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5-1-21 06:19 编辑
编者按:《往事如烟之回乡祭母》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作者梅林瑧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回忆了回乡祭母的点点滴滴。文章通过对母亲生前的回忆和祭奠时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文字质朴而感人,细节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哀思的故土之上。文章不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缅怀,也引发了读者对亲情的深刻思考。这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哀思的作品,值得一读。
往事如烟之回乡祭母(散文) 梅林瑧
车子沿着颠簸起伏的山道一路穿行,时隐时现中隐藏着静谧安闲,让远山近树的绚丽缱绻变得美轮美奂。沿途的风光灵动飘逸,跟随车子的疾驰展现出无法言语的美丽。忽高忽低的陡坡像一条舞动的长龙,巨大的身形裹挟着原野的空旷,蜿蜒曲折中给山村的贫脊增添一份无尽的神秘。 呼啸肆虐的山风伴随着严冬带来的阵阵寒凉,将寂静无声的塞外平原搅动得慌乱不堪。那“嗖嗖”怒吼的西北风卷扬着黄沙飞石,让原本繁闹的村落隐去了古镇的诡异,就连那平日里“嗷嗷”乱叫的犬唳和“咯咯”不停的鸡鸣也在扑朔迷离的天候面前败下阵来,销声匿迹般藏去它们应有的声息。 疾驰的车子飞速行进,伴随着飓风和碎石敲击发出的阵阵声响,连同着“嘎吱嘎吱“的机部件摩擦撞击声不断外溢,给人一种局促慌乱的晕眩;车身像一个随波逐流的浮瓶,完全不受支配,任由时急时缓的波涛在波峰波谷间来回漂荡。 剧烈的颤动引起车身猛烈抖动,让坐卧后排的孩子本能地来回晃荡,纷纷睁开惺忪困意的双眼不停地报怨,“爸爸车子能不能开慢点,都嗑着我的头了”,坐在后坐正中位置的大女儿妞妞带着一些被惊扰的烦意不停地报怨。 “都嗑了我好几下了,能不能慢点,老爸”,紧挨妞妞玩弄手机的小女儿丫丫,边玩手机边叫嚷着附和回应,那不太情愿的叫嚷声顿然间打破了一路奔波原有的沉静。 “旺福,开慢点,都快到了,着啥急啊?看把孩子都给磕的”,还没等坐在后排一直看管孩子的妻子美艳斥责,坐在前排副驾驶位置的张振华已经怒不可制地严声厉喊。 有些神情恍惚的旺福听到父亲张振华的喊声有些慌乱,像被电击一般,一下子将驰骛的思绪拖拽了回来,离乱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的路况,突然间,发出“啊”的一声,快速间放在油门的右脚点向左边刹车的位置。 只听“呲”的一声长鸣,车子突然间减速,在巨大的刹车声中顺势收刹逼停,强大的缓冲力带动着车身猛烈震颤,坐在副驾驶的张振华不由自主地往前一冲,头 “蹭”地一下瞬间撞向前方的挡风玻璃,发出“咣咣”的碰撞声响,而后在安全带的收缩回撤劲道带动下,再一次连同直立的身形重重地落回坐位,疼得父亲张振华“啊”的叫喊一声,双手猛然间捂向额头。 此际,坐在后排的人员早已经乱成一团,妞妞和丫丫估计是受到车子逼停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撞击,再加上震天的刹车片卡铁声产生的刺耳惊悚恐惧,已经失去魂魄般躲藏在妻子美艳怀抱中“呜呜”哭泣,无助慌乱的茫然通过嚎啕传递,那种刺耳入骨让人听着就有些揪心难语。 妻子美艳此时早已在巨大撞击中挪移,偏离原来靠窗户的位置,身子横挡在正副驾驶中间整理箱的中控稍后位置,头发散乱成一团,眼神中充满了惊悚,不知所措地抽搐着身体,出于本能地用双手合拢围抱着两个孩子。 额头淤青浓肿的张振华有些惊诧更有些怒意,正准备向儿子旺福发火时,直见一边的旺福已经将车子熄火并跳下了车去。