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4-7-20 08:16 编辑
【编者按】作品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以低价游为名施“高价”游之实。往往这类导游身兼两职(他自己任命),在景区是导游,在商场是导购。而且,进入商店就像关犯人一样大门紧闭,里面没有休息的地方,唯有站着。作品非常形象的刻画了这一现象,尤其对导游的介绍栩栩如生,倘若后面再二言两语再继续描述一下导游的表演,前后对应那就更精彩了。文章推优荐精。(黄皮人)
参团游贵州第一天相对轻松,大巴车尾号是1530,我们旅游团共同的名字就叫1530团,白天游了小七孔景区,夜宿了西江千户苗寨。听了彝族导游阿飞唠家常,必以“我告诉大家”开头,讲了一路他的奋斗史,从做门童开始邂逅了他的挚爱律师组建了他的家庭,1981年出生的他已经是两个孙子的爷爷,他的11年导游经历认识了许多老总,带母亲去北京看天安门升国旗都有专车服务,拜了一个鸡西的风水大师,知道他们彝族是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最后一个或两个字音是儿子姓的字音,阿飞每次说完必以“就这么简单”结尾。
第二天阿飞说,我们参加的是购物团,不能光享受低价旅游,也要支持他的业绩,去云谷小镇购物点,这里苗族银饰最有名,甚至有纯银的女性内衣,也有男款,他推荐我们买几千元的水杯,比较实用,居家旅游都用得上。顿时,昨天一天陪伴积累的感情一下子浇淳散朴起来,以致他说在西江千户苗寨购物他可拿售价的80%做业绩,在云谷小镇只有3%时,我们都“呵呵”了。
购物点只有一个入口,购物时间两个小时,恍若有种抗疫时出现病例,所有小区居民当作“密接者”被隔离的感觉。
一个旅游大巴对接一个导购,导购带全体团员入内,先参观,很嘈杂,各说各的,注意力稍一溜号就“换频道”了,我没有跟导购走,介绍太快,顾得了听就来不及看,顾得了看就跟不上介绍。
既然是“非遗银绣染印象馆”,我就静静地一个一个看过去,任他设彀藏阄,我只当负笈游学,把这里当成学习的课堂。
一排玻璃橱窗,每个橱窗都站有一个模特,穿着艳丽的苗族服饰,一身银饰明光烁亮,不懂头饰、服饰的各种叫法和区别,我好像不学无术的白丁。
从墙壁上的文字一步步学习起来。
苗族起源,在苗族的神话中,人类的祖先是由蝴蝶蛋转化而来。苗族的古歌这样传唱:“风生雾、雾生云、云生雨。落到地上长出了枫树。枫树长大后,引来两只鸟雀在枝头鸣叫。鸟雀的鸣叫声惹怒了树下的女神。女神将枫树砍倒后,树心化作一只蝴蝶。”“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申狃蛋,由鹡宇鸟艰难孵了十二年。”“最终孵化出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共十二兄弟。被苗家尊称为十二古祖神。”看到蝴蝶生人,我忽然有了种悟到庄子道我合一的物化况味,风也罢,雾也罢,云雨也罢,人也罢,蝴蝶也罢,雷公、龙王、象、牛等也罢,本质上都只是不可说的道,云是固化的雾,雨是液化的云,雾是气化的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谓之“齐物”,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不也是化成蝴蝶了吗?
