后。波光潋滟的苏子河如同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二道河、错草河、苏子河三条河流形成“三水入库”之势,临河而驻,独有万水朝宗之感,实乃天下难得的风水宝地。 永陵陵园最初并没有修建殿堂楼阁,建筑均为青砖青瓦,肃穆庄严。随着清王室的强盛,这座清王室营造最早、安灵最多的陵园也日趋完善。康熙十六年,永陵改建,青砖青瓦变成了红墙黄瓦,陵园的规模和格局也基本定型。现存的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性所等部分组成。 在陵宫正前一公里处,左右各有一个下马碑。碑上用满、蒙、汉、藏、维五种文字,刻有"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由下马碑往北,是一条宽四丈的黄沙大道,笔直地伸向陵园正门,亦称正红门,又称前宫门,它是一座琉璃瓦顶的建筑,装有六扇朱漆木栅栏门,充分展示了满族先民竖木栅栏园城寨的古朴习俗。 进入正红门就是整个陵区,它由前院、方城、宝城三个部分组成。 清永陵中的神功圣德碑立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碑亭东西一字横列,建筑同为一式:单檐歇山式屋顶,四面为实墙,南北各开一拱形券门。屋顶满铺红黄色琉璃瓦,正脊、垂脊共九道,垂脊檐下的“猪嘴兽”头颇具特色。柱角石的坐龙,呈坐立状,昂首挺胸,以尾根及三足触地,一爪托举一颗光焰四射的“火焰宝珠”,形象与一般坐龙不同,有人认为它“酷似坐犬”,反映满族崇犬的习俗,成为永陵又一特色。 碑亭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门称为"启运门",东西有照壁相对,入门正中是永陵的启运殿,它是祭祀拜谒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的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认为永陵是成就帝业的发坟,所以清代祭陵非常频繁,每年大祭六次,小祭二十四次,几乎终年香火不断。从公元1682年到1892年,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九次亲到永陵谒祖拜祭,以祈求得到祖先护佑让帝业永固,因而永陵谒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清帝东巡,不单纯是清帝祭祖谒陵,告慰祖先,同时也是一项带有极强国务色彩的政治活动,包括巡省地方、加强军备、发展生产、奖励文教、察吏安民等内容。他们东巡行走的路线是北京一直向东,到达山海关,再沿着海岸线向北,经过辽西到达盛京沈阳,长龙般的龙车凤辇以及随从队伍碾起腾腾烟尘,五彩的华盖与旌旗遮蔽了整个天空,他们矜耀,他们来到清永陵的祖陵汇报自己的功业并祈求祖先保佑江山永固,万民归附…… 无数的才子佳人来过清永陵。下马碑默默地立在那里,无声地向游人诉说着年代与光阴磨蚀不了的故事。 行走在南北长840米的参拜道上,遥想此时的自己与清朝东巡祭祖的四位皇帝同走一条路同登一座山,似乎脚下的尘沙还留着他们当年的印迹,那油然而生的何止是兴奋与激动? 清永陵是开放于天地间建筑早、规模小、墓主多、辈分高、形制简、特色浓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随着脚步一页页掀开在你灵魂前的教科书,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前清故里,龙兴之地”与其在心里念叨千遍万遍,不如亲自来到这里领略其钟灵秀美……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