顺着儿子奔跑的方向望去,坡顶一辆红色的电动三轮眼瞅着就要倒溜下来,车箱里装填着半车木棍、秸杆和纸壳子,顺着斜坡看得一览无余。估计是坡度太陡,电动三轮车马力不够,任凭驾驶座前排的老汉拼命地推搡,车子仍然在往下直溜,那稍稍翘起的车把手在老汉的全力按压下才没有上扬腑冲,看着就有些惊心动魄。倘若不是老汉的竭尽全力,那车子翻卷着沿斜坡滚落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后果将是无法估量和控制的。 正当电动三轮车将倾未倾之时,旺福箭步如飞的冲扑上去,硬是用身体抵挡住车子的后箱板,车子在旺福的推举间停止了飞速下滑的风险,开始缓缓地向坡顶方向行进。这瞬间的情景演译就如同科幻电影的故事情节般,让小车内的一众人屏住了呼吸,一直在哭闹的妞妞和丫丫像同时被按下了暂停键,都伴着爷爷和母亲喜翠的唏嘘声静匿下来。 事故老道的张振华顿然间像是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已经不再顾及额头撞击造成的剧烈疼痛,放下手中抱着的行囊,飞也似地冲向儿子旺福抵推电动三轮车后箱板的位置,他知道,那种持续性是有限的,万一驾驶座前排的老汉气力用尽或撒手回撤,前仰的车头连同后翘的车箱将会重重的咂向儿子旺福,那个时候,旺福倾注的力道越大,车子后翻的速度将越快,一车柴火夹杂电动三轮车本身的重量将会把儿子旺福压扁挤伤,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张振华一边用力推搡,一边示意儿子抓紧回到驾驶座位置,帮车主人按稳前辕,防止车辆后翻。旺福以领父亲的好意,还是固执地推让父亲,让他远离自己;张振华了解儿子旺福的心性,他本真善良,不愿意将别人置身于危险之中,从来都是有苦自己吃,有难自已扛,有险自己上,何况是他的父亲,旺福更不会将自己置于随时可能发生不测的车箱后侧,这种性格太像年轻时的自己,这么多年,张振华十分欣喜,一直以旺福为傲,逢遇亲戚朋友就夸赞不止。 情急时刻,张振华放弃了和儿子旺福的争执,他知道如果再这样坚持下去,可怕的后果会让大家不可预料。用眼神与儿子旺福进行简单沟通交流之后,张振华箭步如飞地绕向坡前老汉所在的位置。 此时的老汉通身发抖,虚脱的身体不顾地随着车辕起伏一起一落,抽搐的表情显示着他已经到了无法招架的地步,脸颊处大颗流淌的汗珠“吧嗒吧嗒”顺耳鬓滴落,有的下落成线不断跌在地面,与漫布的黄沙混成一团,有的则沿腮侧滚入领口流落肌体;随着川流不止的汗珠源源不断往下,老汉似乎已完全耗尽残存体内的仅有能量;汗水由里往外渗透,形状就如同太阳照耀形成的圆晕,渐渐湿透老汉厚重的棉服。 说时迟那时快,就待老汉被车辕把手带起腾飞的那一刻,张振华猛地跺脚上跳,一把抓住老汉扶着的把手,合力将翘起的车头硬压下来。在众人的合力推搡下,车子总算冲到了坡顶平坦位置。 此时的老汉全然没有一点气力,凭借意识中的些许清醒,一个劲儿地拱手致谢,那缓慢迟钝的动作十分滑稽搞怪,让人看着就有些想笑。正待老汉抽身回撤往电动三轮车驾驶座挪移时节,将要转身下坡的张振华突然停住脚步,目不转睛地注视马止驶离的老汉,愣了片刻,突然喊了一句“李二军”。 车子的“咚咚”声并没有淹没张振华奋力喊出的声音,坐在驾驶座的老汉顺势扭头回望,目光对视处,张振华又一声“你是李二军?”还在愣神的老汉已然从劳累中解脱出来,搓揉着被汗水浸渍的眼睛定神细瞅,端祥半晌过后,连连应答,也扯着嗓子喊了一句:“你是张大哥”,说着便熄灭车子迎了过来。 刚才,全都忙于抢救抢险,并没有关注老汉的腿脚不便,此时,在应答之间,老汉一瘸一拐的摆动前移瞬间让张振华确认自己精准的判断,连连喊道:“李二军兄弟,你腿脚不方便,站那里别动,我过去。” 老汉俨装没有听见般,一踮一跛地抖耸着肩迎面走来;还是张振华眼急手快,他抢先一步到达电动三轮车旁,紧握着老汉的双手大嚷道“真是我二军兄弟”;说到动情处,两位介入耄耋之龄的老人相扶而泣,不虑纷扰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旺福被眼前的一切惊呆发愣,内心之中也是乌云团簇。