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0741|回复: 14

[散文] 故乡元宵民俗文化活动追记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主题

697

帖子

70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16
发表于 2025-2-7 16: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2-7 22:43 编辑

    微信图片_20250207202020.jpg

        【编者按】文章详细描述了小时候在故乡过元宵节的各种传统活动,比如扎彩灯、吃元宵、走三桥、放风筝灯,还有扛中柱姑娘等民俗活动,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浓厚的乡愁。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从准备活动到当天的各种仪式,再到结束后的挂灯,层次分明。每个段落都围绕不同的习俗展开,细节描写丰富,比如扎彩灯的材料、制作过程,走三桥的寓意,以及各种食物的象征意义。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描写,比如“礼花升空和鞭炮声”、“五彩缤纷的新式样的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引用顺口溜和民间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比如关于紫姑的传说,不仅增加了神秘感,也体现了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文章充满了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来临的时候,在礼花升空和鞭炮声中,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在故乡过元宵节的情景。那时候的故乡元宵节,是充满地域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热闹的一天,是值得回忆和令人难忘的。
  那时,每当元宵节来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盘算着怎样热闹一阵子,于是男女老少用土方法扎彩灯,家家开始准备用糯米制成粉做元宵圆子,还有年糕切片准备炒年糕,其寓意是来年家庭团圆,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高。除了这些传统的活动外,还有就准备制作花灯,每个村宅上的妇女和姑娘们开始结伴组队,准备好元宵夜“走三桥”和“扛中柱姑娘”“门臼姑娘”的活动,充满着浓浓的民俗乡情和民俗文化风情,成为元宵佳节来临前呈现出的一派乡土活动的闪亮风景。
  扎彩灯,是乡间闹元宵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当元宵夜来临的前一至二天,这时只要走进乡间每一家的堂屋,就会看到家家都在准备制作风格不一样的拖灯和拎灯。拖灯包括兔子灯、大公鸡灯等。所以屋堂里都放着竹子、篾片、芦苇杆、彩纸、砂皮、铁丝、瓶装桐油等。有些家庭还从亲戚和朋友家借来好看的灯做样品灯,模仿着扎出属于自己喜欢的灯。扎灯时先扎框架,然后确定点灯的空间和插腊烛或放干电池的位置,然后再在灯架,再在外面糊上金黄色的、红色、粉红色的纸。通过模仿和创新,创造性地制作出五彩缤纷的新式样的灯。
  有的人家还用巧手剪出各种吉祥图案,包括喜欢的生肖,用粘纸贴在灯的四周围。一矣点亮蜡烛或者插上干电源,灯的四周有了鲜亮图案就会显十分美丽。为了避免淋雨点灯受阻,家家还会在灯四周的纸上用刷子轻轻地刷上桐油,通风后很快就干。因为刷了桐油的四周灯纸,即使被雨淋了也不会一下就会坏掉。
  瞧!每家做成的灯大多不相同,细看风格各有千秋,都有一些不同的创新。有的灯像虎头,有的像龙头,有的像鶴头,有的像鹰头,有的像鸳鸯,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大鱼头等。稍高级的灯还会在风的吹动下旋转。每一种灯都会表达一种特殊的含义。如年年有鱼、百年好合、花好月圆、虎虎有生机等。一盏盏灯不仅展示了乡村农民良好的民间艺术功底,而且还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元宵的热闹和红红火火,侧重于当天的夜晚。在乡间,为了突出“热闹”二字,人们都会在欢乐中放纵心绪,通过浪漫包容,动静相宜和热烈的沉稳中,在祥和的乡间举行的仪式中,迎接和拥抱属于自己想要的新生活。如到了元宵节傍晚,家家都要把经石磨或粉机碾磨的糯米变成白色的,浓浓的粉。到了元宵节的傍晚,村里家家做圆子。圆子有肉馅、赤豆沙、芝麻、荠菜、红枣的,品种很多。除了吃圆子,还有肉片炒年糕等。
  在乡间家家都土灶,土灶上画满了各种吉利和顺喜的图画,灶台上都有铁锅子,根据人员多少,制作了有馅的糯米圆子,馅有肉类、枣泥类、赤豆沙、芝麻类,通过烧水后煮熟了就吃。吃圆子意味着全家人要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吃圆子时,还会在家庭人员中开展讲美语活动,就是根据自己所吃到的圆子是什么馅,然讲出一句最美的话。比如吃到了芝麻伴糖馅的圆子,就会说:“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吃到了赤豆沙馅的,就要说:“生活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吃到荠菜馅的,就要说:“荠菜开花落地香”等等。如吃了炒年糕,就会说:生活就像脚踏楼梯步步高等等。总之,没有统一的答题,只要意思对就会获得家人鼓掌通过。所以,这一餐晚饭也是特别有意思……
  吃好圆子和年糕,每家每户的大人小孩都会很自然地走出家门,按照白天一起的约定,宅前宅后、左邻右舍的人们就开始点燃爆竹,在地上的屋前插上点了火的棒香,据说这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红红火火的热爱。这时的村里,家家场园里便热闹非凡。没一会儿,就有村子里的带头人会拎着灯笼走到村口的大路上开始抬高展示,这样的活动都是自动形成的。不一会儿,大路口就汇成了灯的长河,大家你来我往的观看,在互相比较中看谁家扎的灯最美、最好,像是在比赛看展览似的。
