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莫道不销魂 于 2025-2-20 22:03 编辑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温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情感画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怀旧与感慨的世界。文章从清晨的阳光、老物件、老台灯等细节入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为后文的回忆铺垫了情感基调。这篇文章以温馨的笔触,回忆了书信时代的纯真与教育情怀。作者通过董浩叔叔的寻人启事,引出了对往昔教育岁月的深情回忆,将过去孩子们通过书信表达情感的质朴方式与现在数字化教育的便捷进行了对比。文章既肯定了数字化教育带来的优势,也表达了对书信文化逐渐消失的遗憾,凸显了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价值。整篇文章情感真挚,引人深思,让我们在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时,也怀念那些被时代铭记的传统美好。精彩美文,倾力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今天清晨,窗外的阳光一如既往地轻柔地洒落在窗台上,像是一层薄纱,为屋内添了几分暖色调。我坐在那张熟悉的书桌前,桌上的老物件错落摆放着,见证着岁月的痕迹。老台灯散发着柔和的暖光,与阳光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我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随意浏览着各种信息。 突然,“学在武昌” 公众号里一则《董浩叔叔全网寻找 30 年前写过信的武昌小学生》的视频消息,像磁石一般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的心猛地一颤,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拉扯,那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记忆,如决堤的洪水,汹涌澎湃地扑面而来。 我已退休多年,这些年一直居住在武昌地区。回首往昔,我把自己的青春韶华与满腔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武昌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热土。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长蜕变,看着他们从最初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的孩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朝气蓬勃的少年、青年、壮年。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么多年过去了,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如今再看到这句话,心中的感触愈发深刻,往昔的教育场景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 董浩,中国内地知名主持人,他在《大风车》节目中塑造的“风车王”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几代人童年的温暖印记。看着董浩发出的寻人启事,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三十年前。 那时候科技远没有如今这般发达,没有便捷的互联网,也没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方式纯粹而质朴,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毫无杂质。写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分享内心世界的珍贵桥梁。 记得我刚踏上讲台的那几年,班上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憧憬,那眼神中闪烁的光芒,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一下课,他们就会像一群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围在我身边,仰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期待地听我讲述那些远方的新奇故事。课间休息时,总有几个小家伙热情地拉住我的衣角,兴奋得小脸通红,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他们的小秘密。今天家里的小猫又闯祸打翻了花瓶,昨天校园里的蔷薇花开得格外娇艳,这些在大人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却是无比珍贵的宝藏,是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态走进他们的世界,用心去呵护他们的纯真,让这份纯真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会把对偶像的崇拜、对生活的困惑、对未来的憧憬,都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进信里。一封封信件,承载着他们纯真无暇的心灵,如同一只只洁白的信鸽,飞向远方未知的世界。就像董浩叔叔收到的那封信,虽然我不知道小黄同学在信里究竟写了什么,但我能真切地想象到,那一定是一个孩子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许是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绞尽脑汁也无法攻克,内心有些沮丧,渴望得到鼓励与指引;也许是在生活中发现了美好,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花瓣上的晶莹露珠,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这份惊喜。那封信,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纸,更是一颗稚嫩的心对另一颗心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殷切的期待。 再看看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变得瞬间可达,仿佛世界都被压缩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如今,数字化教育的优势愈发显著。在线课程平台林立,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 30 余个,上线慕课超 9.7 万门,注册用户数量达 4.83 亿,学习人次达 13.9 亿 ,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 4.4 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次均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无论身处偏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孩子们都能通过一根网线,共享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消弭了地域造成的教育差距。比如,东南大学与中西部高校共建专业在线实验室,中西部高校的学生能通过线上完成原本因成本高、周期长而难以开展的实验教学任务,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实践内容。 人工智能也逐步融入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在课堂上,借助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学生们能够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病毒小分子抑制剂设计等复杂的学习实践,人工智能还能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及时生成学习进度报告,并对学习行为进行精准反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北京邮电大学开发的 “码上” 智能编程教学应用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享受 “一对一” 编程辅导服务,老师也能依据平台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但在这便捷的背后,我却隐隐地感到一丝难以言说的遗憾。那些充满童真童趣、饱含深情的信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般的消息。孩子们似乎少了一份等待的耐心,那曾经在等待信件过程中,对未知回信的满心期待与忐忑,如今已渐渐消失;也少了一份对文字的敬畏,曾经一笔一划书写文字时的虔诚与认真,仿佛也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但我心里十分清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如沧海桑田般变幻莫测,教育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始终是教育的真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往昔的传统教育方式,注重情感的细腻传递和心灵的深度交流;如今的现代教育,凭借科技之力拓展了知识的边界和学习的维度。我们应让二者相辅相成,将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品德的深度培育,与现代教育丰富的资源、创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在如今的教学中,不妨定期开展书信交流活动,让孩子们重拾纸笔,学会耐心表达与等待,在数字时代保留那份对文字的珍视;同时,利用数字化工具,为传统的品德教育、情感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交流空间,让教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董浩叔叔的寻人之举,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岁月的长河,让我看到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关怀。这不仅仅是寻找一个人,更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深情缅怀,是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执着坚守,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感受到那份久违的纯粹与美好。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衷心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在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传统的美好。一封手写信,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没有精美的包装,但却饱含着深深的情谊,每一个字都是情感的凝聚;一次耐心的等待,虽然有些漫长,在等待的时光里或许会有焦急与不安,但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那份期待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新拾起那份纯粹与温暖,让它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孩子们在爱与关怀的滋养下,绽放出最绚丽的人生之花。 岁月悠悠,如潺潺流水,永不停息。教育之路,也在不断向前延展,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丝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往昔的质朴与今日的多元,相互交织,共同编织着孩子们成长的绚丽锦缎。愿这份跨越三十年的温暖,能化作点点星辰,在浩瀚的夜空中闪耀,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让教育的花园永远繁花似锦,五彩斑斓,让每一颗童心都能被温柔以待,绽放出最纯真的光芒。 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卅载流光似梦过,昔年尺素意言多。 纯真未改情难逝,照亮童心上锦柯。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