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4-12-1 05:16 编辑
【编者按】作者的系列文章“听”之听雷,拜读后确实令人敬佩之极,足以彰显其博学多才。雷,似乎司空见惯,然作者笔下的“雷”却不同寻常,令人赏心悦目。从自然现象,历史渊源,教义始祖,到唐人诗篇,三国演义,高祖出生,以及现代农业,生活奇遇等等,对雷的历史,文化,现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讲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此文建议精华,倾情推荐文友共赏。(黄皮人)
听雷 雷的生成是带异xing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雷字是象形字,甲骨文雷字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 雷生成原因古人早就有描述,《春秋·玄命苞》就说:“阴阳合为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口子总是吵架,女人属阴,男人属阳,这阴阳合怎么能不发生“雷鸣”?!许慎《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几千年前人们就探明雷生成原因,令人敬佩,但大多数人还是怀敬畏之心,把雷视为神。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农历六月廿十四为雷公生日,称为“雷公诞”,是日人们均要奉祭雷公。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还没有定型,因为元代有“雷公旗”,所画雷神仍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雷神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之“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西游记》里就多处说及孙悟空的雷公形象,第三回:“唬得那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众鬼卒奔上森罗殿,报着:“大王!祸事!祸事!外面一个毛脸雷公,打将来了!” 道教的雷祖,就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雷神被称为雷师或雷公,《楚辞·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雷》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乐府》里有这样一首情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表达女子对爱情无比坚贞,除非这世界没有山川,江水枯竭,冬天雷声阵阵,夏天下雪,天和地也合而为一了,这样才能与君分离。 以“雷”为题或内容的诗词数不胜数,李白《蜀道难》就有:“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陆游:“君不见,冬月雷,深藏九地底,寂默如寒灰。” 白居易《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其实我更欣赏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诗句,表面上静如止水,但其内核却潜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 《三国演义》中也有雷地描述,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煮酒论英雄”,当时正是青梅成熟的季节,曹操请刘备小酌:“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慧眼识英雄,认为当时只有刘备和自己是英雄,而刘备羽翼未丰,正韬光养晦,不想锋芒毕露,被曹操认为英雄,吓了一跳,手中筷子失手掉落,正好天空一个霹雷,书中这样描写:“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这段描写非常精彩,流传甚广,实际这件事在《三国志》中有一段记载,《三国志·先主刘备》:“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罗贯中把几句话的记载,演绎成流传千古的故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是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曾在大泽的陂上休息,梦见遇到了神;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太公见到刘媪的时候,看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后有了身孕,生了高祖。这段记载可不是演义,这可是正史,按说这样的故事只能是传说,可它明明白白写在历史上,司马迁为什么这样写,令我大惑不解?按现在的说法,太公是戴了“绿帽子”的,并且亲自抓了蛟龙现行,对这个龙子,不知太公又作何感想!蛟龙也知道充当第三者干得这种勾当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因此把天空搅得黑暗,而且虚张声势雷声阵阵,没想到还是被逮个正着,并被历史记录下来,几千年了都是蛟龙的历史污点,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现代人第三者插足之事屡见不鲜,大概也是这蛟龙的流毒,刘邦地下有知,对父亲戴“绿帽子”这种记载是否认可也未可知。在先秦就有雷雨天不能房事的禁忌,古人认为在雷雨天房事出生的孩子容易畸形,同时还认为雷雨天房事损耗元气!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道:“交会者当避大风、大雨、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这些说法都是有科学道理的,现在研究神经纤维(即神经细胞)的兴奋传导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神经细胞与另一个神经细胞之间是通过轴突与树突来保持联系的。当其中一个神经冲动时,其细胞核一端会发出信号传输至轴突末端,并在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被与之联系的神经细胞的树突所接收,继而进一步将兴奋信号传导下去。这种神经递质释放与接收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电子、离子交换的过程,因此会有电流发生。在强雷电下,人体的生物电也会受到干扰,有可能发生突变。这蛟龙更是不顾禁忌,也真是“色胆包天”,就不怕生的孩子因生物电受干扰而出现的差错?可偏偏生下的这个孩子是真龙天子,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 “雷雨发庄稼”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发生雷放电时,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生成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生成的硝酸随雨水降落到大地,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可溶xing硝酸盐,为植物提供了氮肥。雷电到达地面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可达一万余个,而睛天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仅几十个。实验表明,被称为“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很有利。此外,雷鸣电闪时,强烈的光化学作用还会促使空气中的一部分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漂白和sha菌作用的臭氧,因此雷的发生只是对房事有所影响,总体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记得当年有一天下班后,很多人去茶炉打水,一位女同事也端脸盆在打水,天有点阴,这时天空突然一个炸雷,这个女同事被惊得一屁股就瘫在地上,脸盆也摔在一旁,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前几年在深圳,一个雷雨的晚上,雷声响成一片,就像是在燃放成串的爆竹,根本就分不清个,这样的隆隆雷声持续响了一夜。第二天看报道,雷击发生一万余次,这简直惊掉我的下巴,这样的雷击在北方是见不到的。中国古代认为雷击跟天谴有关,天公震怒,将不忠不孝之人、十恶不赦之人击毙以示惩戒。而在欧洲和美洲,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观点,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经常可以看到雷击伤人的报道,而最高级别受到雷击而亡的是国君。 商朝国君武乙就是遭雷击而si,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至公元前1113年。《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si。子帝太丁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武乙昏庸无道,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武乙与“天神”dubo,命令旁人作评判。天神输了,武乙就想法来侮辱它,武乙又制作一个皮袋,在皮袋中装满血,然后高高挂起,朝天射它,称做“射天”。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黄河与渭河之间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一个霹雳,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武乙,武乙当场倒地身亡。武乙大约是有史以来记载被雷击而亡最高级别人。 有关“雷”文化太浩瀚,历史悠久,《周易》第五十一卦《震》卦的震,是借雷震的震,但自不当仅指雷震的震,它有一种震动、震撼、震惊、震慑综合的意思,也即指超过一般人承受压力而造成的骇异局面。此卦由雷下雷上组成,《周易》作者通观震荡的现象,论述了《震》本身“无眚”,“无眚”的意思是没有灾祸。眚:有两个意思,一:眼睛长白翳;二:过错。“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为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sha他的大功绩。“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一句成语,出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僖公三十年》 《周易》太玄妙、太深奥,本人做不了更多解释,作者写作就是得让读者喜欢,本文说了这么多雷,也是希望读者阅读后有所收获。作者与读者关系,也可以用前文《乐府》里那首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