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4-12-8 23:03 编辑
【编者按】一篇回忆儿时过年的美好回忆性散文。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每年过春节家家都要好好准备,忙里忙外,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过年的记忆是最难忘的,作者详细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北方农村过年的经过。从腊月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倒计时,赶“年集”是必不可少的大事。汆丸子,是“我”忘不了的记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月,有肉吃是多么诱人的事!贴门神、贴对联,是过年最最重要神圣的仪式,人们都祈盼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幸福美满。大年三十最有趣的事是看春晚,守岁,十二点一过放鞭炮,是春节的标配,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标志着“年”来了。穿新衣、走亲戚、发压岁钱等事是最高兴的,过年的感受总结为一句话:“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文章按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叙述,写的虽然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事,但读来饶有趣味,忙而不乱。结尾将现在的年轻人过年与自己过去过年对比,更突显出过去的浓浓的年味,照应题目中的“原汁儿”三字。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但大家都感觉过年没意思了,过年成了人们的负担。那么不妨从这篇文章中去回忆、寻觅美好的年味吧!精彩回忆性年味散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在北方农村过春节也叫过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它承载了中国人最热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 进入腊月,年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但真正的过年是从“腊八”开始的,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那时候物质非常匮乏,人们家里也都没钱,年货都是一点一点地置办的,不到年三十就准备不齐。 准备年货,要赶“年集”。这个时候,农村的集市一下子热闹起来,年画、对子、蜡烛、鞭炮、鸡鱼肉蛋、油盐酱醋,各种各样的年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尤其是孩子们兴奋得从集这头转到集那头,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熊孩子们则特别喜欢“甩炮”,经常恶作剧地往人堆里扔,而大人们除了买一些吃穿用的外,还要认真挑选一张好年画。70年代年画大都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的剧照,像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等英雄人物。那时候,经常放这些电影,有些经典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像杨子荣勇闯匪巢威虎山的台词对答:“tianwang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崇拜的英雄画贴在房里,顿时英气四射蓬荜生辉。 我们家和其他人家一样,主打面食就是“蒸馍馍”,附带增加一些新花样,还有枣卷、包子、糖三角、粘团子(黏豆包),外加一种特殊的发面杂粮稀糊烙煎饼,在咱们这里叫“燕儿”。蒸好馍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汆丸子。这个时候一贯清贫寡欲的农家一下子满院飘香,但孩子们最盼望的还是炖骨头和下水,平时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这个时候就可以放开过下嘴瘾。那真就叫个馋、叫个香,这是人们童年记忆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春节前,在外工作的几个舅舅回家陪姥爷过年,一下增加好几口人。母亲惯例都是腊月二十六七去姥爷家帮着操持年饭。四舅幽默热闹负责总协调、五舅儒雅精准点缀、六舅憨实劈柴烧火帮母亲蒸装,还不忘插空用小铁锅熬上糨子,准备贴新买的杨子荣、郭建光、李玉和等英雄形象的现代样板戏年画。连续三天蒸炸炒焖汆炖,做了个盆满缸满,够他们一周的用量,再回我们家操持。 大年三十,人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把堂屋收拾得像模像样的,然后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一派喜气洋洋。贴春联,农村叫对子,很有意思。传统的对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文化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我姥爷家贴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是“耕读人家”几年下来,不变的词,由学问书法成就最高的五舅书写。不仅贴门联,在院子里要贴“满园春光”,一出门要贴“出门见喜”,粮仓上要贴“五谷丰登”,猪圈要贴“六畜兴旺”。而孩子们最喜欢的是“门神”,有的是秦琼、敬德;有的是关羽、张飞。拿着大刀、长矛、狼牙棒,甚是威武。听大人们讲,贴门神可以驱邪避鬼,保家平安。我们后来看电影《白毛女》,喜儿家虽然贫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但还是要请门神。喜儿曾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贴门神、贴对联,是过年最最重要神圣的仪式,人们都祈盼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幸福美满。 三十晚上,还有守岁的习俗。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迎接新年。这些都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有了电视,有了“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享受“春晚”这道全国人民最丰盛的大餐。 真正的过年是大年初一。除夕夜刚过十二点,抢早的人家就开始放鞭炮,左邻右舍也不甘落后,大家争先恐后都要讨个彩头。那时候,人们很贫穷,但买鞭炮却都舍得花钱,刚开始是一千响、两千响的鞭炮,后来五千响、一万响,大家比谁家的鞭炮响、响得连、响的长。整个乡村,鞭炮齐鸣,震天价响。平时爱睡懒觉的孩子一听到炮响,也不怕冷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忙不迭地慌着拾炮。硝烟弥漫中,到处都是孩子们拾炮的身影,可还有难受尴尬的时候,有时候拾到哑炮,当时没响,拾到手中却响了,把小孩子炸得哇哇大哭,但没过一会儿,勇敢的孩子咧咧嘴、搓搓手,又投入到拾炮的行列中去。 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过的“满堂红”鞭炮,碎红满地,灿若云锦,到处是一派春回大地,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人们都穿上新衣服,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然后去拜年。小辈们出门,到家族的长辈家中,由长辈带领,浩浩荡荡的人群,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挨家挨户向家族中的所有长辈请安、磕头。孩子们先给爷爷奶奶、父母亲拜年,这个时候老人们就要准备好压岁钱,给孩子们发红包,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圈下来年拜完毕,方才各自回家吃饺子。 过了初一,从初二大家就开始走亲戚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点粘灯,整个年才慢慢远去,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告别春节。 回想起旧时的过年景象,真的有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虽然物质条件非常贫乏,但是精神享受似乎一点也不少,年的感觉也十分的浓厚。更重要的,年味十分悠长,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都沉浸在年的享受之中,品尝着年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乡村的年味,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丰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让我们对乡村充满了牵挂,充满了眷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各类年俗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讲,总觉得缺少了某种味道。远没有小时候距离新年还有一两个月就开始数着日子的那种期盼,如今过年年轻人却只剩下聚在一起玩手机,再也找不到那份曾经的情愫与惊喜,一怀念起那种浓浓的原汁儿的年味来,心中总会荡漾起层层幸福与甜蜜的波浪......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