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1-27 05: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1-27 09:42 编辑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一篇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文化韵味的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地描绘了嘉峪关的雄伟壮观与深厚内涵,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其境。
文章开篇,便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嘉峪关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南望祁连雪山,北连黑山,面朝茫茫戈壁滩,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起点,与山海关遥相呼应,地势险要,气势恢宏,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有“河西第一关隘口”之称。寥寥数语,便让读者对嘉峪关有了初步而深刻的印象。
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嘉峪关的具体位置与周边环境。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五公里处,城墙横穿巴丹吉林沙漠,北接黑山的“悬壁长城”,南连“天下第一墩”,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这一段落不仅丰富了读者对嘉峪关地理环境的认识,更突出了其在古代交通与军事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在描写嘉峪关的外观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与拟人手法。“远远望去,高大的城楼犹如一个目光炯炯的巨人,眺望远方,‘天下雄关’四个烁金大字宛如巨人明亮的眼睛,绵延的城墙则是他的左膀右臂。在高远的蓝天下,嘉峪关显得更加威武神气,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这种形象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对嘉峪关的雄伟壮观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嘉峪关的历史沿革。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全长大约六十多公里,断断续续修筑了一百六十八年,最终形成了较完善的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从最初的黄土夯城到后来的砖砌城楼,从简单的设卡稽查到复杂的军事防御,嘉峪关的变迁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反映了明朝时期对西北边防的重视与加强。
在描写嘉峪关的建筑布局与防御设施时,作者展现了其严谨的结构与完备的体系。关城周长约七百多米,整体布局严谨,讲究对称,主体突出,层次分明。正中的官井、西门外的凸形城墙、外城正中的大门、砖砌的罗城等,都构成了嘉峪关独特的防御体系。城内的游击将军府、文昌阁、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清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嘉峪关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详细的描写,不仅让读者对嘉峪关的建筑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感受到了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文昌阁、戏台、瓮城、内城、游击将军府、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等的描写,充满了文化内涵与历史韵味。文昌阁的匾额、戏台的对联、瓮城的布局、内城的门洞与马道、游击将军府的雕塑、悬壁长城的气势、长城第一墩的壮观等,都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嘉峪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章最后,作者以“戈壁千里风犹在,浩气长存嘉峪关”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嘉峪关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嘉峪关见证了无数边塞诗人的凌云壮志与内心哀愁,成了苍凉之美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嘉峪关虽已失去了防御作用,但作为历史符号,它依然守护着祖国的西北边陲,诠释着长城的内涵,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总的来说,《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一篇很出彩的游记。作者通过对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布局、防御设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详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嘉峪关的雄伟壮观与深厚底蕴,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这篇游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