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7812|回复: 10

[散文] 黄鹤楼上忆谪仙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7

主题

2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25
发表于 昨天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4-2 20:57 编辑

w700d1q75cms.jpg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以黄鹤楼为时空坐标,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其诗歌创作巧妙地编织,展现出历史长河中一座楼与一位诗人灵魂共振的壮阔画卷。1、空间意象的象征性建构。黄鹤楼,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被作者塑造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图腾。其"阶梯""栏杆""江风"等具象元素,成为连接古今的媒介。当现代视角的凭栏远眺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意象重叠,物理空间便转化为承载集体情感的记忆场域。2、生命史与诗歌史的互文性书写。文章突破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通过李白四度登楼的场景切片,勾勒其人生轨迹:开元十六年的意气风发对应《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明朗清丽,六年后《送孟少府》的"泪下汉江"折射中年困顿,安史之乱后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展现暮年悲怆,最终《望黄鹤山》归于隐逸的圆形叙事结构。3、文化符码的层累性阐释。作者敏锐捕捉"搁笔亭"典故的深层意义:崔颢诗作对李白的压制与超越,实则隐喻着文化传统的承继与突破。当清代孔尚任建亭纪念,历史记忆在物质载体中完成了代际传递。4、抒情主体的双重在场。作为叙述者的"我"与历史中的李白形成了镜像关系:退休教师的人生回望,与诗人的宦海沉浮,构成了情感复调。当"我抚摸栏杆"的触觉体验与"李白残留的温度"产生通感,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文化共同体意识。此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历史名楼的当代阐释,应超越景观描述层面,深入挖掘其作为文化容器的精神维度。当建筑空间、诗歌文本与生命轨迹形成三重对话,文化遗产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揭秘黄鹤楼与李白渊源的精彩文章,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黄鹤矶畔,长江水浩浩汤汤,奔腾千年,淘尽了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沉淀下一段段厚重深沉、韵味无穷的历史记忆。我,一介在武汉奉献了大半辈子教学生涯的退休老者,数十载光阴悠悠而过,与黄鹤楼结下了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缘分。

  回首往昔,每一次我拾级而上,那一步步攀登的,仿佛不只是这巍峨高楼的层层阶梯,更是在跨越悠悠岁月,开启一扇通往往昔的时空大门。站在楼头,江风拂面,我仿佛瞬间置身于历史的漩涡中心,得以与那些消逝在风中的过往展开一场无声却震撼灵魂的对话。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李白,无疑是那高悬于夜空、最为耀眼的星辰,他的光芒洞穿了千年的悠悠岁月,在黄鹤楼的上空持久闪耀,永不黯淡。我静静地伫立楼头,沉浸在他与这座名楼间那千丝万缕、动人心弦的羁绊之中,思绪也随之飘远。

  回溯至开元十六年,那是一个春意正浓、暖阳融融的时节,年轻的李白刚刚入赘许家。彼时的他,恰似一只即将振翅翱翔、搏击长空的鲲鹏,周身散发着壮志豪情,满心满眼都是欲在广袤天地间大展身手、建树不世之功的渴望。听闻挚友孟浩然即将顺江而下,奔赴繁华如梦的扬州,李白心急如焚,匆匆赶赴黄鹤楼,摆下美酒佳肴,只为给好友设宴饯行。

  此刻,我凭栏而立,极目远眺,江风猎猎,吹动着衣袂飒飒作响。遥想当年,李白就站在我如今所站之处,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孤帆渐渐远去,一点一点融入碧空,直至消逝于天地尽头。刹那间,离愁如汹涌潮水,瞬间将他吞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脱口而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短短二十八字,却蕴含着千钧之力,将挚友间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首直击人心的离歌。自此,黄鹤楼承载起了这份厚重的离别之情,成为后世无数人寄托别绪愁肠的精神地标。

  我常常静立于此,凝望浩渺无垠的江面,试图捕捉当年李白眼中的光芒。那光芒里,既有对友人旅途安危的深切挂怀,宛如熠熠星辰照亮友人前行的水路;更饱含着他自身对未来人生的炽热憧憬。彼时青春正好的李白,纵然面临挚友离去的伤痛,心中却依然怀揣着熊熊燃烧的梦想之火,渴望于这盛世之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天地。