展柜中有个硕大的银帽,帽的直径超过了一米,现在应该没有这么大的脑袋配这顶银帽了,除非远古巨人。
苗族没有文字,它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据统计,苗绣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稻谷、鱼、鸟、龙、凤,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有街道、城墙、角楼;那肩上的云、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苗族刺绣有一种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牛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法,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4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皱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叶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上坤下,衣服上衣而下裳,这种上衣下裳制是祖先对文明世界的理解,黄帝、尧、舜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取法乾、坤二卦。君臣,官吏都跟衣裳有关,黄帝按照衣裳从上至下,设置职务,治理天下。比如官吏取谐音冠履,正好是从头到脚,从天子到百姓的各级官吏体系。一领二袖代表一君二臣,一冠二履代表一官二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男人还习惯戴帽子出门,戴了帽子才觉得穿整齐了,哪怕三伏天也不例外,不戴帽子出门就有裸奔的感觉,浑身不自在,“君子死,冠不免”,大概就是衣裳传承自黄帝的民族自觉。而苗族是黄帝的对头蚩尤的后人,“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从最早“兽身”,从“铜头铁额”过渡到接受衣裳代表的文明秩序,并发展出自己的刺绣文化,体现了和谐的中华大家庭的融合力、同化力。
展品有刺绣片,能直观地了解到14类技法的不同特点,如缠绣是苗族与侗族、水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具体体现,是把线在轴线上缠绕,然后按想象或描绘好的图案进行刺绣,具有强烈的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效果。破线绣是把剪好的剪纸贴在底布上,将一根丝线破成8-13根细线,按所剪图案进行刺绣,最后将其锁边。破线绣整体有厚度感,针脚整齐,表面平滑,光亮,色彩鲜艳,给人一种雍容华丽的视觉感,以台江施洞的苗族破线绣最为著名。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蜡染最早也不是苗族使用,西周时朝廷就有“染人”的官员,“掌染丝帛”等事。
苗族掌握蜡染技术,史料记载秦汉时就有了,“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称为“阑干斑布”。宋代盛行“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随着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工业的冲击,蜡染的传承不再是人人需要,而只能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那里去重新发掘了。 从蚩尤论起,苗族是一个很早掌握熟练冶炼技术的民族,并将这种技术锻造成各种饰物用于服饰的装饰上。银是苗族最喜爱的金属之一,其洁白无暇,象征纯洁,而银饰的多少在苗族社会中显示出富裕的等级等。苗族银饰制作是以祖传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至今仍保留纯手工制作技艺。其形成铸炼、捶打、编织、洗涤等一整套制作流程。银饰制作工具主要有箱、锤子、钳子、打丝照板、凿子、坩埚、铜锅、花纹、图案模型、松脂板等。银饰饰品主要有:银角、银冠、银花、银梳、银链、银铃、银泡、银片、银锁(压领)、银线(银丝)、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耳环、银耳柱及其他。
银饰所用的纹饰图案与刺绣纹饰图案相似,主要有几何纹、景物纹、植物纹、天文纹等。常用纹饰有:锯齿、水波、云、太阳、月亮、星星、铜鼓、水车、龙、牛、虎、狮、象、马、狗、兔、鸡、凤、雉、鹰、鱼、龟、蝴蝶、菊花、荷花、向日葵、鸡冠花、蕨菜及其他花卉、景物。 银文化发展兴于唐代以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舞马衔杯纹银壶为代表,延于宋代以出土于四川省德阳县孝泉镇宋窖藏银壶为代表,盛于清代以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款银壶、银錾刻福寿纹执壶、银累丝花篮、银錾刻万寿纹碗、银锤碟花鸟图茶杯为代表,尊于当代以收藏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犀牛钟、供奉于雷峰塔下的阿育王塔、收藏于故宫珍宝馆的金填花云龙执壶、金瓯永固杯、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仿东汉铜车马银制复原件为代表。
