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84|回复: 2

[散文] 画个画

[复制链接]
来自- 陕西宝鸡
来自- 陕西宝鸡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主题

85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发表于 1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陕西宝鸡
本帖最后由 粉墨是梦 于 2025-2-22 11:34 编辑

                                                          画个画            
青墨

       五十年前的某个夏天的某个下午,一场雨罢,我从同学的家里出来,冷不丁就和二舅碰个响面。二舅依旧挑着担子,担子前头摇晃着大大小小的锯子,后头挂着一铁桶,桶里装着大大小小的刨子,肩上挂着一个破了几个洞的黑污帆布挎包,墨斗的线头从破洞里甩拉出来,他的衣角就有一条一条的墨线。二舅是个木匠,农活不忙时,走街串巷给乡邻打家具。我见过他给后院的表舅画寿材,黑底红荷绿盖,粉嘟嘟的青艳艳的,太好看了,在我的心中最有本事的人就是二舅。

下雪的日子,光阴很慢很长,坐热炕无聊的很,便跪在炕上从这头挪移到那头,瞅着红漆木箱子上的金线画,这自然是二舅的杰作。我一边摩挲着线条一边琢磨着画:两个书童站在独木桥一头,身边放着一担书,桥上一个相公撩襟搀扶着另一个相公,他们战战兢兢一步一步的忖。当老师的父亲告诉我画的是《十八相送》,《十八相送》多美的段子。村子里,谁家没有两三个木箱子,全是红漆金画,“喜鹊闹梅”,“鸳鸯戏水”、“莲莲有鱼”……它们都活活的。这些事,已经过去五十年了。
       此后几十年,画画是挥不去的丝丝绕绕,而最近绕的紧密。也想着画个画,就是画到别人一看,认为是好画。这好内容可就多了,从形色意都好,不光是一幅作品看起来好,每件作品都好,达到这种境界,一定要高寿,张大千,齐白石、黄公望活到八九十岁,才画出好画。
      作为妻子母亲女儿教师朋友多重身份的女人,不是久待厨房,就是双脚忙碌的奔波,在夜深人睡的时间,把自己疲惫的身心安顿在桌案,心儿此时才得以舒展。“窗外尘尘事,室内梦梦身。”好享受, 只有画画这一段时间才不见了生活的一地鸡毛。能在一地鸡毛中拂出一张案几,很是不容易,而多少人做不到,我却做到了。每天我都在坚持艺术理想和日常生活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拿起画笔不愿放下的时候,已经到了不惑的年纪,对于绘画的热爱是坚定的且有力量的。在外人看来,画画是安静的事,殊不知画者内心汹涌澎湃。画画给我带来的喜悦是真实的,那是我很好的完成一幅画的时候。画画给我带来的沮丧也是深刻的,那是当我不能很好完成八棱柱素描的时候。看着长得如此奇丑无比的八棱柱,我愤怒起身离去,我想大哭,这种失败感,绝望感如铅色的雾霾,塞满了整个书房。推开书窗,外面还是明亮暖阳,画出画不出都不影响世界,我的心里平静下来,又坐在书桌边,一线一线的画。桌前坐了两个小时了,才画了半个牡丹。
       一周一来回,翻越秦岭也有几十载了,秦岭,多有画面感,无论是峰还是山,有繁有简,有疏有密,开合自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皴、擦、点、染,每一笔都那么可意。要画秦岭就不能画宋画小品,原因是尺幅太小,只适合把玩在手头或者搁于案头,内容有些单纯,须得用卷轴式石绿色李山水画风徐徐绘来,方得表现造化妙造自然一二。常凝视一片危峭的石壁,满附着蓬蓬的枯草,这就是秦岭的寒俏之美,我喜欢这有意境的深淡。
       陈丹青讲:“喜欢画画是拦不住的。”又说:“画画已经过时了。”我就属于这种。画画允许自己无知,也允许自己第一次做这件事,更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枯萎几天,然后再接着生长,慢慢绽放内心的平静与清欢。每次画的不好,我给自己说,毕竟是第一次画它,可以原谅,次数多了,熟悉了,自然就画好了。大多数时间是独自一人面对空白的纸张,反复思考、尝试、失败,再重新开始,与内心的困惑和自我怀疑作斗争。
      起念动笔,每一幅都“难产”。春到冬,秋到夏。春至了,我想该画春花了,花飞天了,我还没有起形。夏盛了,该给画稿着青绿了,叶消减了,我的绿还没调好。秋往了,该画树了,我的绢帛没有了。下雪了,该画山和屋顶了,我却找不到墨色,没有天赋真的很累人。几年了,水平还处在初学。知道一位美术老师给自己取得笔名是“大拙”!,可人家挥毫“刷刷”几下,一幅红梅傲寒图成就,我做不到,我称呼自己“愚拙”