  时光悠悠流转,转瞬六载已逝。再度登上黄鹤楼的李白,已然历经仕途坎坷,他恰似一位在荆棘密林艰难穿行的行者,身心俱疲。发妻离世的悲痛,如沉沉阴霾笼罩心头,挥之不去。站在楼上,我似乎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如寒夜般的孤寂凄凉......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他久久伫立,望向黄鹤振翅欲飞的方向,那里本是通往长安、实现抱负的金光大道,是他梦寐以求施展才华的华丽舞台。可如今,命运弄人,他只能在江夏这方天地徘徊,泪水潸然而下,洒落汉江。仕途失意、生活重创,让这位曾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诗人,首次在黄鹤楼前袒露内心的脆弱。他像受伤折翼的大鹏,虽有搏击长空之志,却被现实的枷锁禁锢,只能对着滔滔江水发出无奈长叹。那些未酬的壮志,如同风中残叶,渐渐飘零散落。

  安史之乱的烽火,恰似X猛狂暴的飓风,骤然改写了李白的命运轨迹。永王事件后,他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沦为戴罪之身的“迁客”。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的他,仿若漂泊许久望见港湾的孤舟,重回江夏。

    当他再次踏上黄鹤楼,楼上悠悠飘荡的玉笛声,像锐利无比的钩子,瞬间勾起满心辛酸悲苦。“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以西汉贾谊自比,同样因忠言被贬,同样漂泊异乡,那笛声仿佛跨越时空吹奏出他心中的委屈与不甘。命运的巨轮一次次无情碾压,李白骨子里的铮铮风骨却傲然挺立。即便身处困境,他手中的诗笔从未停歇,黄鹤楼宛如默默陪伴、静静倾听的挚友,承载他所有悲苦,任他在这方寸之地抒发万千愁绪。

  最揪心的当属《江夏赠韦南陵冰》。“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读到此处,我心头一颤,这还是那个温润如玉、出口成章,仿若谪仙人下凡的李白吗?不,这是被命运折磨到极致后的绝望呐喊,是对不公世道的奋力抗争。他心中的愤懑如火山喷发,汹涌澎湃,可愤怒岩浆之下,又隐藏着多少无奈与悲哀的灰烬。黄鹤楼见证了他的荣耀与落魄、得意与失意,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他的泪水与汗水,每一寸栏杆都抚过他沧桑的双手,似无声史官记录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上元元年春,年近六旬的李白最后一次登临黄鹤楼。此时,他望着芳草萋萋的鹦鹉洲,眼中满是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悲凉,恰似一潭秋水,波澜不惊却深藏岁月无尽故事。“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他感叹祢衡才高命蹇,又何尝不是在悲叹自己的一生?同年《望黄鹤山》中,“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竟流露出隐逸之思。曾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狂人李白,在岁月的磨砺下,终在黄鹤山下寻得心灵栖息之所。半生漂泊,壮志难酬,他累了,想在山水间安放疲惫灵魂,如倦鸟归巢寻得安宁。

  提及黄鹤楼与李白的渊源,有一则趣闻流传至今。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挥毫泼墨留下诗篇,却见崔颢诗作高悬壁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精妙绝伦、意境悠远,似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学高峰。李白读罢,搁笔而去,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千古佳话。后来,清代文人孔尚任,康熙南巡时为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广东清吏司员外郎等职,康熙三十九年罢官。翌年来武昌探望朋友,多次题咏黄鹤楼,想起这一典故,因见无遗迹纪念,颇感遗憾,遂将附近一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赋诗纪念。“搁笔亭”像文化特殊注脚,让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引人遐思。

  如今,我又一次站在黄鹤楼巅,江风呼啸依旧,似历史呐喊从未停歇;江水奔腾不息,如岁月洪流滚滚向前。黄鹤虽已远去,只在记忆翩然浮现,可李白的气息却无处不在,似已融入这楼、这江、这风之中。我轻轻抚摸栏杆,似能触碰他残留的温度,那些诗句,像在风中轻声呢喃,诉说千年前的传奇故事。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吸入历史尘埃,混合着墨香与酒香,馥郁醇厚。这座楼,因李白有了灵魂;李白,因这座楼让诗意永恒。在这天地之间,我仿佛与李白并肩而立,望着悠悠江水,感叹岁月无情,折服于诗人坚韧。他虽已骑鲸而去,可精神永远在黄鹤楼上,在后来者心间闪耀不息,激励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要怀揣梦想,高歌奋进。

