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1

[散文] 清明特稿:父亲的爱就像大树永远荫蔽着我们

[复制链接]
来自- 河南周口
来自- 河南周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3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昨天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周口
老树·父亲

王明见



我家老宅在村西头,村口有一棵老槐树,枝干虬曲如龙,树皮皲裂如岁月的痕迹,那模样,像极了父亲满是沧桑的脸。 1979 年父亲 “走” 后,我常常独自站在树下,望着那条蜿蜒的土路出神。总恍惚看见父亲顶着那顶旧火车头帽,背着印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褪色帆布包,踩着碎金般的余晖,不紧不慢地走来。帆布包里或许藏着一包糖果,或许装着一块 “好面馍”(白面馒头),那是他省下烟钱特意给孩子们买的,那些儿时的美味似乎触手可及。

记忆里父亲相貌儒雅,腮边因拔牙有个深深的“酒窝”,说话亲切从来不会大声讲话,为人实在,从不说假话。他曾经是校长,是我们大家庭乃至我们十里八村的骄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别人问 “一年三百斤粮食够吃吗”,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不够”;当有人问 “一亩地能打三千斤麦子吗”,他会认真地解释 “那是好多亩地的产量”。这份耿直让他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备受诬陷打击,最终被赶回老家。夜深人静时,父亲常常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星空沉默不语。我们一家都知道,他心里有委屈,但他从未后悔。他常说:“做人要正直善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我说假话,我永远做不到!”

但乡亲们了解他,知道他学问好、人品正,便请他到村办小学教书。从此,父亲成了直到去世每月只拿五块钱的一名民办教师。

虽然“沦落”为民办教师,但父亲在学校仍然比谁都认真。每天天不亮,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他便早早来到学校,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放学后,他又常常留下,给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补课,直到他们完全理解。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教室像个冰窖,寒气逼人。父亲脱下自己那件破旧的棉袄,给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披上,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衫,站在讲台上讲课。他的声音有些发抖,却依然洪亮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在生命敲打着黑板。

下课后,老校长何振元看见他在办公室搓着冻僵的手批改作业,两个耳朵冻得乌青溃烂,便把他一把拉到灶火旁,递上一碗热腾腾的红薯稀饭:“吉来呀,天恁冷你咋不回家呀!冻坏了身体咋办!”父亲接过稀饭,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那笑容里,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是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时光荏苒里,不肯低眉的倔强。

父亲书生气浓,不擅农活,但为了养活我们,他拉车担粪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那年冬天,他拉着架子车,步行三百多里到确山拉石头。天还没亮,父亲就出发了,母亲给他带了两个窝头。十几天后,听说父亲快到漯河归村了,刚十来岁的大姐大哥赶紧跑着去接他,远远看见父亲弓着腰,一步一步往回拉。车上堆满青石,绳子深深勒进肩膀,棉袄被汗水浸透,在寒风中冒着热气。大哥大姐想帮忙推车,父亲却心疼地说:“恁俩力气小,跑这么远累坏了吧,快坐车上歇会儿。”那天晚上回到家,父亲的肩膀肿得老高,他却还笑着对母亲说:“这一车石头很沉,看到俩孩子心里高兴,就一点也不累了。”那一刻,父亲的笑容里,藏着无尽的爱与担当。

父亲能书善画,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贴有父亲书写的红对联,孩子们脚上穿的花鞋都是他画的虎头,村里人家的山墙上常有他的墨宝。他画燕子衔泥,画荷花映日,画蝶舞芳丛,画艳阳蓝天……他常说:“画画儿要观察仔细才能画得活,才有灵气儿。”于是,他笔下的牡丹仿佛能闻见香气,蝴蝶似乎随时会飞走。记得有个雨天,他为邻居家新房画山墙,雨水打湿衣衫却浑然不觉。那幅 “松鹤延年” 直到九十年代还在,颜色虽淡了些,却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就像父亲的爱,永不褪色。

父亲还会编剧演戏。他把村里 “纤绳爷” 一家的苦难编成戏,激起大家对旧社会的痛恨,引导大家热爱新社会,这出戏至今还在村子里传唱,成为村里的品牌名片。排演《白毛女》时,他一人演过两个角色。演杨白劳时,他佝偻着背,声音沙哑,把个穷苦老汉演得活灵活现;反串穆仁智时,他又挺直腰板,声音尖细,一举一动活脱脱就是一个刁钻奸猾的管家。台下观众时而抹泪,时而哄笑,都夸父亲演得好。多年后听老人们讲到这些往事,我渐渐明白,父亲热爱生活,无论受过多少委屈,他宁愿把苦难和委屈咽到肚里,给人的永远都是和蔼亲切光明的一面。

因为生活艰难,父亲戒了纸烟,改抽旱烟,有点好吃的总是省给我们。记得有次何振元校长给他一块油馍,他舍不得吃,藏在袖子里等我们放学回来分着吃。有天夜里,我听见他在院里咳嗽,月光照在他略显佝偻的背影上,显得那么单薄。第二天,他又早早起来煮粥,粥里飘着几片青菜叶,却笑着说:“孩子们多吃点稠的,长身体。我呀,喝点稀粥就行。”我的眼泪在眼眶打转,却不敢流下来,怕被父亲看见,怕他担心。

