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征文] 陈俊安 | 在仪式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主题

110

帖子

181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10
发表于 昨天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在仪式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陈俊安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始终漂浮着一叶名为“仪式”的扁舟。从山顶洞人在兽骨上刻下第一道纹路,到紫禁城中皇帝祭天的九叩大礼,仪式感如同船桨,既推动着文明的进程,又有可能让航船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当我们站在现代生活的岸边回望,会发现,真正的仪式感应当是连接形式与本质的桥梁,而非割裂两者的深渊。

  仪式感是文明长河中璀璨的珍珠。正如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哲学,日本茶圣千利休在四叠半的茶室,用竹匙舀起抹茶的动作,将禅宗“当下”的智慧凝固成永恒的仪式。这种仪式并非简单的程序重复,更是通过特定形式,唤醒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感知。就像春节的守岁传统,当万家灯火中飘出饺子的香气,围炉夜话的温暖早已超越贴春联的形式本身,成为中华文明对团圆最诗意的诠释。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指出,仪式是生命重要节点的坐标,帮助人类在时空流转中锚定存在的意义。

  然而,当仪式的舟楫被虚荣裹挟,便会偏离文明的航道。古罗马贵族用黄金餐具盛装夜莺舌头时,宴会早已异化为炫耀财富的竞技场;现实生活中,某些婚礼新人机械地重复司仪的流程,却忽略了交换戒指时眼神交汇的温度。这些现象印证了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的警示:“消费社会正在将仪式感异化为符号的狂欢。”就像过度包装的月饼礼盒,层层叠叠的装饰下,丢失了“千里共婵娟”的情意。这种异化的仪式感,恰似希腊神话中点石成金的弥达斯王,将生活的本质变成了冰冷的形式。

  真正的仪式感应当在形式与本质之间架起彩虹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袂飘舞却不失庄严;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曲水流觞间成就千古绝唱。这些经典启示我们:仪式之美,在于“发乎情,止乎礼”的平衡。正如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那月下漫步虽无繁复流程,却在“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境中抵达审美至境。当代年轻人兴起的“极简婚礼”,新人亲手制作请柬、在图书馆交换誓言,正是以删繁就简的智慧,让仪式回归情感本质。

  站在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门槛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正的仪式感。它不是抵抗现代性的盾牌,而是滋润心灵的清泉;不是复刻传统的模具,而是创造心灵新生的沃土。正如我们在毕业典礼上郑重接过证书时,那一刻的仪式感,宛如但丁《神曲》中贝雅特丽齐的微笑,既是对过往旅程的加冕,也是对未来征途的启航。唯有让形式承载精神的重量,仪式之舟才能载着人类文明驶向更辽阔的星海。

  【点评】本文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史例与现实结合紧密,层次清晰,论述深刻。能够跳出表面,探讨仪式感的真谛与意义,并警惕形式主义的异化,极具启发性。个别句式稍长,略显文采高于逻辑,但整体论证充分,颇具思想深度和美感。(编审:李靓才)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6)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0今日 7228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