  我不禁思索,黄鹤楼之于李白,是挚友,是知己,是他灵魂的寄托之所。而李白之于黄鹤楼,又何尝不是那赋予其生命与灵魂的璀璨星辰?千百年后,当后人登上这座巍峨高楼,吟诵着李白的诗篇,是否也能如我一般,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诗歌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的传承,是不朽的。

  在这长江之畔,黄鹤楼下,我愿化作一颗渺小却坚定的石子,铺就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让更多人知晓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让这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豪情,永远流传下去。

     拙词《水调歌头・黄鹤忆谪仙》一首,以寄情思:


  黄鹤凌烟渚,沧海卷洪流。矶头痴望千古,思绪绕心头。犹记开元春景,李孟琼筵惜袂,孤影碧空悠。诗韵逐帆远,离恨锁名楼。


  嗟羁旅,经磨难,志难酬。半生飘泊,霜雪悄染少年头。重上危楼凝噎,玉笛吹寒肠断,残梦逐波浮。幸有珠玑在,逸气贯千秋。


回复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066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0295
发表于 昨天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4-2 20:53 编辑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以黄鹤楼为时空坐标,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其诗歌创作巧妙编织,展现出历史长河中一座楼与一位诗人灵魂共振的壮阔画卷。1、空间意象的象征性建构。黄鹤楼,不仅是地理坐标,更被作者塑造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图腾。其"阶梯""栏杆""江风"等具象元素,成为连接古今的媒介。当现代视角的凭栏远眺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意象重叠,物理空间便转化为承载集体情感的记忆场域。2、生命史与诗歌史的互文性书写。文章突破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通过李白四度登楼的场景切片,勾勒其人生轨迹:开元十六年的意气风发对应《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明朗清丽,六年后《送孟少府》的"泪下汉江"折射中年困顿,安史之乱后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展现暮年悲怆,最终《望黄鹤山》归于隐逸的圆形叙事结构。3、文化符码的层累性阐释。作者敏锐捕捉"搁笔亭"典故的深层意义:崔颢诗作对李白的压制与超越,实则隐喻着文化传统的承继与突破。当清代孔尚任建亭纪念,历史记忆在物质载体中完成了代际传递。4、抒情主体的双重在场。作为叙述者的"我"与历史中的李白形成了镜像关系:退休教师的人生回望,与诗人的宦海沉浮,构成了情感复调。当"我抚摸栏杆"的触觉体验与"李白残留的温度"产生通感,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文化共同体意识。此文带给我们的启示:历史名楼的当代阐释,应超越景观描述层面,深入挖掘其作为文化容器的精神维度。当建筑空间、诗歌文本与生命轨迹形成三重对话,文化遗产方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揭秘黄鹤楼与李白渊源的精彩文章,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天龙】

点评

谢谢总版老师抬爱鼓励!敬茶 ,恭祝春祺!  发表于 昨天 2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来自- 山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69

主题

6066

帖子

9万

积分

总版

Rank: 8Rank: 8

积分
90295
发表于 昨天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西
       祝春日安好、写作快乐、精彩不断!

点评

总版老师辛苦了!敬茶!  发表于 昨天 2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西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3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595
发表于 昨天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佳作无疑!必须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3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595
发表于 昨天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面朝大海 于 2025-4-2 22:01 编辑