    我喜欢看画,不会聊画。聊画,不光有自己的感觉,还必须有一定的画论功夫。看一幅好作品,会觉得画的结构很巧,与我见过的景很吻合,就很兴奋。多年前沿一段铁路散步,路遇一孔圆的桥洞,圆洞是方的石块砌成,白的短的直线和长的大弧线,多边形的面,冷灰色的桥栏,便觉得这桥很美。钻过桥洞,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四五家的庄子赫然出现。正是初春时节,在平衍衍新开的田地间,两排青砖瓦房,屋后一排桃树,粉艳艳的桃枝,一半罩着田地,一半依着农家院。屋前细柳飘丝,几条黑色的电线把每座房连接,点、线、面,透视关系很清楚。明亮的光线,恰到好处的灰色,这种意境很美。就想着此时该有个画家来作画,最好是水粉画,粉嫩粉嫩的,吴冠中画稿上的那种,纯净优美,静而清明。这景色在某种层次上像极了林清玄的散文,轻轻的,慢慢的,心情满满的,写出来。遗憾我都不能,只剩下站在一边欣赏了。
      会画画的人可真多,打开抖音,抖爸爸推给我的全是画者。看久了便知道他们,他们却不知道我,我不是他们圈内的人。人间啊,总有凡星在天上,凡星光芒可以忽视,却无法阻挡它闪耀。我算不算他们中的一颗,我是不是那颗最弱最小的?常看他们作画,喜欢看他们作画时的情态,用橡皮擦衣服的褶皱,锁骨的肌理,就连修正都是那么的有情致,仿佛发丝一缕一缕被风拂起,那个掩映在发丝下凝眸低看的女孩,幽婉恬静。
     最难画的是人,人最难画的是眼睛和手,能把人的眼睛和手画好,我认为便是大师级了。记得很久以前的秋季一个中午,无聊的翻网页,翻到了陈逸飞画女性的组画,有那么一种摄人魂魄的感觉。当时还不知道陈逸飞是谁,百度一搜,陈逸飞的讯息铺天盖地而来,便选了一幅做QQ头像,有网友问我头像是我本人吗,我呵呵不是。这是一组写实风格的油画,却有着工笔的细腻。画中人物面容清秀,神态恬淡含蓄,宛如世间尘花,饱经人烟火的熏染,举手投足间尽是红尘气息。她们身形纤细,衣服褶皱极富动感,眼神蕴含丰富的内涵,手指修长,尽显中国女性的独特韵味。
      最初喜欢画是因为喜欢颜色,也就是喜欢颜料,特别喜欢中国画颜料,它们有着来自自然的丰富性。我最常用也是最喜欢的是花青、胭脂、藤黄。华青加藤黄,能调出许许多多种青: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石青。还能调出许多绿: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石绿等。最漂亮的色是石青和石绿,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主色调用了不同的青和绿,使山水焕彩,凝萃宝石之光,颜色富丽又有皇家气派。在中国画色彩体系里,红色系丰富而精妙,热烈明艳的大红,浓郁醇厚的曙红,鲜明醒目的朱砂,以及温暖雅致的朱膘,它们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酞青蓝加藤黄就变成汁绿,汁绿最适合用在初春的春山,新发的柳叶和暮春的杨树叶,那份新绿,润润的,嫩嫩的、鲜亮的,生活的,让人爱慕。
      看久了,便也想着画个工笔画,道听途说的象征性的买了画具,画着,咋看都不是工笔。于是又报了学习班,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画的是工笔了。那种人在低处,抬头看见喜悦的感觉漫过心头。学习绘画老费钱了,毛笔秃了、宣纸没了,都需要买画具。起形不好,买课,每一笔都是“钞能力”的见证。
     齐白石曾刻一印:“一切画会无缘加入。”这也是我没想到的。画了,才知一切皆可入画,才知道题材之广泛流派之多。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拿画让我看,夸张的线条,野兽派的画风,五花的色彩,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经她的一番说明,才明白画意,便啧啧赞叹孩子的大胆想象,画是表达自己的心意。看名家名篇,感叹画家对线条、染色布局结构远近以及对物象的顺理描述,这是一种成熟之美的绚烂。
      近两年看的美术作品比较多,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工艺美术只要见了,心都会动。在长春博物馆看见“母亲”的雕塑,在月亮湾看见嫦娥的雕塑,在青海湖边看见孟姜女的雕塑,脚下如同长了根,移步很艰难。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的美,动态与稳定,形象结构与人体的比例,细节的刻画和整体的艺术效果,都是那么的艺术。
      画画似乎不必太遵循自然事实,王维的《雪中芭蕉》,真是奇意。无边的大雪里,一棵翠绿的芭蕉,经寒冷而不萎谢。这幅画几千年来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艺术公案,我却认为是诗人用心的妙处。“无边的大雪里,一棵翠绿的芭蕉,经寒冷而不萎谢。”,正是诗人内心的寓意和抒情,更是我对画作画者的抒情。我知道潜心修炼画思,终达化境,所思所感皆入神韵。山水悠远,云势石色便含独特天机,我才打坐多久?
