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4-11-12 13:23 编辑
【编者按】一篇介绍二月二打囤习俗的乡情美文。打囤,多流行于我国北方河北、山东一带,因为这一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所以作者非常细致耐心地介绍什么叫“粮囤”“钱囤”“打囤”。结合图片及详细的解说,我们才了解了这一习俗,打囤还寄托着农家人一年的美好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关于打囤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赵少爷浪费粮食后来悔过自新,富有教育意义。如今虽然人们日子富裕了,“打囤”不为人所知,但这些民间习俗有必要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不忘节约。精彩美文,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在我国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在南方叫踏青节。除了叫法不一样,各地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习俗:二月二打囤。
打囤,多流行于我国北方河北、山东一带。基本做法差不多。小时候,记得农历二月二一大早,父亲已经在院里用铁锹均匀地把草木灰围成几个圆圈,中间打上叉,象征着存粮食的囤,圆圈外画上梯子形状的长方格子,象征着粮仓的梯子和出(储)粮口,意思是囤高粮满。在十字中心放上麦、谷、豆等不同品种的粮食粒,然后用砖将其压上,这叫“粮囤”。
正房北屋里,我还要跑过去看奶奶在屋地上打囤,她用簸箕从锅底炉膛里,掏出少许草木灰,然后用一根木棒敲打边沿,让灰慢慢落下,边打边走,使灰线形成圈圈形,就这样画上三四个,在画好的小“囤”里放上硬币1、2、5分钱,中间大“囤”里放上一毛或5毛钱,这时奶奶会拿起一根竹竿一边敲着梁头、锅盖,一边说唱着 “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敲锅盖,金子银子花不败”。之后用碗扣上,这叫“钱囤”。
等太阳出来接近中午后,院子“粮囤”里把砖拿开,让鸡把粮食吃了,寓意今年秋后会五谷丰登、余粮满囤。屋子“钱囤”里奶奶把碗拿开,将钱分给我们小孩子们,寓意财源滚滚、钱财广进。最后放一挂鞭炮,中午一家人吃顿饺子。这一整套习俗称为打囤。
打囤的习俗在农村已经流传很久了。打囤,寄托着农家人一年的美好希望,农家人期盼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的谚语。
打囤的起因,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北方地区有个姓赵的大户人家。家有田地百亩,骡马成群,并雇有长工及奶妈佣人,可谓家庭殷实。赵家三代独传,到了这一代,近五十岁的赵东家喜得贵子。故全家上下视小少爷如掌上明珠。
这赵少爷有爱吃饺子的嗜好,每天必吃。且吃饺子时只吃馅的部分,饺子皮边随手丢弃。赵东家对其做法毫不在乎,认为这是大家风范。唯有他的奶妈心疼这些粮食,感到丢了太可惜,就背着人将其晒干后储存了起来,几年后,就存了一大囤。
“屋漏偏遇连阴雨”这位赵公子命运不济,年少时父母得病先后离世,唯有奶妈成了他的亲人。赵公子本来就没有管家的本事,加上年幼无知,以及自幼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依然花天酒地,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不几年就坐吃山空濒临倾家荡产。
这一年,北方这一代闹灾荒,地里颗粒无收,好多人背井离乡逃荒去了。赵家仅剩下的几亩薄地颗粒未收,这位赵公子眼瞅着这光景更是无计可施,哪经得起这种苦难煎熬。到了农历二月二,赵公子一家人个个被饿的心慌无助。这时赵公子问奶妈有无急救法术,奶妈及时拿出了储藏已久的那囤干“饺子边”,并讲述了她偷偷储存的经过,这才帮着赵家渡过了这道难关。
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这位赵公子的灵魂,他决心以此为戒、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重整家风。且还规定: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赵家人必须在院子里画上一个囤,在里边放上饺子及五谷杂粮,并由长辈对晚辈讲解他的这个故事,以示祖祖辈辈都要铭记在心。
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规范做起。对标各类道德模范人物,与人为善、扶危救难,以诚待人、守信践诺,敬业奉献、勤勉做事。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无不昭示着:良好的家风与家教,崇德向善,勤俭持家,乃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观。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家家生活富足,大米白面早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人们也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有更高的健康养生追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广大农村早已经进入电气无烟煤时代,柴火烧火大锅做饭的年代即将结束,草木灰也很难寻觅,打囤这个古老的习俗,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却根深蒂固,历久弥坚。每到农历二月二,心里总会情不自禁地泛起一丝甜蜜的涟漪,勾起我儿时美好回忆,承载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载于《中国乡村》2023年第一期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