银器的价值在拍卖会上可窥一斑,在2008年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上,金/元朝的莲花纹耳柄银碗成交价14300英镑,宋或之前的花纹鹅钮高足银杯成交价10625英镑,台湾世家国际拍卖2014年春季拍卖会-潜龙腾渊精品夜场上,清代乾隆官造银壶成交价185400元人民币。 国家非遗银饰锻造的制作工艺有多种。
高浮雕工艺是一种罕见的银器加工的古老技法,以刀代笔结合国画创作手法,用刻刀在作品中体现线条的粗细、轻重、浓淡、虚实与疏密,整体线条细腻有层次。构思上力求淋漓洒脱,以形写神。自古有着“自以刀笔写意为尚”“一相抵九功”之说。生动形象的錾刻手法下,呈现立体浮雕感。
线雕工艺是运用刀尖呈现线条之美,看似和绘画相通,但难度很大。下刀的轻重,直接决定整个银饰作品的好坏。线条平滑流畅、疏密有致、制作过程难度大、耗时长,图案完整生动,是检验一件线雕作品合格的标准。
沉底雕工艺是在银器表面雕刻形成凹陷,使图案凹于钩边下比银器平面要低的一种雕刻手法。工艺讲究恰到好处的力道把控,保证作品图案的线条自然流畅,制作难度在于刀痕深、刀口细,切忌回“笔”复錾,必须一气呵成,银匠师需做到下笔有章法,落刀有笔意。
花丝工艺是历来皇家御用工艺,极致柔软,极尽巧思,千变万化中挑战工艺极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采用银丝,妙手编织,经过多道工序反复抽拉似头发细丝,讲究眼到心到,精准无误。花丝工艺是中国皇室传统奢侈品非遗技艺之一,成品尊贵华丽,极具匠心,藏品的首选工艺。
匠人风采介绍了贵州省内4位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中的三位。
师承清代宫廷银匠大师吴振英的张永宽,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全国从事“花丝镶嵌”技艺的45位一级技师之一。曾于1981年制作犀牛钟,2004年参与制作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刀具,2008年参与修复阿育王塔,2009年参与复制“金瓯永固杯”清朝乾隆时期皇帝御用酒杯,2015年参与制作金填花云龙执壶。
家族第五代银饰锻造传承人杨正贵,擅长錾花工艺,“錾予生活,精致如花”。
家族第五代银饰锻造传承人邰引岩擅长线雕工艺,“银制线雕,惟妙惟肖。”
他们三位大师与他人合作,采用花丝工艺亲手打制的繁花似锦花瓶,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作为赠礼,赠送给泰国总理巴育的夫人娜拉蓬。
他们应是印象馆的金字招牌,也是给游客销售的噱头。
终于看到导游念念不忘的女性内衣,正式名称叫银丝内甲,纯度S999,使用的是御用的花丝工艺。采为银丝,妙手编织,经过48道工序手工反复抽拉成头发细丝,讲究眼到手到,精准无误,尊贵华丽,极具匠心。
偌大的银饰,价格一定不是普通人负担得起的,关键这个东西只能锦衣夜行,决不能毫发毕现地公开展示,纵观历史,怕是只有北齐后主高纬是用得起而且敢用的不二人选,当年可是“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男款叫银战甲,也是S999的纯度,它使用的是极为罕见的银器加工的古老技法阳雕工艺。连八块腹肌都清晰神似,估计穿上它,可完美实现了“女人喜欢男人性感的身躯/要有人鱼线和八块腹肌”。唯一的问题是这么沉重的银战甲,整天穿着不累吗?
它们绝对称得上中国的奢侈品,不知卖出了多少件?
整个销售大厅珠箔银屏,明光锃亮,喝水的杯子,梳头的手工梳,配套的壶儿、碗儿,可戴在身上的手镯,可吃饭用的筷子、勺子……以及一些朱砂制品,都是足银999,却有每克27.8元、29.8元、33.8元、46.8元等不同的标价。
我在这里学习做个孔子的好学生,只找犄角旮旯处站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甚至表现不让颜子的“足以当之”了,发现大门可以放人出来时,第一时间逃之夭夭。因为没有贡献“业绩”,对导游阿飞也躲躲闪闪,无论在外面聊天还是上车赶路,只有“和羞走”,绝不敢“倚门回首”。我理解导游的“只为碎银几两”,他是否明白“奈何这碎银几两”,我也度日勉强。
编后语:《只为碎银几两》是一篇深刻揭示旅游商业化现象的游记,作者运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贵州的山水间,感受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体验。文章通过对导游阿飞的描写,展现了旅游行业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纠葛,引发人们对旅游本质的思考。编后语不仅是对文章的总结,也是对读者情感的延伸。通过这篇游记,我们被提醒,旅游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在商业化的大潮中,如何保持旅游的纯粹性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中对苗族文化的细致描绘,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民族的丰富历史和独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文章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享受旅游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不被商业化的利益所裹挟,保持一颗敬畏自然、尊重文化的心。作者的游记不仅是一次对旅游现象的批判,更是一次对旅游精神的呼唤。让我们在旅途中,不仅收获美景,更收获对自然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