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5837|回复: 0

[散文] 清明之思:有感于《有感中医之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主题

178

帖子

2929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积分
2929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夏宇 于 2025-4-6 07:49 编辑

      在这静谧的夜晚,本想悠闲地整理下书架,却未曾料到,偶然翻到陈新宇等人主编的《传统文化与中医诵读》,目光刚触及“有感中医之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那部分内容,便被深深吸引认真阅读之后,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思绪瞬间泛起层层涟漪,那些关于中医的感悟与思索,也如泉涌般在心头漫开。

微信图片_20250406004317.jpg

微信图片_20250406004322.jpg

      原本今晚上是打算只看书,让自己歇一歇,不再动笔了可终究还是没能忍住,那双手像是有了自己的意识,不由自主地就敲起了键盘,键盘敲击声又在这安静的夜里响了起来。
      果真欠打”!
      回想起自己的从医之路,最初满怀着对医学的炽热向往,踏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殿堂。那时的我,懵懂青涩,对医学知识的浩瀚犹如雾里看花,但心底明白,那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而自己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毕业后五年,有幸进入如今所在的医院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实际工作磨砺中,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这座文化宝库的博大精深,也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就像一个亟待装满的行囊,还欠缺许多宝贵的“财富”。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感悟,我在继续教育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新闻学,内心怀揣着一个质朴却无比坚定的愿望——期望能以一种别样的视角,为中医药事业的宣传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中医、了解中医,进而由衷地“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读经典”——筑牢根基,汲取智慧
      “读经典”,恰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传达的意味,它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承载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医经典古籍,那可是先辈们历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本草纲目》到《温病条辨》,一部部经典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高悬在中医发展历史的浩瀚苍穹之中,它们之中蕴藏着无尽的理论宝藏、辨证论治的精妙方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方剂药材知识等,仿佛是一座等待后人不断挖掘的智慧富矿。
      在日常的工作里,我时常怀着求知若渴的心情,向身边那些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经典中的要点。看着他们对经典条文如数家珍,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更是游刃有余,我越发深刻地领悟到,读经典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像古人那般“闲静少时,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带着一份悠然与专注,去探寻其中的深邃精髓,力求达到融会贯通之境。
      同时,我们必须深知“泛读有面有广度,精读有深度,两者缺一不可”。当下,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省市县各级积极响应,通过组织中医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经典学习讲座等多种形式,用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广大中医从业者以及中医爱好者深入经典世界,去广泛涉猎、细细品味,让经典的智慧真正内化于心。毕竟,“心中有‘货’和电脑手机上有‘货’截然不同,唯有将经典智慧牢牢装在心中,才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如此,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才能在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出更为强大的推动作用。
      “做临床”——实践出真知,疗效见真章
      “做临床”,这正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恰如那句“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只读不做事不行的,要从临床中读,从临床中悟,两者缺一不可一语道破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的重要性。
      中医本就是一门深深扎根于实践的学科,唯有在临床实践这个“大熔炉”里摸爬滚打,历经一个个鲜活病例的锤炼,才能真正掌握辨证施治这一核心能力,就如同宝剑需经千锤百炼,方能削铁如泥。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我常常目睹中医师们面对前来求医的患者时,全神贯注地通过望、闻、问、切这传统而又神奇的诊疗手段,耐心细致地收集病情信息,宛如技艺精湛的侦探在寻找破案线索一般。随后,他们运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进而开出贴合患者病情的方剂。
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分享过,他年轻时在临床中遇到过诸多棘手难题,可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与总结中,医术如同打磨过的美玉,日益精湛,越发熠熠生辉。
      如今,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国家大力支持中医医院建设,我们单位也与时俱进,引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这些设备无疑成为了中医师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助力他们更精准地诊断病情,使得中医的治疗效果愈发凸显出来,让中医在治病救人的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而且,省市县各级都在积极鼓励中医开展特色诊疗项目,就拿我们县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来说,它让中医在基层临床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病痛之苦,也让大家真切地看到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强大实力。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用中医疗效说话”,让年轻的中医师们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疗效绝不限于慢性病领域,在危急重症的战场上,同样要有中医药的有效参与,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彰显中医的价值,让中医在医疗领域站稳脚跟,赢得更广泛的认可。
      “跟名师”——传承薪火,照亮前路
      “跟名师”,无疑是中医人成长道路上的一条光明捷径,名师们就如同那璀璨夺目的灯塔,在中医传承的漫漫征途中,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为后来者指引方向。他们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传承路上当之无愧的火炬手,肩负着将中医智慧代代相传、薪火不熄的神圣使命。
      在我们医院,时常会邀请各地名中医来坐诊、讲学,每到这时,年轻的中医师们总是满怀期待,如饥似渴地围在名师身边,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用心学习他们独特的诊疗思路、精妙的用药技巧等,仿佛一群在知识沙漠中寻到绿洲的旅人,不放过任何汲取养分的机会。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一位省级名中医来我院指导,在诊治一位疑难杂症患者时,他那别具一格的辨证方法和独具匠心的用药考量,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医术盛宴,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开眼界,仿佛为大家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更高境界的神秘大门,让大家看到了中医技艺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
      如今,国家大力推动各类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项目,省市县积极响应号召,精心推选优秀的中医师参与其中,由此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梯队,让中医的精华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手中传递下去,代代延续、不断发展壮大。
      这绝非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所能成就的,而是需要集体的、群体的共同奋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唯有汇聚起众人的力量,中医传承的火炬才能越燃越旺,照亮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行的康庄大道,让中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已然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医人共同肩负的神圣使命,它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中医人,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一方面,要借助工作平台,将中医经典的智慧、临床实践中的精彩案例以及名师们的卓越风采等,通过多样化且富有创意的渠道更好地宣传出去,用心去消除社会大众对中医的误解,让大家真切地看到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更多的中医从业者坚守经典的阵地,扎根临床的土壤,以谦逊的态度虚心向名师们学习,在传承的深厚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彩。
      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这一强大的工具,精心策划并制作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的中医科普短视频,把经典古籍里的养生智慧、临床实践中的神奇案例等,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民众,让中医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大家的心田。
      同时,积极推动中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大胆探索更多新颖的方法和模式,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一位中医人全力以赴、倾尽心血,更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携手共进。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看似简单的九个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无尽的力量,如同夜空中熠熠生辉的北斗七星,为中医人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中医药领域里指明方向,照亮着我们不断耕耘、砥砺奋进的道路。
      让我们循着先辈们的足迹,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中医药天地里,用心浇灌、辛勤耕耘,让中医药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我坚信,只要我们全体中医人坚守初心、携手同行,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2)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7今日 3816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