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0-5-21 23:02 编辑
【编者按】一篇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游记散文。杜甫,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诗圣,安史之乱时,杜甫曾携家人去了成都,投奔好友严武,靠朋友的帮助搭了一茅草屋,后人为了纪念杜甫,在这里修了杜甫祠堂。作者视角独特,以写人和事为主,从“虽仕途坎坷,却文采飞扬”和“虽穷困潦倒,却忧国忧民”这两个方面来表现杜甫怀才不遇,却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他虽然仕途不顺,却具有非凡的文采,虽然贫穷,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正是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和有目共睹的成就。文章思路清晰,构思巧妙,衔接自然,语言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在华夏的历史上,唐朝不仅创造了空前的繁华盛世,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诗歌文化。这一时期,人才辈出,浩若星海,许多文人名留青史。这其中杜甫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如今的天府成都便留下了他当年的遗址--杜甫草堂。 去杜甫草堂那日上午,春光明媚,清风拂面,从繁华的闹市跨进大门,仿佛由现代穿越唐朝。一墙之隔,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墙内古朴典雅、幽深静谧,浓缩了大唐风情的庭院:草堂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历历在目;亭台楼阁、曲廓水榭,茅屋草舍,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徜徉于杜甫草堂,寻觅曾经的过往,我的眼前不由地浮现出杜公那饱经沧桑的身影,想起了他那坎坷而又杰出的人生…… 杜公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唐王朝由盛到衰之时,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本人官场失意、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无奈举家漂泊,终生挣扎在贫困线上。也正因为如此,才为他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敞开了巨大空间,创作了无与伦比的宏大诗篇,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诗圣”。现如今的杜甫草堂,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最深切的怀念! 纵观唐朝,直至后来的宋朝许多名垂千古的文人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虽仕途坎坷,却文采飞扬;二是虽穷困潦倒,却忧国忧民。
一、虽仕途坎坷,却文采飞扬 杜甫年轻时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但因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后因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候分配,而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直至44岁,正式任职为河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然而志向高远的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瞧不起这类九品以下的小官,于是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个看武器仓库的差事,正八品下。然而,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仓促出逃。当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地出现在新皇帝唐肃宗面前时,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政策研究室,官八品。后又因朝庭发生叛乱,差点将他关押囚禁,于是他携全家匆忙逃往成都。 成都有他的一位好友,叫严武,任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严武聘请杜甫任军中的“节度参谋”,又给他一个朝庭的虚衔,名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主管工业的副巡视员,是个闲杂差事。这便是杜甫一生中当选的最大官职。如今的杜甫草堂,修建有“大廨”,廨乃官署也,为古代官吏办公之所;“工部祠”也因“杜工部”而取其名。 由于走后门弄了个闲职,便有了大量的时间潜心创作,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杜甫创作了247首诗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出自这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如杜甫草堂的大门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水流潺潺,岸芷汀兰。这里便是杜甫先生在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畔,如此美景曾经激发了先生的创作灵感,一首《绝句》,好清丽的画面,令人过目不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首《春夜喜雨》,好深邃的意境,叫人爱不释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诗史堂”,便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公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便以此为名。如今,里面主要存放着杜公生前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 杜甫这类情况在唐朝比比皆是,不乏其例。他的师兄诗仙李白,失意官场,怀才不遇,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有同时代的柳宗元,他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更有刘禹锡,他的《陋室铭》,令世人振聋发聩!
无独有偶,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成就了一位文坛巨人。仅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有白居易、辛弃疾等等。往往在他们最落魄、最潦倒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在诗词创作中最鼎盛、最出彩的时候,因为他们不会沉沦,他们是有责任感的文人。 如今一座城市因为有了这些名人遗址,使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成都的杜甫草堂,黄州的东坡赤壁,绝不仅仅是后来人对先贤们的尊崇和纪念,还有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复兴的印迹和标志! 二、虽穷困潦倒,却忧国忧民 杜甫的一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即便在长安任职期间,也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而导致小儿子饥饿而亡。即便如此,他始终怀有爱国忧民之心,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公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许多亲人骨肉分离,一股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后杜甫举家迁往成都,投奔好友严武。来到成都他身无半文,更无立锥之地,靠朋友们的资助才勉强支起了一座茅屋。好不容易有个栖身之所,破船遇上了顶头风,杜公如是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惊恐未定的他还没来得及修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面对如此情形,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普天下的莘莘学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如果自己的想象能够变为现实,他仰天感叹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崇高的境界,多么宽广的胸襟啊! 如今的茅屋故居,是在原址上仿制而成,就是那座被秋风所破而修葺的。前有池塘、古树,后有修竹、花圃,好一派田园风光。走进柴门,我独自在内心思忖,莫不是杜公在许多草堂诗作中“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所提到的“柴门”? 眼前的茅屋一字排开,墙壁为黄泥所砌,屋顶是压紧的茅草,感觉似曾相识。伫立茅屋前,我不由地肃然起敬,就是在这里,在这所破旧的茅草屋子里,先生撰写了大量的诗作,尤其是那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在想,杜公的许多诗歌出自1400年前,然而1400年以来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影响了多少后来人?曾经我们的前辈、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开始学习吟诵,于是先生的品德、睿智、情怀,仿佛“春夜喜雨”无声地潜入了华夏民族的心中,滋润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的心田。 在我们华夏的历史上,中国的许多文人从来都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抒发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尽管他们清贫、潦倒,甚至有几分穷酸味儿,但始终怀有家国情结。这一点,在杜公之前有之,之后亦有之。 比杜公大10多岁、与其相交甚好的李白,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在途中获上赦免,遇老友韦良宰时,即便在如此窘境之下,还感叹道:“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其拳拳的忧国之心饱蘸于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 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生,一生遭遇过无数次的宦海沉浮、无数次的贬官闲居,然而这些坎坷始终磨灭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情,直至弥留之际在他的绝笔中《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先生,在京任职期间,因多次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后贬谪出京任官。然而,在《岳阳楼记》里的惊世吟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多少后来人。 走出杜甫草堂,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为我们华夏民族有杜公以及许多像杜公一样忧国忧民的杰出文人而感到骄傲!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