刚开始,他确实有些分心走神;作为一个有着十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他清楚走这样的山路,最忌讳的就是超速行驶,上坡加速下坡刹车这是起码的常识;他也知道车上大大小小拉运了一大家子,安全行车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但自跨入阳高县城地界开始,那种思乡念亲的急切再无法控制,而且异常强烈。 沿途那熟悉的情景让他不由自主地便开始回忆起童年生活的幕幕场景。在他可窥的记忆深处,母亲喜翠是他难以忘怀的仰仗。 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在他之前已经有四个姐姐相继“呱呱”落地,缘于山西重男轻女的乡俗,更迫于长辈传宗接代的压力,父母亲喜翠就为能光庭门面的生下带“茶壶嘴”的男孩那真是煞费苦心熬累心智,曾喝过村里“仙婆婆”精心调制的“圣母汤”,还请她隆重庄严地在自家庭院里施法三天三夜,虔诚地乞求神仙的眷顾。 却不曾想,大姐旺春之后的二胎旺夏和三胎旺秋仍旧是个女孩,这让家人倍感失望。不堪负累的还要数母亲喜翠,一些风言风语不停地传入她的耳杂,让她这个善良品端的贤妻良母形象危危可及,就连一向开明大义的爷爷奶奶也因外界的纷扰而变得忧心忡忡怨愤浓浓。一时间,氛围阴郁低沉,全家人都漫布在非议和辩解声中惶惶不可终日。 心志弥坚的父亲不愿接受这个事实,骑车二十余公里到达县城南边的五龙圣母庙做义工,天天烧香请愿,乞求上苍保佑喜得贵子。 三个月的义工生活结束后,寺庙主持给张振华一个红纸卷裹的山药包和一个绣有梵音文字的香囊,对着张振华手捻佛珠默念“我佛慈悲,无量神通的观世间菩萨,护佑功德圆满早生贵子”之类的话语,然后低垂含额,双手合十,闭目凝神,示意他安心回家,静心等待来年添丁增子。 这次的祈福求安父母亲真是倾心向佛不遗余力。父亲张振华在外面奔忙张罗,母亲喜翠在家也是全力以赴。每天晨起不论忙闲,都要到上房子的庙堂前,对着wangmu娘娘等一众神灵早烧晚叩,香炉里的檀香都不是随意插放,全是严格按照邻村送子观音庙的祭拜仪式请奉。拂晓的第一炷香选用高等上好的檀香木劈碎制成的瓣香,上香时,母亲喜翠先用井拔凉水将手臂及指间部位搓洗干净,待梳装整齐后,身着素衣,双手合十地从贡桌上请香;香烛举过头顶躬身作揖三拜,然后将请来的香炷沾油点燃,双手握住香杆,香头稍微高于胸口,待明火熄灭香烟缭绕时,顺时针围绕头顶旋转三圈,然后跪在香炉前三叩九拜,对着贡桌上的神仙祈福请愿,向各路神仙表达敬仰之意,传递求子诉求,承诺得子还愿等。一众愿望表达后,再退后半步,双手合十叩拜,再次致谢神灵护佑。 午饭前的线香则是她从几百公里以外的五台山文殊道场请来的,俗称古印度“牛头旃檀香”,是一种十分珍贵奇妙的檀香,据佛经所述“此香若复燃于一铢(二十四铢重为一两),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可见其殊胜。因为世间除了佛之外,没有人再有这样大的福德受用这样的微妙之香。按照《禅林象器笺》中“托香而表信”的说法,母亲就是以此表示虔诚,乞求佛祖显灵。 日暮时分,母亲喜翠则会拿“戒””“定”“慧”三炷香,面对东南西北方向逐次高举头顶作揖,以示对供养佛、法、僧的爱戴敬仰;收手回撤香炷,再次闭目许愿,待愿望都启禀佛神后,分左中右位置将三炷燃香分别插入香炉内,然后敲击木鱼跪立堂前连连不断地默念“南无阿弥陀佛”。香炷缭绕弥漫屋舍,梵音回荡屋梁,烛光支撑着黑夜的丝丝闪亮,光束照耀着用红布围裹的佛像满布神秘莫测,与夜色空寂中的佛语、木鱼声混为一谈,阴森恐bu笼罩夜空,孩子们都缩卧被窝屏息凝神,不敢听闻更不敢直视,只有母亲喜翠虔诚地在那里跪坐念佛。 