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国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2-18 19:17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安监部
  
- 积分
- 19018
|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2-5 17:03 编辑
春节话年俗:岁月中的传统与温情 文|中原游子
‘ 爆 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逢春节临近,鞭炮声于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年的韵味亦愈发醇厚。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准与日俱增,物质的丰盈令平素的日子也仿若过节。这般情境之 下,对年的那份炽热期盼似乎在不经意间悄然淡去。毕竟,生活富足,每日皆可品尝美食、身着新衣,有人便觉哪天都似年。然而,当我们沉下心来,悉心体悟生活,便会发觉,平日里即便再优越,内心深处总归缺失了些什么。所缺的,正是那独属于春节的年味,是年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那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浓浓亲情。正因如此,春节始终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庄重、最具意义的民族节日。
中国地域广袤,56 个民族各具风情,这致使过年的习俗丰富多样,年年过年,岁岁的年味皆独具特色。我曾在河南焦作温县的老家度过数个难忘的春节,那里农村的年俗至今仍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若论年味的醇厚,还得是在农村过年,唯有在那里,方能真切地领略到年俗的深厚内涵与浓郁的年味。
农历腊月二十三,乃是传统的小年。在民间传说里,此日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之时,故而,祭灶便成为小年的重要活动。在农村,这一天格外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皆会点燃鞭炮,以喜庆之态恭送灶王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仿佛在向灶王爷倾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祈愿。祭灶过后,“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接踵而来。相传,灶王爷上天的次日,天庭会派遣天兵下凡视察人间。为迎接天兵降临,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清扫房屋,清洗衣物,理发沐浴,展开一场全面的卫生大扫除。这不仅是为营造一个整洁干净的居住环境,更蕴含着“除尘布新”的美好寓意,饱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能够扫除旧秽、迎来福气的殷切期望。
“二十五把豆捂”,往昔,豆腐乃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腊月二十五,人们将浸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碾碎,历经“揉沫过萝去渣、煮沸点浆成块”等一系列繁杂工序,制作出鲜嫩可口的豆腐。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置入盐水中保存,以备春节期间享用。这些传统的制作流程,不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承载着人们对春节的美好期许。然而,伴随时代的发展,如今生活条件改善,诸多家庭选择直接购置豆腐,这些传统的制作过程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二十六炖炖肉”,腊月二十六,离春节愈来愈近,年的氛围也愈发浓烈。在过去,去市场割肉、分肉、煮肉乃是每户人家的首要大事。至这一日,大街小巷弥漫着诱人的肉香,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家家户户都在精心炖煮着猪肉,预备迎接新年的来临。“二十七宰公鸡”,公鸡于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宰公鸡也是为新年增添一份喜庆与祝福。“二十八把面发”,发面寓意着“发”,象征着新的一年能够发财、发家,日子蒸蒸日上。“二十九蒸馒头”,老家蒸的馒头别具风味。家中有几口人,就蒸几个大馒头,称作“人口馍”。在圆润的馒头上放置一颗红枣,再用发面搓成条,如同围巾般环绕在红枣旁,造型甚是可爱。在揉馒头时,还会悄然放入五分或二分硬币,而后上笼蒸熟。大年初一中午,谁吃到带有硬币的馒头,便意味着这一年都会福气满盈,好运不断。此外,还会将发面搓成条,打成八字花,在每一个花的空隙里镶嵌一枚红枣,此乃“枣花”,不仅美观,更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年三十,贴春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春联,亦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着时代的风貌,抒发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和传统文化符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用心挑选一副大红春联,庄重地贴于门上。那鲜艳的红色,不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愿新的一年和睦美满、幸福安康。春联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大街小巷的春联交相辉映,构筑成一幅喜庆祥和的节日画卷。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着新旧交替,在除夕之夜吃饺子,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往昔,尚无电视等现代化娱乐设施之时,农村人家会在院子里燃起熊熊篝火,全家围坐一起。长辈们居于上座,晚辈们依次敬茶,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与孝道。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纵情享受这难得的欢乐时光。