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流人物 于 2024-7-27 13:21 编辑
老子(五篇) ——读史随笔
即日收看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并研读《道德经》及相关史料,随后续成。
(一) 幼年哲子罕神聪,每遇疑难即究穷。 问母诘师殚尽惑,访才搜卷竟开蒙。 先生辞教周都举,博士收留太史崇。 王准守藏佳境入,如鱼得水道方通。 (二) 守藏室史日高荣,思母求迁惜不成。 家讯慈危归省逝,智来痛悟别离情。 无而生有天缘觉,有再归无旷达明。 修察列人愚可睿,自然万物道渊宏。 (三) 殚居洛邑世传名,孔子遥闻足愿行。 教授修能通乐礼,赠言高上切公诚。 观河狂烈人怀比,论水谦柔天道评。 丘返极崇龙譬喻,学渊志邈顶钦倾。 (四) 守丧期满返成周,祸起萧墙典籍流。 失职请辞归隐惘,离宫野望转生忧。 幸逢关尹智能察,殚著经书德道留。 紫气东来非妄念,中华独有教宗尤。 (五) 骑牛梁地子阳羞,结伴相谈论士流。 祖宅何须重整治,傲人怎可续贞修。 师徒一路兴为叙,德道多番玄理酬。 难水分途西去渺,仙踪无觅惑千秋。 万国庆 2021.07.14——15 一默站长:这五首七律都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探讨。每首七律都以精短的七言句构成,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师友、家国、道德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第一首,描绘了幼年时代对知识的追求和恪守,通过问母诘师、访才搜卷等方式开启了学习之门,最终通向智慧的殿堂。作者通过表现先生、博士等各种角色的教导和引领,展示了学有所长的重要性以及对学识的珍视和追求。 第二首则围绕着家庭、母亲、学识和生命的轮回展开,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珍惜,以及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有无、生死、归来的反复探讨,呈现了对人生命运和命运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首则以史料和名人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教育、仁义、道德等议题,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对孔子、古代圣贤的赞颂和敬仰,表达了对中华文明和道德传统的热爱和坚守。 第四首表现了作者在守丧期满后回到周朝,面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选择辞去失职,隐居山林,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尽管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作者仍然坚守道德原则,努力学习经书,追寻道德之路,希望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在诗中,作者表达了对智能和正直的关尹的敬佩,同时也强调了对经书和道德的重视,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宝贵财富。最后一句“紫气东来非妄念,中华独有教宗尤”表明了作者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自豪和珍视,认为其中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价值。 第五首则以骑牛梁地、师徒相谈等场景为线索,探讨了修身、治国、齐家等方面的智慧和哲学。通过对师徒关系、修道、仙踪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对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探讨。 总体而言,这五首七律在形式上简洁精练,内容上深刻含蓄,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学问、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识、道德和生命的重视和探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