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18 10: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老船还行 于 2024-10-18 10:57 编辑
阿蔡先生这篇杂谈颇有点迅翁遗风哦。窃以为一针见血地剖析了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在其诞生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有不少极为神似的后裔式翻版存在,而且还产生了新的变异,形成一个贵族版的阿Q群体。此文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披露了当下的某种社会怪现状:上层社会中某些圈子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物质生活高端大气上档次自不用说,而精神上更是目空一切自我感觉完全是一派胜利者的姿态。至于国家的盛衰安危、百姓的贫富忧乐,与他们有一毛钱关系吗?凡此种种,不是贵族式精神胜利法又是什么?
读罢阿蔡此文,心潮迭起,且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就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理念和创作初衷妄自猜度,刍议几句——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辱骂后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当然此处的“战斗”并非指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打仗,而是说文人之间特别是那种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富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文人和思想不那么健康的文人之间的笔墨之战。
那么什么才是最有打击力度最有收效且最富于艺术性的文人间的“战斗”呢?
鲁迅先生以大量的“匕首加投枪”式的杂文和数三个中短篇小说集,对此做了最简要最直接也最有轰动效应和打击力度的回答。这些杂文,嬉笑幽默,皆成刀戟,对于那些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和帝国主义的洋奴买办所贩卖的处世之道,迅翁绝不姑息,绝不“费厄泼赖,而是以笔墨作刀枪,以事实说话,为真理代言,深刻剖析其灵魂中最为丑陋的一面,打击力度之大令对方张皇失措,左支右绌窘迫应对而颓然狼狈败下阵来。
至于迅翁的小说则更能体现他在反帝反封建反社会流弊方面,更是独辟蹊径,将他那把犀利的剖析当时社会机体亮出病灶的解剖刀用富有艺术性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包装起来,含蓄地却又精准无误地撕开了那些痼疾的虚假伪善面皮,实现了“揭露其疮疤,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之创作初衷。
《啊Q正传》这部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创作出来并产生振聋发聩社会效应的。其诙谐幽默的笔触,勾勒出阿Q这样一个典型形象,这样一个凝聚并浓缩着国民劣根性的农民形象,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反思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阿Q 其人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不得不反复咀嚼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汇聚了浓缩了艺术化了一种令人沮丧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一种令人悲哀的社会本质:封建意识洋奴哲学对当时为数不少的国人所造成的精神控制和奴役,细思极恐,岂止于让人倒抽一口凉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