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各式各样的洋节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不仅年轻人过的不亦乐乎,连年老的人也渐渐地变成习惯,发红包,发抖音,发朋友圈不亦乐乎……但是,似乎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些节的来历。相反,对中华许多的传统节日却知之不多。过节,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或是装B的机会。
其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便有了各式各样的节日。无论是中秋还是中午,上元还是春节,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和文化。而中元节,便是一个特殊的却渐被年轻人遗忘的节日。
中元节在我们村里又称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农历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古时候,中元节这一天为缅怀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也会用烧香焚纸、放河灯等方式进行祭……
中元节,是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曾一度“置顶”!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对西方那些所谓的节日可以日夜狂欢念念不忘,而对于重要的七月半这个中元节却渐渐有淡忘的趋势?我想,一方面的原因是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过重,被车贷、房贷,以及孩子就学的压力屈服。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的利已主义重孩子轻父母,孝道更注重纸上谈兵,更何况对于死者?为了求富求贵,他们更多地是去求佛求人,很少真正地去思考自己的来处与归途,很少真正地去践行孝道。这是现代人的浮躁与虚伪。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天天高喊传统文化,但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复兴应该从哪里开始?
记得有一年秋天,那天下雨了。父亲突然说:七月半,看牛伢子傍田坑。父亲告诉我们,到了七月半,要出伏了。暑热即将告退,凉快的天气就要来了。那时乡下蚊虫多,夏天里拿把蒲扇把个手都摇疼。虽然采些辣草子在地坪里熏,但还是阻止不了蚊子的热情。所以,夏天的过去,意味着蚊子也将离去。我们听不懂父亲讲什么,父亲解释说,到了七月半,温度下降,风一吹过来,便会有冷的感觉,特别是一下雨,便要加衣。所谓看牛伢子傍田坑,就是躲风。那时只当闲话,听着。
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要买来黄纸和白纸,拿一个钱印子,一摞一摞认真的把黄纸打上钱印子。父亲一般是和母亲搭档,也时也叫我们帮忙。父亲嘱咐我们,这个事情一定要认真做,每一张纸都要打上印,因为这是要烧给祖宗和死去的亲人在阴间花的。如果钱印子没有找好,那钱花不了,亲人们就会为难。我们就当笑话一般地听着。打好钱印子,父亲就一摞一摞分好,然后用白纸写上烧给谁,是谁烧的。准备就绪,就找个背风的地方,父亲作完揖,然后念念有词,一包一包地烧。烧完,才心满意足地回家,搞上一桌饭,把过世的亲人一个一个叫过来,装上饭,倒好酒,打开门,点上灯,父亲把那个我们从没见过的亲人一个一个的请过来吃饭,这叫做“交饭”。
有一次,听见母亲悠悠地说:现在你爷做这些,等我们走了,不晓得你们会记不记得。我们当时听在耳里,心里莫名的有些疼。但好像不相信父母会有这么一天,或者觉得这一切还非常遥远。但没有想到的是,到今天,父亲母亲都已离去若干年。回头一想,我们这些做儿女又有几次聚齐在野泥村为他们烧纸交饭呢?
这些年的七月半。我一直待在长沙城里,儿子或是在遥远的外地求学,参加工作后也忙的脚打手打的,只有大哥或二哥在村里做着这一切。其实,这个世界有没有鬼魂,我们谁也不知道。无论是清明还是中元节,是给我们一个怀念逝去的亲人,纪念他们的节日。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来处。但现在的清明节和中元节,有的是走个过场,有的是讲个排场,有的是刷个朋友圈。在所有的节日里,只有这两个节日,才是我们与逝去的亲人交流,离得最近的日子。难道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忙到忘了怀念亲人,忘了自己的来处与归途。
娘,今年的七月半又快到了,我争取回去,我相信你和爷老子若真的在天有灵,一定又会说,回不回去没关系。因为你们从来不要求儿女做什么,对我们犯的错也总是宽恕,但我们又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我想到您二佬的坟前,叩三个响头。然后和你们聊聊这些年这些事。今天记下这些文字,作为我对你们的纪念,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