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湘西木鱼石 于 2021-7-28 05:47 编辑
流连驻足濯水古镇 作者:湘西木鱼石
夏末秋初,难得几个老同学同时公休,相约自驾开两部车往一路西行,花上一周的时间到四川、重庆附近走玩。
下午两点从吉首从发,在杭瑞高速公路上飞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重庆市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境内。开车的彭大庆教授说:“我们下高速去濯水古镇看看,顺道也吃晚饭。古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历史区文化名镇,很有看头,前两年我到过。” 同车的田洪生笑着对他说:“方向盘在你手上,你指向哪,我们还能跟去哪。” 车上三人彼此戏谑了几句都同意了。
彭大庆得意地开着车,嘴里还咏讼起屈原的《渔父》诗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诗词诉说了屈原几千年前孤寂雅致与肃清激昂的情怀,也表述了相识三十多年几位朋友兄弟这次西行涤心之旅追求的心境。同行的崔哥与毛拥军的车跟在后面,距离不到50米。车到濯水古城高速路口,一溜烟弯一下便到了古镇,彭大庆兴奋地当起免费的导游来。
看到的濯水古镇,湖光山色彼此映衬,明净,整洁与宁静。彭大庆介绍说,这里有代表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群落,有历史上西南经济文化兴哀与发展印迹,这里还是一座集水运码头与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按照本地人推荐的“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的濯水观光“四言真经”,我们在古镇里走了近三个小时。
据文献记载,位于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濯水古镇,四面环山,一江傍身而过,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由于处于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古往今来,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古镇兴起于唐代,盛于宋朝,特别是清代后期,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
这里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众多的手工业作坊吸引了沿海沿河经济发达城市的客商,将濯水的蚕丝、桐油、茶、漆等产品远销山外。清末,有日本人来此经商,把“光顺号”的生漆和“同顺治”的药材远销日本,演绎了中日民间贸易的传奇,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当时,濯水古镇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今天走在濯水古镇的游客并不多。老街主道与侧伸的巷道辅的全是青石板,每一块平面都凹凸不平,十分自然,等着时光与游客的牵念来磨平。街全长约1000多米,宽不到5米,虽然来来去去的游客不少,却没有人愿意用哗闹来打破这里的自然与宁静。
街道两旁的商店、会馆、民宿等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窗花,精致的磉墩石刻,走在街上,民居之间画着形色各异壁画的封火墙,吊脚楼,四合院,撮箕屋,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好结合,错落有致,别有风韵。在这里,能看到外来的移民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感受到古镇人的包容精神。
徽派建筑与土家吊脚楼完美融合,形成刚柔相济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极有特色,既是隔断火灾的风火墙,错落有致的墙头高低起伏,犹如骏马奔腾,又寓意着家园生机盎然与顺心发达之意。
来到这里,本地人推荐,有几个主要风景点要必须去,让情怀畅想,让思想自由任性,让梦似幻的错觉,感知前朝古人化成烟尘擦肩而过,然后远去的身影。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的濯水古镇,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南来北往的游客,给这里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情感元素。
风雨桥神龙卧波风彩奕奕。濯水古镇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这里既成了两岸百姓劳动与生活遮风挡雨的连心桥,也是举家休闲的好场所,更是旅游观光者摄影取景的最佳选地。
后河戏半锣鼓半戏剧精彩纷呈。后河戏是本地的剧种,属于流传许久非遗文化,锣鼓分轻重缓慢,悲欢钢柔,戏着重唱念做打,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统一,虽分南、北、上三路唱腔,但仍属皮黄戏一类。有一套完整戏剧表演程式。舞台表演空间巨大,时间跨度不限,三大类唱腔感情十分丰富,有的高昂铿锵,有的婉转悠扬,有的行如流水,有的悲壮凄凉,有的戏耍幽默,有的流俗弄脏,有的如诉如泣,有的义正严章。
古镇风味小吃色香味俱佳。吃饭的时候,我们点了一条5斤多的野生鲤鱼。这里的特色食品有金包银饭、懒豆腐(又叫“合渣”)、大锅烩菜、油茶汤、鸡蛋茶、五香豆豉、五香豆豉、咂酒(也叫“堆花酒”)与罐罐茶等等,各种各样的味道,让人辣的出汗,麻的出奇,甜的腻口,香的出神,人生五味在老街走过后让你体味个尽。
特色民居古建筑群英荟萃。我们先后走进四个古宅院,每一处仿佛是一本线装的古书,光阴的尘埃飘落、覆盖、沉淀在书册上,那些风云传奇的往事和人世的悲欢离合如天光云影般朦胧浮现,让今人在这些雕梁画栋的民居中触摸到濯水千年厚重的历史,那是窖藏在时间深处的佳酿,让人迷恋,令人陶醉。
余家大院又叫八贤堂,据说这余姓人家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时,为避灭门之祸,后人们散落民间,其中有一支逃到濯水镇上,他们隐姓埋名,经过几百年与汉民族的和谐共处,余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清朝年间,因家族中出了三个进士,五个尚书,余家大院被尊称为“八贤堂”。八贤堂是濯水古镇的一个重要古建筑参观点,原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进士宅第。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左右两侧有封火山墙,墙体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墙上有兽头装饰,避邪镇煞,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这是一处典型风水建筑。
龚家抱厅位于老街“三倒拐”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全木结构四层。结构上穿枋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建筑依山势而建,临街为一层,还有平层之下两层沿江面采用吊脚接地。平面布局灵活端正,为利于通风,院落和天井开敞的过厅、穿堂等加以联系,内部家居环境十分通透,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有一层在过厅上端撑其歇山式屋顶形成的“抱厅”。
光顺号是明清时期濯水“十大号口”之一,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也是濯水古镇第一大古建筑,这一徽派建筑采用木雕、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那些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内容也十分广泛,手法多样。而且,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质朴高雅。
汪本善旧居是古镇上仅存的一栋有封火山墙的临江五层吊脚楼,站在街面上,透过这栋楼的大门和地下通道就可以看到江景的建筑。它是镇上当前高的吊脚楼,故被称为“濯水第一楼”。建筑面积760平方米,除山墙外,其全为木结构穿斗构架,装饰与建筑细部均体现了较高的艺术。
濯水古镇没有喧嚣浮躁的气息,让我们一行5人有一种不舍之情。自然、宁静与安逸,古镇上的慢生活,让我们酷热的夏末秋初偶遇了古典光阴的繁华和今朝岁月的美好。
离开濯水古镇时天色已晚,夜色阑珊让阿蓬江、风雨桥与暮色天地炫丽迷离。几千年来,古城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铁马,经历并拥有较多历史遗址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在新的时代绽放新的异彩,迎接南来北往更多的客人。
这里,老人开怀闲坐,年轻人欢笑,小孩子的嬉戏,让人感觉濯水两岸的一切生命是鲜活的。走在濯水的街巷上,仿佛走进首唐诗,一阕宋词,古典韵味,让人十分着迷。
龙景庚 笔名湘西木鱼石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人 工作之余学习写一些诗歌与散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