时隔年余,母亲喜翠再次怀胎,家人们都满心欢喜地期待男孩降临,有些亲友甚至神秘断言,说曾有一夜看到天际一众仙姑携童子下凡,就进入了母亲喜翠拜佛的地方,说那肯定是接到wangmu娘娘的圣旨,前来人间帮助母亲接种香火,讲到激情处还绘声绘画地表述神仙们装束打扮,让父母亲安心期待,来年肯定能生个大胖小子。父亲听得喜滋滋地,高兴之情难以掩饰,抱拳躬身不顾地连连致谢,临行时,还将自家都舍不得吃的下蛋老母鸡回赠感激。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自“呱呱”落地的那声啼哭响起,久盼得子的父亲顿然间心凉气短,莫须有地开始长嘘短叹,凭他的多年知觉,这次应该不会像是众多“大仙”所说的那样“灵验”;果不其然,当接生婆从产房内抱出稚嫩灵动的旺冬后,父亲当时就有些眩晕,不愿意接受且更不愿意面对,蜡黄的表情中不含一丝血色。他有些绝望失落,更有些痛苦纠结,冰冷的心脏中就如同再一次被钢刀深深刺痛一般,寒凉难耐心疼无比。 面对喜笑开怀的接生婆,他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喜悦,仅是“嗯嗯”点头致谢,很不情愿地从接生婆手中接过旺冬亲吻了一下,顺势便又还了回去。倚靠在窗檐犄角处有些闪神无主,更有些茫然无措。 都已经是第四胎了,为什么就不见个男孩。他曾质问苍天,这一身光明磊落,行事坦荡,为什么老天爷就不给个好脸,发发慈悲来满足一下他及家人的这番心愿。边想边绝望,泪水透过他布满尘灰的面庞,滴落在敞口未系的破旧羊皮大衣上,顺着杂乱无章的毛皮无尽地滚在地上,让干涸坑洼的院落陡增一片潮湿,那泥泞混浊的片片浆色让整个氛围一下子变得忧伤难安。 月子里的喜翠自责难安,臆想着这辈子再无法给张家添丁延续香火,阵阵愧疚难恕就涌上心头,常常悲凄无度黯然伤怀,一天到晚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人也憔悴消瘦得不成样子。 张振华也是心痛难言,整天借酒消愁,对庄稼地里的活计也不再像往常那样倾情百倍;四个聪明淋漓的小姑娘长得十分喜人,而且旺春和旺夏学习努力,成绩都十分优异,即便这样也没有引起全家人的浓厚兴趣,整个家庭一时间笼罩在无法摆脱的阴霾氛围中。 1982年的春天,时隔五年后的一天,正在拾掇田地的喜翠突然感觉到肚子阵阵生疼,刚开始以为是着凉灌风所致,并没有特别在意,放下手中的铁锹倦卧在地畦边一个劲地搓揉肚子,没想到,那种生疼带来的煎熬让她十分痛苦,翻江倒海的“不适难忍”折腾得平日坚强的喜翠连连呻吟,不停地在地上翻滚。一旁闻声赶到的张振华紧忙套上驴拉车将喜翠送往阳高县人民医院。 通过医生的精细诊疗和各项入院检查,最终确认母亲喜翠是由于怀孕导致的肠胃痉挛,这是孕期生理的正常反应。得知已经有三个月身孕的张振华有些惊喜更有些慌张,喜的是老婆喜翠安康无恙,有她在心中就有了靠山,她虽是个女流之辈,但却像个定海神针般,总能在家中大事小情上果敢绝断,尤其在四个闺女的教育抚养上更是倾心尽力,让一直以来并不十分宽裕的家庭凭添几份温馨喜气。 多年以来,张振华早已放弃了传宗接代的念想,不再期盼老婆喜翠给她生儿育子,四个半大不小的姑娘已经让家庭不堪重负,再添人丁会让妻子喜翠更累,他不希望这样;况且,有时候聪慧喜人的姑娘们不时给他们苦乐不堪的生活带来欢乐,那种发自内心的温馨甜蜜已经让一家人快乐不止,生不生儿子此时已经不显得十分重要。 守护在妻子喜翠床前的张振华还有些慌张,他后怕万一再生个姑娘那可咋办?曾想过duoluo,但又怕损伤妻子喜翠的身体。但留下来接生,就现今的家庭现况,他真不知道是福是祸。 当心中的疑虑想法与病床上的喜翠寒喧沟通之后,妻子的意愿十分强烈,她很笃定且十分自信地告诉丈夫,这个孩子她一定要生,而且她预测这一胎肯定是个男孩。张振华虽有不悦,但看到执着坚定的老婆溜到嘴边的话语又悄悄地咽了下去。 当秋日的荞麦花在肆虐的西北风吹拂下,缓缓抽动干瘪的枝叶慢慢跌落飘荡时节,阳高县的秋收繁忙再一次按部就班地拉开帷幕;村巷田埂上满布着疾驰奔忙的人们,他们撸袖挽裤肩扛锄头铁锹快步急赶,或撵着牛拉车吆喊牲口抢抓良时,身后围裹花布头巾的妇女和有些厌烦农活的孩童被一种无声的力量驱赶着向村外的农田边奔去。 