                  一座楼与一个诗人的精神共振——《黄鹤楼上忆谪仙》赏读

   在中国文化地理的版图上,黄鹤楼与李白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坐标——一个是矗立在长江之滨的物理存在,一个是游走在盛唐诗坛的精神符号。这篇《黄鹤楼上忆谪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对跨越时空的"知己"如何相互成就、彼此照亮,最终熔铸成中国文化记忆中不可分割的精神共同体。  作者以"退休教师"这一身份切入叙事极具深意。教育者的视角赋予文本双重维度:既是个人与历史建筑的私密对话,又暗含文化传承的公共使命。开篇"长江水浩浩汤汤"的意象群,立即建立起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纵深感,为全文铺设了宏阔的历史舞台。这种写法巧妙呼应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时空意识,使读者尚未见诗人,已闻其气韵。
  文章结构犹如黄鹤楼的飞檐斗拱,层层递进又回环呼应。作者精选李白四度登临黄鹤楼的人生片段,以建筑为经,以诗人生平为纬,编织出一幅精神成长的锦绣图卷。青年李白在此送别孟浩然时,"烟花三月"的明媚中已潜伏着人生无常的预感;中年失意时,"泪下汉江流"的悲怆彰显了理想主义者的脆弱与坚韧;流放遇赦后,"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笛声里,诗人完成了对命运的审美超越;暮年重游时,"长洲孤月"的孤寂映照出生命最终的澄明境界。这种以空间记录时间、以建筑丈量生命的叙事策略,使文本获得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尤为珍贵的是,作者对李白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单维度的"诗仙"神话。文中李白既有"捶碎黄鹤楼"的狂怒,也有"保闲逸"的退守,这种复杂性恰恰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天才诗人。作者将黄鹤楼比作"无声史官"的隐喻尤为精妙——建筑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容器,更是情感记忆的载体。当李白在楼壁上读到崔颢诗作而搁笔时,黄鹤楼已悄然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文学竞技场和精神对话的平台。
  在语言艺术上,本文呈现出"文赋相济"的独特美感。散文主体如江水奔涌,时而激越时而舒缓;结尾《水调歌头》则如江心漩涡,将前文情思凝练提纯。这种"以词证文"的写法,既是对李白"诗酒风流"传统的致敬,也构成了文本结构的复调之美。文中"江风猎猎""泪下汉江"等意象群的运用,明显化用李白诗歌语汇,形成古今文本的互文效果。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看,这篇文章实践了"以身体之"的阐释学方法。作者不断强调"站在李白当年站立之处",这种身体在场的追忆方式,使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过去时,而成为可感可触的当下体验。当退休教师抚摸栏杆"似能触碰他残留的温度"时,实际上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握手,这正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示范。
  《黄鹤楼上忆谪仙》最终呈现的,是一座建筑与一位诗人相互定义、彼此成全的精神史诗。正如文中所言:"这座楼,因李白有了灵魂;李白,因这座楼让诗意永恒。"这种物我交融、古今对话的书写方式,不仅复活了历史记忆,更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安顿精神的文化坐标。在全球化时代,这样的文本犹如一剂文化解毒剂,提醒我们珍视那些使中华民族成为"诗的国度"的精神基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3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595
发表于 昨天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文末的《水调歌头・黄鹤忆谪仙》这首词,宛如被一只穿越古今的手牵引,踏入一场如梦似幻的诗词幻境。开篇 “黄鹤凌烟渚,沧海卷洪流”,磅礴大气扑面而来,黄鹤楼于烟霭笼罩的江渚之上傲立,沧海翻涌,瞬间勾勒出苍茫壮阔之景,仿若将千年前的黄鹤矶头实景重现眼前。
词中回溯开元,李孟琼筵惜袂,那是文人雅士间惺惺相惜的高光时刻,“诗韵逐帆远” 又添一抹怅惘,谪仙李白的才情随帆影消逝,却留下千古离恨缠绕名楼,让人心生喟叹。转而聚焦李白半生,羁旅磨难、壮志难酬,霜雪染白少年头的沧桑尽在字里行间,重上危楼的凝噎、玉笛吹寒的肠断,我们仿若能触摸到他的落寞。但幸有那满篇珠玑,让李白的逸气冲破岁月,贯穿千秋。
整首词格律严谨,用典自然,既怀古人又诉今情,在有限词句里铺陈开历史长卷,读罢回味无穷,实乃佳作,值得反复品味,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篇章,带我们穿梭于古韵长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湖北武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73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595
发表于 昨天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我不禁思索,黄鹤楼之于李白,是挚友,是知己,是他灵魂的寄托之所。而李白之于黄鹤楼,又何尝不是那赋予其生命与灵魂的璀璨星辰?千百年后,当后人登上这座巍峨高楼,吟诵着李白的诗篇,是否也能如我一般,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诗歌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的传承,是不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北武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武汉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2

主题

7025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153372

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昨天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欣赏佳作,羡慕老师,佳作倍出!
今天荷塘正式搬家了,很开心拥有一个温馨的新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山东东营
来自- 山东东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主题

660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4491
发表于 昨天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东营
     文中所说 “我愿化作一颗渺小却坚定的石子,铺就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让更多人知晓李白与黄鹤楼的故事,让这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豪情,永远流传下去”,让我感动。老师辛苦,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东营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东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3今日 3806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