  等到东方一轮圆月跳在村宅的树梢头时,村口的大路上,拎着各种式样的灯和用绳子拖着有小木轮子的灯陆续到达,并且一字儿自动排开。这时,路上传来阵阵欢笑声。此时大路上的灯既是各家的自动展示,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成果比赛。有的灯不仅在风中会转,而且灯的四周围还贴满了神奇的画,这些画有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有“杨门女将”、有红楼梦人物黛玉等……反正,灯上的图案都反映了村民们对古典文学的一种喜好,把大人和小孩平时喜欢的经典人物和故事都通过灯展现在大家的眼前,看了引起无穷的联想。一盏灯一个故事,成为乡村大路上一道艳丽和独特的民俗和乡情组合成的风景线。
  当月亮缓缓升上树梢高点的时候,队伍已经集结完毕,在龙灯、虎灯、马灯等的带领下,队伍沿着乡间的大路浩浩荡荡行走开来,就像是一条灯龙在乡间的大路闪亮开来。村宅上除了观灯、游灯的乡人外,元宵夜的其他节目也开场了。按习俗,女子们会结伴提着灯去走村外河道上的三座不重复的桥,据说每年走走“三座桥”,就是“走平安路”,好比是人在上天堂,会迎来福气,驱走邪气。这走三桥的活动是行走不重复的桥,这个老传统就是乡间女子们的专利,但她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孩子们不分男和女。
  正月元宵夜间行走三座桥,这是故乡传承的一种祈福向往甜美生活的民间习俗。对此,乡间还有这样的顺口溜:“走了元宵夜里三座桥,万病全无四季年轻不会老”;“小孩子走了三座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姑娘走了三座桥,青春靓丽更苗条”等等。在欢快的鼓乐声和鞭炮声中,拎着灯的队伍中还会有带头人组大家分发的糖果,预示着生活甜得似蜜,大家喜气洋洋,手拎着、或拖着灯浩浩荡荡地行走,充满了诗情画意。
  那时,乡间河面上桥少,除了少数石桥外,大多是木桥。走“三桥”一般就是要走那些年代久远的二座石桥和一座坚固的木桥,据说走上这样的桥会人人生福气。所以一般要化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但大家不觉得累,右手提着灯笼,左手拿点燃了的三枝棒香,一边走一边自我祝福。口中念着有关“大吉吉利”的美词。每走到一座桥头,就会在桥边的土中插一枝香,然后许个愿。据说这样的走“三桥”:一是敬了桥神、路神,来年就能财运广聚,路路通顺;二是求来好风水,桥头有风,桥下有水,有了好风好水,来年才会风调雨顺,丰收连连;三是敬“猛神”,盼望来年能驱逐农田里的虫害,保佑庄稼丰收。还有诸如一些还没生育的已婚女子会争着到木桥上用手摸一下桥头上露出的钉子,祈祷来年生个大胖儿子,或者龙凤双胞胎。很有意思。
  走“三桥”,是乡村元宵夜的一道别样风景。队伍中也有一些是小男孩,但他们必须安习俗妆扮一会女孩子,头上要扎一条花头巾,身上要穿件花衣服。至于为什么要这些男扮女装不得而知。但大家知道走“三桥”是乡间的一这种民俗文化,年年这样,久传不衰。在走过最后一座桥时,大家还要在桥上唱歌、欢呼跳跃,表示欢乐、成功,吉祥。这时,碧绿色的河水中就会倒映出人群和各种彩灯,就连天空上的月亮也倒映在水中,仿佛伴着闪亮的灯在水中一起在游动,这样的风景也只能在特定的乡间元宵夜成就。
  走过了“三桥”,还要顺便看看乡村男子们在田野放飞的风筝灯的景观。这也是一道传承的风景。每到元宵节,村宅里的男人们就会合力精心特制一个大风筝,要用坚固的拉力强的细绳牵着才能放飞,而且在绳的间距中挂着彩灯,通过缚在风筝绳线上放飞升空。那风筝像现代的大圆桌那么大,各村宅制作的都不相同。有鹰灯、鸽灯、雁灯……男人们力气大,用双手拉着麻绳,灯大多用腊烛点亮。随着欢呼声响起,大风筝们迎着风,在夜空中徐徐飞升起来。于是,绳上各种灯也腾空而起,就像一条龙灯燃亮了天空。正月半的麦田不怕踩,所以人们会走进麦田欢呼雀跃,又歌又舞,那是元宵夜乡间的一场狂欢。看毕这样的放风筝,看着天空中的长长的灯开始熄灭,大家才提着自己手中的灯回家。然后把灯中燃完的腊烛换下来,插上点燃的新烛,小心地把手中的灯吊挂在自己家门口的屋檐下。于是,村子里的家家屋檐下又有了漂亮的灯挂着,成为元宵夜村宅中的火红风景。
  除了上述这些活动外,女人们还要组织搞“扛中柱姑娘”“门臼姑娘”的活动。相传,这个活动来自于一个传说。说的是唐武则天年间,山东莱阳姑娘何媚被寿阳为官的剌史李景纳为妾。姑娘家中排行老三,漂亮有才,人见人爱。然李景妻为此妒之,她趁“三姑娘”不备,于正月十五将其推落厕中……天帝悯之,封“三姑娘”为厕神,神名为紫姑。后来乡人为纪念紫姑,又把她演变成为“中柱姑娘”“门臼姑娘”。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迎其用予占卜,寄望和预兆乡村来年年景好,村里乡人身体好、和睦好、家家财运亨通等。据说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北方,在明代后期才传到江南。
  在举行“扛中柱姑娘”和“门臼姑娘”活动时,还要举行一个仪式,即由三个心灵手巧的女子组成一个小组,其余的女子站在旁边观看。“扛中柱姑娘”由二个未婚女子来执行。活动开始时,有一位妇女提着灯笼,在屋内的墙壁中央的柱子前点上香烛,讲上几句邀请“紫姑”上轿的话。屋中央的桌子上铺上米糠,竹编畚箕口中央插一枚银发针,然后让畚箕倒着,由二个妇女缓缓地从墙边或门边将畚箕迎上桌子。
  仪式完毕,揭开畚箕上蒙着的布衣,便由二个女子用手抬着在桌上来来回回拖动,这时银针就会在谷糠上自由滑动,就像是在写字作画似的。大家懂得,这样的娱乐,是纪念紫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希望来年的农村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有个好收成,家家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故乡农村的元宵夜是欢乐的、奔放的、热闹的。不仅是观灯赏灯,更是为乡间女子开展传统活动设立了专利。从手拎着彩灯走“三桥”到“迎紫姑”,引伸出了充满了浓浓乡情的传奇色彩和生活故事。
  如今,每当我参加元宵夜晚的那些现代的、欢乐的、幸福的、红红火火的活动时,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又会想起故乡令人难忘的那些民俗文化活动,怎么也挥之不去。