晴朗的天空此时也像是被远远近近的金灿灿麦野感染,散射着刺眼夺目的鎏金光芒照耀大地一片绚烂,灼热炙烤的焦阳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不断地刺痛着大地上不爽的生灵,还像是滚烫灼烧的火钳散发着逼人的气浪,让人望而生畏,近而远之。 此时的张振华再也难以抑制喜庆欢畅,眼望着颗粒饱满的低垂谷穗,心中丰收丰年的喜悦不顾外溢,已经让他乐不思蜀,不时地手捧沉甸甸的“尤物”发出会心的笑意;“今年固定是丰收的一年啊!老天爷真是咱老百姓的大福星,风调雨顺,一路保佑,给咱们农民又送来一季好收成啊”,掐捏着旱烟袋一边不停地填塞烟叶,一边不停地发出感叹,说话间,那余间缭绕的笑声在方圆百米之内都能够听到。 正在一旁扎捆麦个子的旺夏旺秋不太欢喜地嗤声连连,早就洞穿父亲心思的旺冬也放下手中的镰刀迎上去附和着两个姐姐嚷道“爸爸不要得意忘形,不就生了个宝贝儿子吗?重男轻女的思想那么重,怪不得村里人都叫你老顽固,还指不定那小旺福孝顺不孝顺呢?” 说话间夹带的丝丝怨气是那么直接又是那么干脆,惹得旺夏旺秋两姐妹哈哈直笑,笑声打破了麦田中秋收的宁静,旁边地块的乡邻纷纷放下手中的农具靠拢围聚过来。张振华神色突变,紧绷的脸颊满布斥责,本想严声训斥这几个不懂规矩的小家伙,还没等开口,旺春突然间走到旺夏旺秋和旺冬面前,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嚷叫到:“不想干都给我滚回去,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震天的嗓音驱散了父亲的尴尬更打断了乡邻们的猎奇,大家纷纷四散离去,旺夏旺秋和旺冬见惹事生非,也都悄悄地返回到原本位置捡拾麦秸收割粮食,那“唰唰唰”地镰刀收割声和“嗖嗖嗖”地扎捆麦个声相映成趣,和谐奏唱出一曲美妙的秋收交响曲。 劳作一天的人们借趁着暮色中皎洁的星光各自归家,疲惫一天的身心到此时也算是稍稍得以安放,看着那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和星星点点的灯光就可以联想到乡邻们缷下困顿烹制美食的场景,那一刀刀削面片飞扬,一勺勺大烩菜飘香,一滴滴老陈醋弥漫,大家都渐渐忘却通身不适,尽情享受祖辈传承下来的这百吃不厌清香美食和人间快乐。 张振华和孩子们收工相对较晚一些,待他们将山仡佬那片浓稠密织的小麦收割捆扎完,再一一装到牛拉车上,漆黑的夜空中已经无法分辨人形,仅凭着眨眼闪烁星辰散射的微弱光束赶路,那拿鞭子“噢噢驾驾”的幺喊声漫天回荡,抒发着农村生活独有的清欢。 此时的喜翠正围坐在儿子旺福的儿童车旁,一边欣赏着他的欢闹,一边不停地用小勺给他喂饭。闻听丈夫的缷车声和孩子们的叫嚷声,赶忙停止喂饭,用腰间的围裙擦拭了一下双手,迅速站立到灶台边,将早就烹制好的饭菜端盛了出来,一一晾放到旺福旁边的低矮方桌上。闻到饭香的姑娘们绕开挡在门口玩耍的弟弟旺福,一股脑地冲向饭桌边的美食,还没等喜翠喝斥她们“洗手”,四个人已经抓起黄糕儿狼吞虎咽。 父亲张振华眼神有些疲惫,困倦地舒展着臂膀蹲下身,掐抱起正在玩耍的旺福又亲又吻。玩兴正浓的旺福还没等反应过来,一堆胡茬刺疼的狂亲乱吻已经让他痛苦难言,拨弄着小手极力地推揉,却始终无法摆脱父亲的捉弄,那种顿然间由心底冒窜的不爽和气愤一下子爆发,像山洪泄闸般倾诉出来,那“哇哇”哭喊声响彻屋脊,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喜翠赶忙抢抱过嚎啕哭喊的旺福,边轻声拍哄边大声斥责,“怎么一点没有父亲样,老拿旺福找乐子?”张振华听闻妻子的斥责声并不意外,只是哈哈一笑,转身到灶台边洗完手,围坐在方桌上同姑娘们一起吃饭。 在旺福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是最疼爱他的那一位。