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美妙的昭山之旅。文章不仅展现了昭山的自然之美,还揭开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昭山风景、历史遗迹以及文人墨客不朽作品的描绘,作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在昭山的古迹与传说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秀丽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昭山之行 王成家
清晨,薄雾轻笼,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我邀三五好友踏上了前往昭山的旅程。
昭山,位于湘江之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它不仅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路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间小径蜿蜒曲折,仿佛在引导我探寻那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秘密。随着脚步的深入,喧嚣渐渐远离,心灵也愈发宁静。
登上山顶,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湘江如一条银色的丝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下的村庄炊烟袅袅,一片祥和景象。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昭山不仅景色宜人,更有着许多历史遗迹。昭山,因周昭王(昭王16年,公元前980年)南巡至此而得名。昭山又名马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驻军于此,至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相传这里也是楚国大夫屈原流放时曾驻足的地方。站在屈子祠前,我不禁想起那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以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诗篇,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
沿着石阶而下,来到昭山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寺内香火缭绕,钟声悠扬。据昭山寺碑记载,隋唐以降,行路讴歌,名闻益远……昭山寺碑,就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伫立在昭山之上,上面所记载的内容犹如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我静静地坐在大雄宝殿前,闭上眼睛,感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祥和。
昭山名声大震,得益于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画的一副《山市晴岚图》。米芾,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和卓越的绘画技巧闻名于世。当他来到昭山时,被这里的景色所深深吸引,昭山独特的地理风貌,那起伏的山峦、错落的树木,还有那在阳光和云雾中变幻莫测的景色,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米芾精心绘制昭山朝晖图,并命名为《山市晴岚图》。在这幅画中,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层次分明,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寺庙若隐若现,山间的云雾像是轻纱一般缠绕着。画面整体色彩和谐,笔触细腻,将昭山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还配诗作序:“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错近觉遥;正值寒微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序曰:“依山偎郭,列肆为居,鱼虾之会,菱苋之都。来者亍亍,去者徐徐。林端缥缈,峦表絮纡。翠含山色,红射朝晖。虚不盈乎,一掬则散,汤乎太虚。”
《山市晴岚图》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但写尽了昭山山市晴岚的姿色,还对昭山的烟雨碧波、晴空朗翠作了传神描绘,从此昭山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山水秀丽著称,能成为潇湘八景之一,意味着昭山进入了当时最著名的山水景观行列。这一荣誉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前来观赏。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郊游至此,留下了咏昭山的佳作:“终古石自碧,深春花欲红,澄潭凝一色,云末出双虹”。昭山还记录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迈,1917年9月16日,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毛泽东和同学张昆弟、彭则厚从长沙徒步至昭山进行社会调查,并夜宿昭山古寺。在昭山之巅,毛泽东把自己的理想和西方文明加以对照,明确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午后,阳光依旧温暖。我们在山间的小溪边稍作休息。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带来一丝清凉。溪边的野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它们的美丽。我情不自禁俯身掬起一捧清水,轻轻洒在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爽。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我和好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昭山。回望那座静谧的山峦,心中充满了感激与留恋。这次昭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更让我感受到了这座湖湘名山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昭山之行,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
编后语:昭山之行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魅力,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昭山,全方位地感受到湖湘大地的文化瑰宝。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在探索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感悟隐藏在其中的人文历史。昭山,作为湖湘八景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是心灵得以安放的一片净土。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昭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