  2013年1月初稿
  2025年1月修改
回复 来自- 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来自- 辽宁抚顺
来自- 辽宁抚顺

该用户从未签到

93

主题

1005

帖子

1万

积分

右首版

Rank: 6Rank: 6

积分
10697
发表于 2025-2-7 19: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抚顺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用词准确,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辽宁抚顺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辽宁抚顺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5913

帖子

8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87641
发表于 2025-2-7 2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2-7 20:40 编辑

      一篇充满喜气、妙趣横生的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回忆散文。语言形象灵动,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那种浓浓的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5913

帖子

8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87641
发表于 2025-2-7 20: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预祝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6

主题

3568

帖子

11万

积分

右首版

Rank: 6Rank: 6

积分
117330

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2-7 2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元宵节,对中国人来说不亚于春节的隆重喜庆,家家户户吃元宵,孩子挑灯笼,或舞龙舞狮,载歌载舞,因为元宵节过后,春节算是真正过完了,人们又投入到火热的工作生活中,以饱满的激情迎接春天的到来。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欣赏学习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广东广州
来自- 广东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7

主题

6864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0667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2-7 21: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广州
读老师的文章令人回想起了儿时的元宵节,那时的过节好热闹,孩子们好期盼节日的到来!感谢分享美文,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多出佳作、身体健康!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广东广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广州

来自- 广东广州
来自- 广东广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7

主题

6864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0667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5-2-7 2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2-7 22:42 编辑

     【编者按】文章详细描述了小时候在故乡过元宵节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扎彩灯、吃元宵、走三桥、放风筝灯,还有扛中柱姑娘等民俗活动,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浓厚的乡愁。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从准备活动到当天的各种仪式,再到结束后的挂灯,层次分明。每个段落都围绕不同的习俗展开,细节描写丰富,比如扎彩灯的材料、制作过程,走三桥的寓意,以及各种食物的象征意义。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视觉和听觉描写,比如“礼花升空和鞭炮声”、“五彩缤纷的新式样的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引用顺口溜和民间传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比如关于紫姑的传说,不仅增加了神秘感,也体现了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文章充满了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广东广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广州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主题

697

帖子

70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16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8: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牙牙吉祥 发表于 2025-2-7 19:39
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用词准确,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谢谢牙牙吉祥美评。你的美评为文增色!祝创作丰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主题

697

帖子

70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16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8: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莫道不销魂 发表于 2025-2-7 22:00
【编者按】文章详细描述了小时候在故乡过元宵节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扎彩灯、吃元宵、走三桥、放 ...

谢谢莫道不销魂美编。辛苦了。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来自- 上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主题

697

帖子

701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16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8: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莫道不销魂 发表于 2025-2-7 21:44
读老师的文章令人回想起了儿时的元宵节,那时的过节好热闹,孩子们好期盼节日的到来!感谢分享美文,祝老师 ...

谢谢莫道不销魂美评。祝你编创快乐!

点评

不客气,祝老师佳作倍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5-2-8 1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0今日 373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