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4-6 21:44 编辑
在这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时节,清明的雨仿佛带着千百年的思念,淅淅沥沥地洒落人间。
昨日,拜读了胡梦老师刊载于六月草诗社的《清明》一诗,那诗中的韵味与情思,就如同他说的缠绵的雨丝,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一夜辗转难眠,思绪也在这清明的氛围里飘向了远方。
怀念的雨脚从四面八方赶来/回家的路/一次次风干/又一次次淋湿/杜牧押韵在唐朝的那一场雨/一直下到今天/一地泥泞的山路/平平仄仄杏花村酿造的思念/雨水涂鸦的山冈/桐花越开越白/青草衔着鸟鸣在山坡上疯长/墓碑上的文字一次次把日子擦亮/这一天/所有的海水都倒灌/奔赴源头/寻找根的天空
胡梦老师诗中说“怀念的雨脚从四面八方赶来”,是的,每到清明,那雨似乎是应了时节的召唤,又像是被人们心底的怀念所牵引,纷纷扬扬地落下,将回家的路“一次次风干又一次次淋湿”。
那杜牧曾在唐朝邂逅的雨,跨越了悠悠岁月,一直绵延至今,让那原本平常的山路,都沾染上了平仄的诗意,走在其上,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声声叹息,每一步都踩在那千年未干的思念里,厚重而深沉。
我们生活的汝城,这片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土地,那山山水水间都藏着先辈们的足迹。就如同诗里描绘的“雨水涂鸦的山冈,桐花越开越白,青草衔着鸟鸣在山坡上疯长”。
在郊外的山坡上,每至清明,桐花总会如期绽放,那洁白的花朵像是岁月洒下的点点星辰,在枝头闪耀着纯净的光芒。而青草,它们也在肆意地生长着,与清脆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生命的欢歌,那是大自然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时光的回应,仿佛在告诉我们,逝去的虽已远去,但生命的传承从未停止,生生不息,如这青草一般坚韧而蓬勃。
“墓碑上的文字一次次把日子擦亮”,每次站在先辈们的墓碑前,看着那或已有些斑驳的字迹,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触动。
那些文字,承载着家族的过往,记录着先人们的一生,在清明的雨水洗礼下,愈发清晰,如同故乡的掌纹,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时刻提醒着我们从何处来,根在何方,而胡梦老师以“所有的海水都倒灌奔赴源头,寻找根的天空”这般奇妙而壮阔的想象,来比喻血脉溯源,着实让我赞叹不已。
在这清明时节,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那追寻根的水滴呢?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心底对故乡、对根的眷恋,就如同那被杏花村酿成陈酿的思念,在这湿润的山风里愈发醇厚,越品越让人沉醉其中。
我生于汝城,长于汝城,如今也在这里工作,已然三十九岁的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愈发深厚。
清晨,当那九龙江的晨雾弥漫开来,我仿佛能听见青草衔着鸟鸣,轻快地掠过那如梦似幻的雾霭,那声音里满是故乡的亲切与温暖。而那古老祠堂檐角的雨珠,一颗颗落下,像是在书写着姓氏的笔画,把家族的传承、把我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都一笔一划地写进大地的族谱之中。
清明的雨,是大自然洒下的思念泪滴,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它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先辈们走过的路,去珍视那血脉里流淌的亲情,去守护那心中永远的故乡。
愿我们都能如这清明雨般,澄澈而深情,无论走得多远,都能循着心底的呼唤,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根之所在,让故乡的情、先辈的恩,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熠熠生辉。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7144/wps2.png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