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鲁公青夫 于 2025-4-14 19:08 编辑
听政 “听政”就是指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主持国政的人。 历史和文献经常有“听政”词句,在宜阳县城西北有一个甘棠村,村子不大,但在宜阳所有村名中,恐怕没有比它的历史更久远的了。在该村村委会前有一高大的石碑,上刻“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召伯是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异母兄弟,他先辅佐父兄消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他支持周公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继之又辅佐成王姬诵和康王姬钊。他经常到民间乡邑巡行,并且在棠树下裁决狱讼、处理政事。人们为纪念其勤政爱民、清廉听政的事迹,表示对他的爱戴和怀念,而不愿砍伐他曾坐于其下办公和休憩的甘棠树,《诗经·甘棠》中也有一首诗记载下来:“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块纪念碑由时任宜阳知县郭朝鼎立于清雍正二年,为纪念勤政爱民的西周政治家召伯而立,“召伯听政处”五个大字是由时任河南府尹张汉题写的。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早晨处理政务;白天走访民间,查看民情;晚上制定法令,夜里安身休息。 最善于倾听民意,和勤奋处理政务的莫过于大禹,据《淮南子》中记载大禹治国,广开言路,采用广泛听取民意的理政方法,这就是五音听治,也有的文献称其为五音听政。大禹命人在阳城家门前和宫廷前悬挂了钟、鼓、磬、铎、鞀(táo拨浪鼓)五种乐器。并且规定“喻寡人以义者”敲钟;“导寡人以道者”击鼓;“喻寡人以忧者”击磬;“告寡人以事者”振铎;“有狱讼须寡人亲自裁判者”挥鞀(拨浪鼓)。意思是询问礼法道义的人敲钟;传道授业的人击鼓;提建议和意见的人击磬;汇报工作、商议事情的人振铎;有冤狱诉讼的人摇鞀。大禹凭着这五种声音,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分别来处理各种事务。《淮南子·汜论训》也记载了大禹五音听治时的勤政事迹:“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馈”是食的意思,指进食用饭,“捉发”是用手拧干头发,大禹吃一顿饭的时候,居然有十次停顿下来,接见来访的这些百姓。他沐浴的时候,居然三次把头发擦干竖起来,把它结起来,去接见来访的民众。不管什么民众只要你提建议,五音听政他都接受。《艺文类聚》卷十一记载了大禹的一句话:“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而恐其留于吾门也。”大禹的这句话是说我不担心老百姓停留在路上,反倒担心他们都停在我的门前,因为如果老百姓都停留在大禹的门前,说明他们的意见无法上达,他们的事务没能及时处理,我们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大禹建立五音听政的良苦用心,就是要广开言路,使民情上达,更加便捷顺畅和高效并且能使老百姓的事务和意见建议得到及时的处理。 后世虽然不再实行这个制度,但在官府衙门大堂前仍然摆放或悬挂一面大鼓,有百姓告状的敲击大鼓,官老爷听到鼓声就必须升堂问案,这称之为“击鼓喊冤”,我们看古装戏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剧情,这就是大禹创制的“五音听政”制度的传承和遗存。大禹以他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秀品质和道德精髓,成为历朝历代的楷模,人们以不同的形式来纪念他,祭祀他,神州大地到处可见大禹的遗迹,大禹陵在绍兴,笔者旅游杭州,遗憾没有去拜谒大禹陵。他不再只是治水的大禹,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千百年来,人们对大禹文化与精神的追求,寻觅和传承从来没有间断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召公劝谏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封堵子民之口,则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这篇文章原文如下:“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sha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shalu。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另一经常听到的词是“垂帘听政”,第一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笔者去西安旅游,在游览骊山时,远远看到宣太后陵墓,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国宣太后。她的一生,也是秦国奠定东出基础的关键时期,宣太后的儿子是秦昭襄王,统一中国的秦王嬴政是宣太后的玄孙。宣太后是楚国王室庶出的公主,芈氏熊姓。之前有一部历史电视连续剧《芈月传》风靡一时,而芈月的原型就是秦宣太后芈八子。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最初,武则天虽受到皇上的宠幸,但在宫中只是被册封为“昭仪”,在后宫排在第三等,在与皇后和萧淑妃的斗争中,武则天广施钱财,与人倾心相结,宫女、太监都为武则天通风报信。《资治通鉴》记载:“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武则天除了把皇上赏赐分给她的耳目,也对朝廷的官员封官许愿,对支持她当皇后的李义府,皇上赐珠一斗。“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也就是说朝中很多官员成了武则天的心腹,最终,武则天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后。《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在诛sha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天皇天后并称二圣。