他喜欢跟着母亲一起玩乐,整天像个小跟屁虫一般有事没事都形影不离地和母亲在一起;喜翠对千呼万唤得来的这个小儿子也是百般呵护,出出进进都带着他,就像是称杆离不开砣,纽儿离开扣儿般,整个身心全都倾注在旺福身上。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河南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这里历史文化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产量居高在全国闻名,又被称之为“煤城”。 在山西煤质最好的地段就属大同,那里盛产的煤质易燃、无烟、燃烧充分,很受全国人民亲睐,“大同煤”就像一个无冕之王,不用宣扬自带光环,让生活在大同的每一个公民都自豪连连幸福满满。旺福就出生在大同东北部的阳高县。 但,贫困给这座富含矿藏资源的小县城竖起了一道无形高墙,即便是煤资源禀赋异常,旺福一家人连同乡亲们冬天取暖仍然无法保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车整车的煤被外来车辆运输出去。旺福的父母那一辈人曾经也想过自己开采挖煤,解决生活用煤无法供给的问题。 最初的那些年还行,浅层地表煤还能实现自给自足,但煤质风化严重且含石量特别高,远没有大煤矿外运的煤质好,再加上零星小作坊不受国家保护,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后来逐渐被监管部门严打取缔。 困难压不倒聪明智慧的乡亲们,他们见开采无望,便又想起了路上扫煤灰拓煤砖取暖的办法,有的胆子大的乡亲还会利用坡道的起伏缓急瞅准时机偷抢煤块,就是在运煤车辆下坡减速时拿铁棍或撬杠捅撬煤车上的煤块,随着车子上坡加速,煤块便会顺着斜坡滚落下来,有时候方法得当,干一次就能拉半卡车煤回家,冬季取暖基本就有了保障。 旺福的父亲张振华也想伙同撬煤团伙偷抢沿途经停运输车辆的煤块,却遭到喜翠义正严辞地阻止,说“咱家清清白白一辈子,人穷志不穷,穷死也不能干那种昧良心的事情”,在喜翠的阻止下,张振华及家人安分守已,从未在道边偷抢过煤块。但,家人每逢冬季取暖就成了十分发愁的问题。 为了缓解冬日家人们供暖的问题,母亲喜翠也加入了“扫路”大军的行列。在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他们起早贪黑赶着毛驴车到达指定位置“扫路”。说是“扫路”,其实就是变相性地扫拾煤面,因为大道中央部分经常有车辆穿行,过往的风流早已经将路面刮得干干净净,倒是路两侧路基上淤积的成堆煤面煤粒成为清扫的重点,人们将煤粒煤面拉回家拓成煤块,完全能解决家人们取暖的问题。 村里人都知道喜翠家里孩子较多,生活十分不易,便安排一些坡谷路段给喜翠去扫。这里的煤量大、车速慢、清扫也十分方便。小时候,旺福曾经跟随着母亲“扫路”,看着“呼啸”疾驰的卡车一辆辆鸣笛而过,旺福像是位检阅三军的部队指挥官,站在驴车车箱里,双脚并齐呈立站姿势,双手平举,左手并拢指向大车行进的方向,右手微接帽檐,行一个标准的军礼,滑稽可笑,让过往的卡车司机开怀大笑,有的还饶有兴趣地鸣喇叭示意。 母亲在大车司机们的这种“关照关注”下安全“扫路”,每次都收获颇丰满载而归。旺福搞笑的动作和灵动的表现,更加深母亲对他的喜欢,两个人成了密不可分的“黄金”搭档,每次“扫路”都带着他。 倒是两人被煤灰燻染的像个戏剧中的“黑包公”,除了眼珠子转动,浑身上下像是涂染了黑颜色,黑得发亮,就如同非洲人一般。母子两个一进家门就被姐姐们数落,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相大笑,露出洁白的大牙,笑得前仰后合,非常开心。这断日子应该是旺福和母亲最开心的日子。 每次走过这些陡坡,旺福便自然地回想起与母亲在一起的亲密场景,那是多么的快乐幸福。这一次回乡祭母,路过坡道也是照旧,出于对母亲的过度思念,他竟然忘记驾车的安全风险。