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5-3-21 03:57 编辑
【编者按】到芷江,一定要去参观“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这是一张地方名片。芷江不大,县城,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曾经是日本战败国受降地,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一次战胜外来侵略的国家。作者一行旅游来这里,用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描写,将所见报闻一一道来。即便没有来过这里,阅读此篇文章仿佛身临其境,联想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长达14年的残害,看到这里的一切,大有扬眉吐气之感慨。(黄皮人)
芷江,全称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属于怀化市管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一座抗战胜利受降历史名城,二战时期军事重镇,湘西会战指挥中心,中国战区侵华日军受降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芷江向中国政府交出了侵华日军兵力分布图,办理了整个侵华日军投降具体事宜,“芷江受降”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完全胜利最辉煌的一页。
烽火八年起卢沟,受降一日终芷江。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近日,我们一行来到了芷江。当晚,当我们游完天后宫,流连于街市,穿过巍峨壮观的龙津风雨桥,漫步于舞水河畔,两岸灯火辉煌,河水波光粼粼,真正开始感受到了这座不屈之城,英雄之城,胜利之城。
次日一早,我们来到了抗战胜利纪念馆。纪念馆座落于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景区内,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建于1995年,外型呈梯形金字塔,与地方坡屋檐牌坊式建筑形体组合,缘征着“胜利塔”塔,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塔体高度53.99米,分上下两层,馆内分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中流砥柱”、“抗战重要后方”、“六次浴血会战”、“湖湘抗日英烈”和“历史告诉未来”等六个展厅,大门上方悬挂“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牌匾,我们依次通过展厅,大量的历史图片、实物,模拟场景和声光电展示,让人震憾,再现了湖南人民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不畏强敌,浴血抗战的伟大历史。
通过认真的参观,对发生于八十年前那场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对湖南人民在抗战中做出的伟大贡献深感自豪。整个三湘大地作为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为抗战提供了机场、铁路、公路、码头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千上万三湘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绝”,特别是芷江这块土地,为保证对日作战“最后一战”的湘西会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芷江受降,是历史的伟大选择。
在受降旧址林荫树丛中,保留着数排一层纯木结构的平房,这是原汁原味上世纪四十年代典型的兵营式建筑,标示牌显示,其中一排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总司令的办公室,邻近一排为受降典礼的会场。据说,室内会场布置依原貌陈设,所有桌椅沙发均为原物,极为珍贵。1945年8月21日下午3点30分至5点,举世瞩目的受降仪式就在这排小屋里举行。
在受降会场受降方中方代表所用一张办公桌,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保存这张办公桌还费了不少周折。受降前,军方特地从安江纱厂借来一批欧式家具,其中有这张办公桌,受降典礼结束后,立即在这批家具上铭文“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卅四年八月廿一日于芷江”等字样,后来退还给安江纱厂。WG中,为使文物免遭破坏,好心人用油漆将铭文遮盖住而让办公桌保存下来。在1995年芷江受降纪念馆复修时,在征集文物过程中有幸征集到这张桌子,让它回到它原有的位置。这张桌子,后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着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低下了那傲慢的头颅,见证着八十年前那场让中华民族陷入浩劫最后取得的伟大胜利。
离开抗战胜利纪念馆,随后,我们又来到距纪念馆三公里的飞虎队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建于2005年,为了纪念当年飞虎队对日军的毁灭性打击,对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建,飞虎队纪念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美国友人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
在飞虎队纪念馆外面,至今还保留着一幢T字型三层红砖瓦房,一、二楼为办公用房,三楼为当年的飞行指挥瞭望台,八十多年了,历经风雨,沧桑老态,当仰望头顶从附近机场起飞的民船客机呼啸而过,当逐室走过当年设在楼内的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时空流逝,仍然仿佛看到陈纳德将军在指挥着那动人心魄的战斗。
据资料介绍,陈纳德于1937年6月来到中国,出任中国空军顾问,1941年8月组建飞虎队,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飞虎队历经组队、解散、重组、扩编,从民间组织到政府统一管理,一直由陈纳德指挥,由原来的美国志愿者航空队,到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驻华特遣队,再到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从初期的租借100架飞机,到战争结束时在华飞机达一千多架的规模,陈纳德也由中校队长,逐步升任上校队长,准将司令,少将司令。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自顾不暇,所有志愿者和飞机撤回了本国,是美国及时填补了这个缺口。当地老百姓看到美国战机都画有一个鲨鱼头,把鲨鱼头误认为飞在天上的老虎,称其为飞虎队,特别是1941年12月在昆明与日军第一次空战,以0:9的战绩,一战成名,美军也以为这名字吉祥,以后便将飞机编队也称为飞虎队,并一直沿用下来。
飞虎队在华期间,作战英勇,功不可没。从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击落日军飞机2600多架,击伤2900多架,击沉击伤日军舰船44艘,击毁敌军商用船223万吨位,击毙日军66700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飞虎队的支援,中国抗战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抗战胜利无法估计的延期。
走近飞虎队纪念馆,大门上方是陈纳德华籍妻子陈香梅女士题写的“飞虎队纪念馆”馆名匾额,馆内陈列着大量的飞虎队战机线骸、飞虎队所用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和珍贵图片,真实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时期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在1954年对日最后一战又称湘西会战和芷江保卫战中,飞虎队显示了巨大的战斗力,在双方兵力达28万人,历时42天的战役中,飞虎队出动战斗机2500多次,轰炸机近200架次,歼敌一万多人,为最后一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香梅女士1994年5月来到芷江,凭吊飞虎队英雄,深情地题诗一首:“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雄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纪念馆外,有一组飞虎队将士的群雕像,据了解,援华期间,有2590名飞虎队飞行员牺牲在中国,2590条生命浓缩在这组群雕里,他们的鲜血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仰望着群雕上那组英姿飒爽的身影,那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西方面孔,由衷地表达我的敬意。我面向雕像,让我向2590位英灵鞠上一躬,中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英雄们永垂不朽!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