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4-2 06:10 编辑
中国报业有《青年报》,并非李世荣作者自我陶醉说的“没有”
原创:上海阿蔡
( 葛优的风景 )
下午逛《逸飞中文网》,看到作者李世荣写了一篇《写字的乐趣 03、青年报》的文章发表逸飞文学网《惑地带》版面上,阅读后知道他在讲一个故事,即他应邀
前往某书友家中写字(书法)的小故事,其中重点是他“偷了一张自己认为写的不错的字,回家了,并且自爱不已”。该小故事,也算一个自得其乐的“弊帚自珍”的故事吧!
但是,该作者更为得意的是认为他写的那三个字“青年报”的这张“报纸”,也是他“无中生有”的杜撰,为此更让他多添了几分“高兴”,更加地自我满足,自我快乐了。比如,他居然把这认为在国内没有的“青年报”三个字的书法小字条收集,编入到他后来出版的《书法集》中去了,为此,他自我快乐地在他的这篇发表在逸飞网的《写字的乐趣 03、青年报》的文章中继续自我陶醉着。
阅读作者李世荣的该短文,我对他的自我陶醉深表怀疑,我想他这仅仅是世界上的那些无数的“自我陶醉者中的一个吧”!是的,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有许多人,他们在不经意之间会产生一些自我陶醉的情景,这是很常见的。比如,无中生有的情况下,有时候也会产生自我陶醉的情况。
虽然,自我陶醉这样的情形,在今天的人们忙这忙那的紧张生活节奏中,它会带来不少自我开心,忘却烦恼的优点,或好处,但是,如果有些人在自我陶醉的情况下,容易忘记现实,忽视在真实情况下的反差所带来的冲击的不良状态的结果,那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境况,这就需要有平常心的心情去对待“自我陶醉”画面中的自己了。不可永远坠落在“虚景,虚境”当中。
比如,所谓的“ 水中月,镜中花”,这些只能是看看的美,不可当真。如果当真的话,容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也是无数历史的生活经验的一种启迪。比如:对于“自我陶醉”的情形,现如今,它的有利一面,那就是可以放松心情,多些精神的松弛感,多些精神的美乐感,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很不错的。但是,在一旦有人发现,在某些事情,或某些事物的认知上,或感受中,事实上的情况处于反面的不可快乐,或没那么快乐的情况下时,也要学会可以用平常心地去对待,可以轻松的认可现实的真实性,而不会去烦恼不已,不会去躲避现实,不会因此没有陶醉的基因,或理由,而不快乐,这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当生活中的故事,或生活中的情形,不那么理想的时候,不那么快乐的时候,即便是有些懊恼的时候,也要学会正常对待,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关系到健康快乐的事。
总之,学会面对不快乐的情景,学会面对“不陶醉的事物,事情”,也要拥有轻轻松松过好我们的生活的良好心态,这同样是我们“自我快乐的需要”,这同样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美好的修养的需要。学会面对不理想的情景,坦然处之,继续过好我们的生活的一天天,继续寻找我们生活的快乐,这也很重要。
以上的文字感想,是我在阅读作者李世荣写了一篇《写字的乐趣 03、青年报》的文章的一种联想吧。为什么我会在阅读他的文章中,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呢?这是因为我看到他文章里的“自我陶醉”故事,是建立在他不断的“自我陶醉”中间的。确切地说,他在文章中说的他写的书法“青年报”三个字,是写了一个中国现实中没有的报纸的“报名”,为此,他有了更多的快乐。并且,他把这三个字放到他的《书法集》中,并因此更多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
那么,事实真的如他所说的“青年报”这三个字所指的“报纸”,它真的是中国没有出现过的报纸吗?它真的是中国没有出现过的报纸的“报名”吗?非也。
事实上,在中国是有“青年报”的报纸,和“报名”的!只是作者李世荣先生自己不知道吧!假如大家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中国报纸中的“青年报”《青年报》是中国GCD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的一份报纸。
关于青年报的介绍360搜素记载如下:
历史沿革
《青年报》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出版。毛泽东同志1950年为《青年报》题词,1964年题写报名。1984年和1989年,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分别为《青年报》题写报名和题词。《青年报》1995年起进入日报系列。
另百度百科:
青年报
1949年创刊的青年报纸
创刊于1949年6月10日。
《青年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踏实工作,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思想、企业家办报思维、平民化办报视角。 [2]
中文名青年报
外文名Youth Daily
语 种中文
主管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 [3]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 [3]
编辑单位青年报社
创刊时间1949年6月10日
国内刊号CN31-0006 [4]
邮发代号3-6 [4]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内是有《青年报》这个报纸,和《报名》的。因此,作者李世荣在他的《写字的乐趣 03、青年报》文章中所说的:“国内没有《青年报》这个“报名”,这是不符合真实的中国报业历史真实与现实情况的。由此看来,作者李世荣先生的“青年报”三个字的自我快乐,很大部分是建立在“自我陶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无事实的真实基础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李世荣先生不可以依然快乐地陶醉着,他是可以继续快乐的陶醉的,即便是一场误会,这个误会也是“美好的误会”,虽然它不够真实。
确实,有时候虚幻的美,也是一种有利于自己快乐健康的美,或者是有利于大家的美,只要是能够“平和”地对待就是。多一些快乐,那总是好的吧。需要说明的是:本笔者在这里说明中国国内确实是有“青年报”这个报纸,与“报名”的情况,这只是说明一个事实,纠正一个误解,并无别的更多的意思,望作者李世荣者先生能理解,望读者们能理解。
阿蔡 写于2025年4月1日下午16点2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