是父亲张振华的那声提醒和孩子们的嚎啕啼哭才让他猛然间从沉思中惊醒,若不是紧急踩死刹车,真不知道冲上陡坡会将电动三轮车及老汉撞成个什么样,现在想想都有些心有余悸,“咚咚”跳动的心脏此时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两鬓的汗珠因惊吓顺着耳际大颗大颗地滚落。 辨识出老汉就是同乡李二军后,欢喜的张振华再难控制激动亢奋的情绪,连连上下打量,目光顿然间在李二军老汉的跛腿上停留下来,俯下身仔细端详半天,关切地问了一句“还疼不疼?”听到张振华老大哥的热情关切,有些受恐若惊的李二军感动万分;自从喜翠嫂子因病去逝以后,这么多年以来,还从来没有人这样真心关爱过自己,一时间有些无法适应,连连回应“不疼了,不疼了”,说着说着,热泪便止不住的喷涌而出。 两个多年未曾谋面的老人就这样相互搀扶着上了电动三轮车,由李二军开着驶离陡坡。 车子在距离村口不远的一处破败院落前停了下来,只见李二军老汉驻好车,手扶着张振军走进了院内。冬日的寒凉在大院内凸显得一览无余,院内一棵大槐树下搭建着一个窝棚式的房屋,零乱铺盖的塑料薄膜随风飘扬,发出“呼哧呼哧”的响声,一些将落未落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融化消失,顺着窝棚上面的塑料纸缓缓流淌,聚集在入口出形成一个大大的水滩。 旺福对眼前的一切十分熟悉,这个荒凉的院落曾经是他姥姥的家,小时候,母亲带着他经常到这里玩耍,那时槐树并没有这么高大,每逢春天总会开满洁白鲜嫩的花,散发出浓浓的扑鼻芳香,母亲会踮着脚尖抱住自己,让自己一朵一朵地亲手采摘槐花,待摘满小筐后,母亲将它们都淘洗干净调拌均匀,制作成味道鲜美的槐花饭让全家品尝,那时候的幸福快乐委实简单直接,让旺福的童年充满无穷乐趣,幕幕与母亲浓情蜜意的幸福场景至今都难以忘怀。 旺福清楚的记得李二军老汉受伤的情景。最初记事时,常听村里人说,李二军有“燕子李三的轻功”,上房揭瓦如履平川,年轻的时候经常带领一小撮“街流子”偷盗行窃,有些时候还会在邻近乡舍充当保护伞收取保护费。那些年,因为贫穷落后,社会上常会滋生这样的行当,就连警察也都没办法,事情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抓进去又放出来,放出来再抓进去,时间长了,大家也就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母亲和李二军并不是很熟悉,仅在大集体挣工分偶有谋面,但两人从未有过交际。那时候,李二军呼风唤雨不可一世,一般的乡邻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成天走路一副趾高气扬的架势,有时候飞扬跋扈的无赖撒泼行径会引得村里人义愤填膺,但迫于李二军的淫威,大多都是敢怒不敢言。 母亲喜翠是位文静善良的女性,但她骨子里面传承着祖辈们原有的坦荡正直,对李二军之流的卑劣行为十分看不惯,曾多次公开与李二军叫板,好几次将李二军堵到门口质问他的恶劣行径,闹得李二军面红耳赤下不来台,李二军曾扬言要baofu喜翠,但始终没见他采取行动。姥姥姥爷胆小怕事,十分担心,一直责备喜翠胆子太大,不让她以后再出头露面。 那是一个风大雪急的拂晓,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沉睡一夜的人们刚刚从梦乡中醒来,纷纷穿裹着厚重的棉服走出屋外,习惯了晨练的老人们,有的在街面上锻炼,有的则躬弯着身子捡拾做饭的柴火,一切都是那样的漫不经心,赋闲轻松,一切又显得那样的悠闲自在,松驰淡然,一些谋面的乡邻还不时的送上晨起的第一声祝福。 “快来人啊,李二军偷煤被大车撞了”,突然从村西口传来一声急促的叫喊声,长长的语调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乡亲们先是一惊,后又若无其事的装出一种从不掩饰的淡定,好似李二军受伤跟他们都没有多大关系一般。 