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湖岸边人 于 2024-10-12 10:03 编辑
编者按:东湖岸边人的《我在瓦罕走廊感吟》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远行,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时光之旅。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瓦罕走廊为背景,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这片古老而神秘土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深度。从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到法显、玄奘的西行求法,瓦罕走廊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文章以诗意的语言,引领读者感受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沉寂,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可能性。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在瓦罕走廊感吟
东湖岸边人
说实在的,如果只是看看风光,瓦罕走廊边境没必要去——在很多游客的眼目中,这里确实没有什么风景值得观赏的!但是,为了增长见识、感悟千年世事沧桑,瓦罕走廊边境值得一去!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亚历山大眉毛上粘着雪花站在雪峰上,遥望着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兴都库什山——这里就是瓦罕走廊。据说,公元前327年,年仅29岁的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大军,在征服埃及和波斯之后,一路来到中亚的兴都库什山,梦想将他的帝国延伸到东海。然而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条件恶劣,横跨数千公里的帕米尔高原,对于2300多年前赤足行军的古人,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亚历山大不得不妥协,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带领大军南下去了印度。
这部大片告诉全世界,瓦罕走廊是一段极其险恶、极难被征服的“深渊”。出于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探索和向往,2024年7月26日清晨,我们一车49人一路向西,来到了瓦罕公路入口。4个红色大字“瓦罕走廊”赫然映入眼帘,其后边山体上有石头垒出的“万岁,祖国万岁!”一行字;旁边竖立着3块粗糙的石碑,记载法显、玄奘、安世高经行处;有几户牧民在此摆摊售卖着塔青玉、红玛瑙、青金石、绿宝石等原石。瓦罕走廊的风景,大概仅如此;然而,瓦罕走廊的风景和意蕴绝不仅仅如此! 瓦罕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我国新疆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其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塔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走廊的南面是巴基斯坦,北面是塔吉克斯坦,素有“鸡鸣闻三国”之称。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和西域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都曾经过这里去印度研究佛法。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敢于冒险的商队不断探寻翻越雪山的垭口,沿着激流冲刷的河谷前行,逐渐在群山间踏出一条条蜿蜒的丝绸之路,留下许多著名的山口、河谷与通道。 从诸多的史书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曾经的瓦罕走廊地理位置很重要,通过此道可以出大月氏,到达安息。如今,虽然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僧侣接踵的热闹景象已销声匿迹,但它的价值却并未随时光而降低。在我国眼中,阿富汗是无法割舍的邻邦。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石油、稀土以及锂等矿产资源,但因贫困动荡、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困苦、域外势力干预等等原因,导致其丰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去年9月,阿富汗提出希望与我国重启瓦罕走廊,沿途修建一条可以直达我国的公路......相信待阿富汗重回和平安定,未来双方合作前景可期。 眼前蜿蜒曲折的瓦罕河谷,它曾经目睹了张骞回国、法显西行、玄奘东归、高仙芝大军远征小勃律,以及马可·波罗由此前往中国……这些道路虽然看似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魅力从未消失,仍然吸引着向往它的人们,一次次投入帕米尔的怀抱。 这不,我们一行人,从遥远的江城武汉,历尽千辛万苦,站立在了瓦罕走廊的边界上!
诗云:
外一首:绝句.瓦罕走廊感吟 万里长廊地势雄,千秋雪岭路途穷。 凡愚自古皆忧惧,独有英豪傲朔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