     画画与写作是一对姐妹花,它们互补交融。其实善写作的人,也爱好书画或者本身就是画家,像木心、丰子恺、吴冠中,汪曾祺、黄永玉、陈丹青……他们都是一边画画一边写作,所以他们的画作有着文学美,文章有画面感。“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一幅画面。艺术创作,功夫全在画外,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恰如绘画的底色,倘若一个人品质欠佳,道德修养匮乏,其笔下之画,也难免沾染尘俗,失了纯净与高雅 。
     有人见我总是独自坐在那里,对着屏幕一笔一笔地作画,便问:“你又坐在那儿玩呢?”还有人满脸鄙夷,笑着说她不喜欢我做的事。但这些言语都被我抛诸脑后。她怎知画画是只有自己能感知到的专注和沉浸,宁静与平和,自由与表达,享受与愉悦,探索与发现,以及情感的抒发。以前只知道幸福这个词,现在便猜想幸福大约是这份感觉了吧。我深知上苍对生命过程的设计并非尽善尽美,所以一直更加执着地追求内心的自主、自在、自由。我常常感到孤独,总是渴望从孤单中解脱出来,却又不敢靠近人群,于是便去体悟一棵草的心境,一方石的天地。活到一定年龄才明白,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我们,倘若连自己都无法觉察到自身的光明,那便是缺乏自知之明了。
     以前不看周遭事物和人,现在无论走到哪儿都在看物体的透视遮挡关系,寻找物体的左右宽度和上下高度以及折点。在绘画里上色,尤其是混色和渐变,是最难拿捏的。色彩的调配,多一分则浓重,少一分则寡淡。其实,画画恰似为人处世,能精准把握其中的度,便是非凡之人。世间看似高手众多,然而真正要掌握人生这个度,就必须深谙留白的艺术。对世人而言,把人生填得太满轻而易举,懂得留白却实属不易。年少时,以为留白只是一种艺术手法,人到中年才恍然,恰到好处的留白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绘画时,需怀有一颗淡泊之心,晴天便享受晴朗,雨天也欣然接纳。爱了,即便遗憾落幕。那又怎样。烟雨如画,山色如画,深情如画,流年如画。
      画个画,多好!心有半亩花田,藏于世俗人间。


回复 来自- 陕西宝鸡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陕西宝鸡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3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总编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400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文以细腻笔触书写作者对绘画的热爱、感悟以及在绘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思考,展现绘画于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陕西宝鸡
来自- 陕西宝鸡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主题

85

帖子

10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8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宝鸡
李靓才 发表于 2025-2-22 17:09
本文以细腻笔触书写作者对绘画的热爱、感悟以及在绘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与思考,展现绘画于作者生命中的独特 ...

感谢老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陕西宝鸡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陕西宝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5)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54今日 7065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