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篇掷地有声的文章,读来振奋人心。文章讲述了河源英雄阮啸仙,一个富家子弟胸怀天下,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抛弃优渥的生活,舍生忘死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以至年纪轻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当今某些品质低劣之人冷嘲热讽,竟然口出不逊说这样的行为“太不值”,这简直是在亵渎革命烈士伟大的英灵。文章列举了林觉民、高恬波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心中坚定的信仰,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而视死如归,并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诠释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用事实强烈谴责了那些忘恩负义之人。意在告诫我们,应充分认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更应继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肩负时代重任,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力荐精华!(清秋丽影)
河源出了个阮啸仙 文/尹育青
阮啸仙(1898——1935),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人。作为共和国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者、作为中央苏区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才华横溢,两袖清风。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打游击,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如果能活到建国,绝对是一等一的开国元勋,可历史不能假设。
与一般为谋生存解决温饱的革命者不同,阮啸仙家庭较富裕,衣食无忧,但他毅然与本阶级决裂,义无反顾地投入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洪流,他是有大觉悟有大格局的人,是胸怀天下的真正的革命者。
他的故居,我去过多次。每次在瞻仰他故居的时候,我就想,当年千百万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不顾身家性命投身革命,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我想应该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具体来说,就是为国家民族个人争自由独立的信念。而纵观当时各党派,唯有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有这个能力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完成实现国家民族独立这个伟大的目标。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革命的果实,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无复当年严峻的环境,也无复当年的斗志,太平盛世,歌舞升平。这无可非议,革命先烈所作所为不正是为了后代过上好的日子吗?但我们后人绝不能从今日的视角对先烈的英年早逝妄加评判和随意嘲讽!今天的人们追求长寿健康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当年革命烈士年纪轻轻牺牲太不值的结论,这种想法太危险,这是忘恩负义,是对历史的背叛!
人,谁不爱生命?!谁不想过安定幸福的生活?!但那个年代,无异于痴人说梦。就如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的:“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阮啸仙生活的年代比林觉民生活的年代,环境的严峻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样的形势下,人人必须觉醒,人人必须起来改变命运。
见惯了死亡,对死亡他早有思想准备,从离家投身革命的那天就做好了准备。他的爱妻高恬波也是革命的先驱,是广东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9年死于敌人屠刀之下。作为丈夫,悲痛之情之可以想见,但为了革命大业,他强忍丧妻之痛,继续全身心地忘我工作,为苏区的审计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到1935年3月6日倒在突围的路上。
生存还是死亡,是缠绕人们数千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何而生存?生存的意义在哪?为何要死亡?死亡的价值在哪?人类自有文明以来这就是重要的哲学命题。不论是莎士比亚借汉姆雷特之口说出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保尔柯察金说的“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亦或是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还是泰戈尔提倡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无不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问题做出了各自的回答。
我又想起音乐人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中的歌词:“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是的,生命不仅在于长度,还在于在深度和广度,看你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否绽放光芒。哪怕是昙花一现,也比黯淡无光强。当然生命如果既有长度又有光芒那无疑是最理想的,但在那样险恶的革命环境中,其实是很难做到的。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有多少生命是懵懵懂懂地活,无知无觉地死,那真是既无长度又无光芒,悲哉!
总而言之,啸仙绽放过自己的生命,留名于青史,此生足矣,后人对其生命长短再多的评论也毫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