这时的母亲刚刚给旺福穿整好衣服,正准备拾捡柴火给孩子们做饭,听到街面上嘶喊的叫嚷声,马上跑了出去,当得知是李二军偷煤被撞的事情后,父亲张振华表情凝重,内心十分复杂,他知道,李二军是乡邻们都恨之入骨的“祸害”,好多人都巴不得他死,在得知李二军被撞的消息后高兴还来不及,谁还会去援手施救;在父亲张振华心中,虽然李二军罪大恶极但罪不至死,作为乡邻,他不希望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倾刻间消失;但一想到村民们对李二军的痛恨,想去施救的想法顿然间又戛然止步。 母亲喜翠的反应不同于父亲张振华,他将旺福等一众孩子托付给大姐旺春照顾,自己拉着父亲张振华的手冲出屋外,径直向车祸地点奔去。在父母亲的全力抢救下,陷入昏迷的李二军总算保住了性命,但自此落下瘸腿的毛病。 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李二军的身体一天天地开始恢复。这次受伤让李二军看清了一切,也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他开始像变了个人似的,默默地向过去告别。为了不连累父母,他曾想着外出打工,母亲喜翠考虑到他的腿伤,硬是没有让他外出,将姥姥姥爷曾经居住的院落收拾好让他居住。但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并没有给李二军带来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经过几次地震之后,原来的老屋大都倒塌,迫不得已,李二军最后只能借助大槐树搭棚安家。 平日里,有空便去家里帮母亲喜翠劈柴担水,不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农忙时节,还会帮父母亲一起种地收粮,形同一家人。逢人便说:“母亲是他的救命恩人,父亲是他的亲哥哥”。父母亲也十分欣喜李二军的转变,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李二军,就这样幸福相拥快乐不断。 母亲的突然离世,一下子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一贯笑声朗朗的李二军很是悲伤,就如同失去了挚亲一般,喊天叫地的哭叫不停;他守着母亲的灵柩伤心欲绝,还亲自给母亲抬棺入殓,自此后再很少看到他的笑脸。 为了不让父亲孤单,旺福将父亲张振华接到北京生活,考虑到李二军的现状,旺福曾邀请过李二军,但李二军眼含热泪婉言拒绝,说道:“家里总得有人照顾,喜翠姐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好好守护陪伴,不再让姐那边孤单……” 李二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逢年过节,他都装填着满满的烧纸贡品到母亲喜翠坟前祭扫,帮母亲喜翠拔除乱窜的野草,给坟冢拍填厚厚的黄土,有时候还会蹲守在母亲喜翠的墓碑前与母亲话家常。 这一次,旺福举家到达故乡给母亲喜翠祭扫。漫山遍野的荒坡上杂草丛生,有些地段繁茂稠密,连人都有些进不去,但通向母亲喜翠坟茔的地方却是洁净敞亮,路面整齐有序,一码的青砖铺道,像皇家陵寝般规制整齐杂尘不染,墓碑前水泥砌成的香炉檀烟缭绕,点心、水果一应俱全,坟头上插着的鲜花是那样的光纤艳丽,尽现母亲喜翠曾经的贤淑美丽,一串串羊肚幡迎风飘扬,仿佛在倾诉着母亲喜翠曾经的风光无限! 看着李二军为亡故母亲喜翠所做的一切,旺福及一众家人感动难言,纷纷表达对眼前这位质朴孱弱老人心中的感激敬仰,情到处,张振华老汉泪如泉涌,握着李二军的手久久不放。一直跪卧坟前的一众儿女眼噙热泪向李二军老汉叩首致谢。那种长跪不起的情形感天动地,让冷清的坟茔一下子变得浓情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