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10-14 23:44 编辑
上期《乡村女教师》(3)我讲到了,自己被分配到白塔小学去教书的那个时候,校长安排我去带一个五年级的毕业班。那个时候带一个班是语文、算术、体育、图、音乐、自然、政治全部都是你一个人教。除了《算术》,其它课程我觉得还可以蒙混过关。可是这个《算术》它是一点都假不得,你不会就是真的不会。你不会怎么教学生啊? 我那时急得啊!不知道怎么办,也找不到人商量,甚至不敢跟任何人讲..... 啊,老天总是不会绝人之路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的没有想到我的村就在前面,我花就在眼前。
我上的第一堂课是《语文》,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老师们七八人齐刷刷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手里都拿着笔记本,正襟危坐,听我的公开课。 为了这堂课,我也花了好多天的精心备课。从生字拼音、生词注释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板书设计,我都作了认真研究、布局。但看到这么多的“老教师”和学校领导亲临现场,我还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意外的是,站上讲堂,我一开口,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四十五分钟全程普通话教学,声音清澈、抑扬顿挫、情感饱满,表情丰富!哈哈!在那个从没人用普通话讲课的乡下学校可以称得上是“惊艳四座”!学生们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后排老师校长睁大了眼睛望着我!很快,连教室的每个窗子上都挂满了听课的人头(我们的教室是有窗子的,只有窗子的格子没有玻璃),好些人垫着脚把头都伸进来了。 人们对这堂课到底讲得好不好已不在意,都争相夸赞: “听这个老师讲课就像看电影!” “ 她的普通话好流利,好标准!” “好听,真好听,下一堂课什么时候上?还来听!” 其实我的普通话标不标准你已经听出来了,就这个水平,可在那个时代,那个乡下人们很少听到有老师整堂用普通话上课。 我的普通话是在哪里学的呢?
说起我的普通话,除了从小在家在跟母亲学的(父母均说普通话),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那个时代,反反复复放映的几部苏联电影,特别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列宁在1919》影响了我。当时,电影里面列宁同志的大段大段演讲台词我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张口就来。 今天, 四十年多过去了,我还能记得一些: 有一个富农因为他家的粮食被造反的穷人抢走了,他到莫斯科来找列宁同志告状,希望列宁同志给他一个说法。面对前来向他告状的富农,列宁同志义正言辞的训斥说: “ 啊!你画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可是你画得太坏了。原来你到我们这儿来是为了向我们宣战的。那么好吧,请你记住告诉那些派你来的人,不是后台也可以的:苏维埃政权是稳固的,工人和农民建立这个政权是永久性的,谁也不能妄想要推翻他开倒车。当你们这些富农存在一天,就必须得要给我们粮食吃,你要不给就强迫你们给,你们要是用wu力我们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 那些老电影激起了我学习朗诵和表演的热情,每看完一次回家都会在母亲和姐面前绘声绘色的演示一番(我也说不清楚看了多少遍,表演了多少遍)。没想到,这些当时并无目的的学习,现在居然真的派上了用场。难怪人说,听我上课像看电影。
更意外的是,下课了,我刚走出教室,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陈老师急匆匆向我走来。到面前了,他还有点不好意思,结结巴巴的跟我说: “万,万老师,我,我想和你商量一个事。” 我有点疑惑地点点头。 “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教拼音。刚才听你用普通话讲课,大家都赞扬得很。学校就你我两个毕业班,可不可以我来教两个班的算术,你教两个班的语文? 哈哈!我简直不敢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你说,你来教,你我两个班的算术?我教两个班的语文?” 他脸红了问:“不行吗?帮个忙吧,大家都晓得你的语文课上得好,交给你,我也放心。算术,教算术课是我的强项,你也可以放心”。 我笑了,想大笑,狂笑!哈哈哈! 上天救我也! 看着有点尴尬的陈老师,我忍住内心的狂喜,假装矜持地点了点头。 他有点失控地一把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你了!你真是救了我啊!” 哈哈!这到底是谁救了谁啊?陈老师不知道!可我知道!哈哈! 从此,我和陈老师联手合作,很快,两个班的学生们全部顺利毕业! 毕业那天,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看见了吗?最左边上那个瘦高个的男老师,就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的,会教算术的陈老师。 四十年多过去了,在过往的生命里经过了好多的事,好多的人,你不一定事事都能记得,人人你还想得起。但是,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一丝微风拂起,都会掀开沉在你心底的那些真切清晰的人物影像。 照片上的老师们我大都还能说得出名字,可学生,我一个也叫不出姓名来了。 如果,今天任何一个学生站在我的面前,我完全不能认出(算算学生们也应该五十岁出头了哦!), 同理,他们也一定不再记得教过他们小学最后一年,新来的那个乡村女老师了。
【编后语】在《乡村女教师》系列的第四篇中,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乡村教室。文章以作者被分配到白塔小学教书的情景开篇,讲述了她如何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乡村学校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这不仅是对作者教学生涯的生动记录,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深情回望。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将读者带入了她的课堂,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她那标准的普通话和充满感情的朗读。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学习,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未来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文章中的转折——与陈老师的意外合作,不仅为她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也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一张毕业照片,唤起了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怀念。虽然时光流逝,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那些曾经的影像,却能在某个瞬间被唤醒,变得清晰而生动。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缅怀,也是对那个时代乡村教师生活的致敬。这篇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乡村女教师的喜怒哀乐,以及她与学生、同事之间的深厚情感。作者的文字,如同她的声音,温暖而充满力量,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生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