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即便孩子们犯了小错,也会被宽容对待,因为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是充满爱与温暖的时刻,“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在这一刻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大年初一扭一扭”,说的正是拜年。在老家农村,拜年的方式独具特色。大年初一五更天,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崭新的衣裳,早早起床放鞭炮。他们相互攀比,看谁家的鞭炮响得早、响的时长、炸得脆。一时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鞭炮声与欢声笑语之中,热闹异常。家中的长辈们也早早起身,摆好糖果、瓜子和压岁钱,等待晚辈们前来拜年。拜年时,自家的孩子要向长辈叩头行礼,长辈则会回赠压岁钱,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随后,大家便走街串巷,向邻里乡亲拜年。孩子们的小脸被寒风吹得通红,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还会抽空悄悄聚在一起,兴奋地盘点着自己收到的压岁钱,那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如今回想起来,过年对于孩子们而言,是一段充满欢乐与惊喜的时光,而长辈们看着孩子们幸福健康地成长,心中亦是满溢欣慰与满足。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在西北地区,由于工作缘由,来自内地的人员众多,一个单位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各异,拜年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单位领导为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组织了别具一格的集体拜年活动,当时称为“团拜”。年三十,在装饰一新的大礼堂里,摆放着各种水果、瓜子、糖块和香烟,领导们站在大门口,热情地向每一位到来的员工抱拳、问好、拜年。初一早上,领导还会带领中层干部前往劳模、先进工作者家中拜年,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感谢。这种拜年方式不仅增强了干群关系,缓解了工作中的矛盾,还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同事之间相互问好、拜年,虽说简单便捷,但相较内地传统的拜年方式,总感觉少了几分浓浓的年味。
南阳,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从初二到正月十五,大街小巷皆是走亲访友的人群,大包小包的礼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南阳的亲属不多,但朋友众多,每至初五,都要摆上几桌宴请大家。每到这时,我便化身“大厨”,精心筹备一桌丰盛的菜肴,红烧鲤鱼、炸酥鸡、糖醋里脊、水煮鱼、红焖丸子、葱爆肉、鱼香肉丝、可乐鸡、西芹肉片、爆三鲜、红烧牛肉、溜肚片……倘若还觉不够尽兴,那就再来一份麻婆豆腐和大盘鸡。虽然我不饮酒,但看着朋友们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尽情享受这欢乐的时光,我亦感到无比愉悦。热闹的氛围中,大家的欢声笑语在房间里回荡,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友情与温暖。然而,热闹过后,屋内一片杯盘狼藉,地板也变得脏兮兮的,我虽累得腰酸背痛,但内心却盈满喜悦。因为中国人就讲究个人气,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就盼着亲朋好友都能相聚一堂,即便有些辛劳,也乐在其中。
年俗,不单单是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过年的习俗得以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众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逐渐消逝,但同时,亦有不少新的拜年方式和庆祝形式不断涌现,如网络拜年、短信彩信拜年、自制视频拜年等等。这些新的方式,尽管在形式上与传统有所不同,但它们所传递的祝福与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过年的内涵从未改变,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人朋友的关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始终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改变的只是形式,而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情怀。让我们在这传承千年的年俗里,在这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纵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编后语】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一进腊月,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着手年前的一切工作,像磨豆腐、蒸馒头,我们那里是燕枣馍,摊煎饼、sha猪宰羊、炸丸子、做甜食、打扫卫生、采办年货、挂灯笼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而到除夕,一切准备就绪,晚上吃罢年夜饭,家家户户放鞭炮、燃烟花,整个山村都笼罩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那时允许放鞭炮,年味特浓也特隆重,而现在为了安全不许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感觉年味就淡了很多,加之平时生活也像过年一样丰裕,更觉年味少了。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使得生活如同过年一样美好,故感恩祖国感恩党,才能使生活蒸蒸日上、物阜民丰!文章通过对春节年俗的回忆与思考,生动地描绘了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亲情温暖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篇关于春节的散文,更是一篇关于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的佳作。(清秋丽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