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9-28 04:20 编辑
编者按:《山西地质博物馆之广场奇观》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知识,生动展现了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了博物馆的建筑与展品,还深入探讨了地质演变和生命起源的伟大历程,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文字流畅,情感真挚,既是对地质文化的礼赞,也是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呼唤,令人深受启发。(李靓才)
山西地质博物馆之广场奇观 清秋丽影
山西地质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17号,与山西博物院仅一墙之隔。是以地质学为主题普及科技知识而开办的科技博物馆,也是山西多所学校的科普基地,更是大家了解山西地质,读懂山西地史,感受山西脉搏,体会山西厚重的重要窗口。
三晋大地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陆地之一,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见证了生命的演化过程,孕育了丰富的地产资源,滋养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今天穿越时光之旅,去领略地质文化的魅力,给我与博物院同样的震撼。在东大门前,赫然竖有一块刻着“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巨石,乍一看与普通石头无异,走近细览才知是一纹路清晰,梭角分明,深浅不一,年龄超过25亿年由各种岩石构成的精品石块,尤其背面镌刻着由王润福撰写的长篇“地质赋”,完整地描述了山西地质的演变过程,让你还未进馆就瞬间感到璀璨耀目非同一般。
在岩石背后摆放着一个黑色的浑天仪,这时恰遇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打着横幅在此参观,导师正指着仪器认真地讲解它的构造与用途,于是站在原地与他们一起记下了精彩的瞬间。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地位,这台仪器是仿照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陈列的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7年)的浑天仪按1:1的比例用纯铜制造而成,其上铸有三重环圆圈,下由铸着四条巨龙及赑屃的铁架支撑,其中相互垂直的两个圈,分别代表地平圈和子午圈,内部几个能绕地轴平行转动的圈,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在可转动的圈上,还附有可绕中心放置的窥管,可测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座标。真是无巧不成书,自己也被科普了一番。
与正门相对的广场西面即是呈上圆下方式样的地质博物馆大楼,看上去独出心裁,与山西博物院“鼎”形建筑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给人珠圆玉润之感。在大门两侧醒目地摆放着两块巨大的标本,一块是重达3.6吨的“兰花炭”,另一块是像一个大蟾蜍的“磁铁矿”。据一旁资料显示兰花炭属无烟煤,是变质程度最高、含碳量最大的煤炭,具有硬度大、密度高等特点。此标本产自晋城市兰花集团大阳煤矿,因燃烧时焰色像兰花,故名“兰花炭”,现已成为山西著名品牌。而“磁铁矿”是太钢峨口矿石,含铁量高达70%以上,峨口是太钢集团的主要采矿区位于山西代县境内。两大标本的名字分别用红色隶字刻在方形基座上,与宏伟的建筑及门前红黄鲜花摆成的一面巨大国旗相互映衬,给人豪气干云之感。
广场东北角上有一大型恐龙雕塑,也很夺目,长长的脖颈高高的身姿似在迎接四方宾客,环围绿植葱茏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
广场西南角上竖着四块岩石,其中一块呈直角梯形状,是由山西.泽州捐献的“娲皇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真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另三块呈不规则形,一块上刻红色大字“晋地宝藏”,另一块刻着一连串的疑问如“古老的三晋大地多少岁?”“三晋大地的地质构造如何演化?”“最早的生命出现在何时?”“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怎样的海陆变迁?”等等,令人茫然若迷。好在一侧墙上挂着许多用铂金纸做成的金光闪闪的宣传资料,如“地质年代表”“山西地质时空发展简史”及一系列地质演变过程,什么侏罗系、白垩系、奥陶系及冥古宙、太古宙、显生宙等等,一时觉得云里雾里,直待平复了一下茫然的心绪,方知上面明确地标示着46亿年前“冥古宙”时期,地球才开始形成,最初没有任何生物,如“地质赋”中所言“混沌元初,天地一体。洪荒亘古,寂无生灵”,经过漫长的沧桑巨变,植物由最初的原核生物、蓝藻、真核生物、绿藻、裸蕨植物到今天的被子植物等,而动物由最初的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黄河边上类人猿的出现,才谱写出生命演化的伟大征程,而岩石经过地壳的强烈运动也由原来的陆地核向铜、铁、金、煤、珍珠岩等演变,正如“地质赋”中所言“见证太古新生诸代,凡历动物灵长进化”。
这才依稀明白几十亿年前的世间本无地球存在,更无生命可言。今天人类能在地球上愉快地生活,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何等的伟大与荣幸?
看到这一幕让我不由想起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在探索生命起源时,是否了解了地球演变的历史,揭开生命的进化过程?知道生命的演化是何等艰辛与漫长,又是何等的崇高与壮伟?
在朦朦胧胧中来到广场中央,只见南北两面的台阶上摆放着一排“硅化木”和“奇石林”标本,一颗迷茫的心似乎回到了现实。
硅化木来自新疆的奇台,形成于一亿五千年前的侏罗纪。从一旁资料显示,硅化木即木化石,是由于山洪暴发、气候突变、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致使地球山崩地裂参天大树轰然倒塌,一些暴露于地表的难逃被氧化分解的命运,另一些则被沉积物迅速掩埋与空气隔绝,经过几百万甚至上亿年的時间,整个树木的原始成分即木质基本被水中的二氧化硅等矿物所替换,而木头的原生結构和紋理却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后,随着地壳再次隆升,覆盖在木头上的沉积物不断被风化剥蚀,于是这些沉睡在地下木化石才得以重見天日,可见硅化木的形成是何等的不易又是多么的珍贵。
看见这些色泽丰富、细腻坚硬、纹路清晰似钢筋铁骨般的木化石,既让人感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又感到大自然的粗犷与雄浑,这是历尽沧海重见天日的异宝,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奇珍,更是漫长岁月刻下的缕缕褶痕!
奇石林中的一块块岩石,来自世界各地,有冰岛的“球泡流纹岩”,非州的“红碧玉”,印度的“玛瑙”,巴西的“水晶双晶”,贵州的“鸡血石”,安徽的“灵璧石”,陕西的“蓝田玉”等等,它们有的质地细腻、光泽艳美;有的光滑圆润、音质清脆;有的通体洁净、晶型完整;有的粗砺不平,结构坚硬,最为关键的是这一个个标本大都来自遥远遥远的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太古代等等,令人眼界大开。
所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3.10.5日
编后语:随着这篇文章的结束,我们对山西地质博物馆的探索之旅也暂时告一段落。通过《山西地质博物馆之广场奇观》,我们不仅领略了博物馆的建筑美学和丰富的展品,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和山西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地球亿万年的演变,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山西地质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方式,将科学与艺术、教育与娱乐完美结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探索宇宙的窗口。文章中提到的“地质赋”和浑天仪,不仅是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此外,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参观场景,提醒我们博物馆在教育和科普方面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学者研究的场所,更是激发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殿堂。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地质学、天文学以及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的兴趣。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让我们不忘回望过去,珍惜现在,并勇敢地迈向未来。最后,我们期待读者能够亲自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去感受那些文字无法完全传达的震撼和启发。因为有些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