从此,朝廷政务,事无巨细,她都要干预,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武则天正式掌权二十三年,执政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史称贞观遗风,武则天政绩得到历史认可。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慈禧太后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7年之久。历史上垂帘听政的故事还有很多,西汉吕太后执政十五年,也有很好政绩。中国政坛女性执政是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爱民、有政绩的地方官都被百姓称之“父母官”,父母官称呼最早来自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记载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来“召父杜母”成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常用语。《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就倡导做人民的公仆,所以现在的官员也都表示要做人民的公仆,这源自孙中山的教导。看到资料军阀孙传芳对孙中山这种观点不以为然,他说:“奴才皆非善类,或窃主财物,或私通主人姨太太。然而天下父母爱子如命,官员若能真心为民,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孙传芳之所以这样说,是源自当时的社会现状,那些贪官污吏,上行下效、贪得无厌,招娼纳妾、品德败坏,这样的政府官员当然“皆非善类”,如果这样的败类只是“或窃主财物,或私通主人姨太太”其实给社会带来损失有限,是局部的,但如果这些掌权者制造冤案,坑害百姓,损害国家利益,卖国求荣,使民风败坏,这才是贻害万年。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之一,《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意就是民意,天的意志就是民之意志的体现。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而天的视听实际上是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的。因此,治理国家应该按照人民的意愿和喜好来办事。《孟子·万章上》中引用了这两句。天的眼睛就是百姓的眼睛,天的耳朵就是百姓的耳朵。意思是:百姓没有看不到的,没有听不到的。上天是集中了百姓的视听,所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上天代表民意,所以见闻都是正确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周厉王残酷暴政,不让老百姓说话,遍布特务,最终还是被老百姓“乃流王于彘”,古语彘就是猪。“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味着上天的视角和听力是通过民众的视角和听力来体现的。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讲话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胡锦涛ZSJ在讲话中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难倒了国内外媒体界的双语精英。如何准确翻译“不折腾”成为一项难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译法,直译为“不找麻烦”。而在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翻译曾现场把“不折腾”直接翻译为拼音,这不是让外国人一头雾水吗?在新华网上,网友也提出了众多值得借鉴的译法,理由是“试想没有权力,怎么会折腾?所谓‘折腾’就是权力的滥用。” 也有网友提出“不折腾”正确译法应为是避免劳民伤财的“运动”。还有网友认为以上翻译均不正确,都没有理解原义,不折腾原义是指:不给百姓增加负担,不给百姓出难题,不能为个人利益而做一些无用的事。更多网友,特别是经历过很多“折腾”历史的网友都说,“不折腾”的内涵太丰富了,像我们这样有过切身经历的人,说到“折腾”这事,那真是感慨万千哪! 《史记·孔子世家》有这样一句:“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意思是孔子从蔡国前往楚国的叶地,叶公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说:“为政的道理在使远方的人归附,近处的人帖服。”《礼记·哀公问》也有类似的话:“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这句话强调了为政者应当身正为范,率民以正,做好一个榜样的重要性。君主的行为是民众效仿的榜样,如果君主能够遵循正确的原则和行为准则,民众就会跟随他的领导,按照正确的方向行事。反之,如果君主自身行为不正,民众就失去了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论语·颜渊》还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sha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sha?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段的意思是“如果sha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shalu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时代贪官污吏横行,世风日下,不讲道德、不讲信用,肯定是在位者造成,在瞎折腾,这毋庸置疑。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应该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来回翻动,要顺其自然。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治理大国也应当“无为而治”,不能扰民,不能乱折腾。而历史上一些瞎折腾的执政者,好大喜功,喊着响亮的口号,披着“公仆”外衣,却干蝇营狗苟之事,人民苦不堪言,这样的执政者只能送到“彘”的地方去。笔者认为,胡锦涛一句“不折腾”,这才是他的执政理念,这才是全国人民的“父母官”精髓,这才是全国人民的福祉。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