1979 年那个清晨,父亲像往常一样早起去看早读。去学校的路上要翻越坑塘边的陡坡,雪大路滑,他穿着芦苇草鞋,踩着厚厚的积雪。路过坑塘边的陡坡时,脚下一滑,重重摔倒在地。他挣扎起身后,拍了拍身上的雪,蹒跚着继续往学校走去。谁也没想到,这一摔,竟为父亲去世埋下了病根。正月初八,父亲因脑溢血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浑浊的目光望着我们,眼角有泪滑落。那天夜里,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母亲扑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声惊动了整个村子;大姐抱着父亲的旧棉袄拍着门板为父亲招魂,哭得几乎昏厥;大哥跪在床前,一遍遍喊着 “爸呀,快醒醒吧”;我紧紧攥着父亲冰凉的手,不敢相信这个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的父亲,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开,二大爷、五叔、在外上班的叔伯哥姐们、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了。院子里挤满了人,哭声感天动地。老校长何振元红着眼睛说:“吉来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孩子们还等着你上课呀!”村里最年长的 “星老太” 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父亲灵前,老泪纵横:“老天爷啊,你怎么把这么好的人带走了呀!”父亲生前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了,他们跪在灵前,眼泪如决堤的洪水。那个曾经在寒冬里披着父亲棉袄上课的学生,哽咽着说:“王老师呀,那年要不是您把棉袄给我,我早就冻死了……”整个院子的人们都泣不成声。

送葬那天,天空阴沉得透不过气。长长的送葬队伍从村口一直排到坟地,白茫茫的一片。乡亲们自发地来送父亲最后一程,哭声震天。就连老槐树也在寒风中呜咽,仿佛也在为父亲送行。我那时还小,但心里只有一个感觉——我家的天塌了!

一个月后,父亲的pingfan通知书送到家里。母亲捧着通知书哭成了泪人:“你爹委屈了一辈子,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呀……”

可我知道,父亲从未后悔说过那些真话,就像他教我们的:“做人要正直善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我说假话,我永远做不到!”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46年,岁月如无情的潮水,悄然冲刷着记忆的沙滩。老宅几经搬迁后父亲的照片也早已消磨无踪,他那熟悉的身影,逐渐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模糊,轮廓愈发难以捉摸。那些曾经鲜活的片段,如同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散落在时光的角落,难以追寻。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我意外踏入了县档案局那略显昏暗的房间。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岁月沉淀的气息,仿佛每一寸空间都在低语着往昔。我翻开父亲尘封已久的档案,泛黄的纸页轻轻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就在此时,一张渴盼已久的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映入我的视野。尽管那张面容与他50岁离世时的模样有所不同,但那熟悉的眉眼和温和的神情,瞬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图片
          (父亲1957年照片,也是存世的唯一一张,在我心中无比珍贵)

那一瞬间,血肉相连的亲切感如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带着顽强的生命力,穿越了45年(2024年寻觅到父亲存世的唯一照片)的时空,扑面而来。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父亲,他那爽朗的笑声、温暖的怀抱,还有那些与他共度的点滴时光,瞬间被唤醒,鲜活地跃入眼前。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犹如阳光照耀下的冰雪,开始融化、流淌,父亲的身影再次变得清晰而生动,仿佛他从未离开过,只是暂时隐匿在时光的深处。

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他温暖的声音,感受到他那厚实的臂膀将我紧紧拥抱。那些年的欢声笑语、温情时刻,如潮水般涌回心间,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岁月虽已久远,但在这一刻,父亲的爱如同永恒的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尽管他已离去,然而那份深沉的亲情,却始终在我的心中闪耀。

我轻轻抚摸着那张照片,指尖仿佛能感受到他年轻时的温度。照片中的他,眼神坚定而温柔、慈祥的脸、厚厚的唇、整洁的中山装……父亲仿佛隔着时空在对我微笑。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又充满了无尽的爱意:

“孩子,不要难过,我一直都在你们身边。”他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达我的心底。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父亲背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褪色帆布包的身影,他走在夕阳里,走在春风里,走在每一个想念他的日子里。梦醒时,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如今,我也成了父亲。每当孩子们围在我身边,我总会想起父亲当年的模样。他的正直、坚韧、无私,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知道,父亲的爱从未离开,它如同那永恒的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岁月虽已久远,但那份深沉的亲情,却始终在我的心中闪耀,永不熄灭!

王明见写于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图片
王明见,商水人,出生于1969年9月,在商水县教育体育局工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理事,有长篇小说《三岔口》(2021年现代出版社出版)、故事汇编《商水地名故事》等书籍出版。散文《耳边飞扬打夯歌》收入2018年河南散文年选。散文诗《翻身跌入绮梦苑》发表于2022年《大武口诗刊》。由中华诗词学会、重庆市作家协会、奉节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词大赛中参赛作品《梦游夔门》获铜奖。
朗诵者简介:
图片


生如夏花:赵大能,河南周口商水县张明乡人,中学数学教师,热爱朗诵,分别为司新国、王明见、曾威等作家朗诵有诗歌、散文。用极有穿透力、感染力的声音再现作者们笔下无限风光,也丰富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图片


陈治国,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省级优质课教师,2020年荣获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工作之余爱好阅读和写作。



回复 来自- 河南周口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周口

来自- 江西吉安
来自- 江西吉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1

主题

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4133

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西吉安
佳作,欣赏!
黄皮人
回复 来自- 江西吉安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吉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18今日 718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