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7 04: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佛山
东湖岸边人的《银滩古韵共赴山海之约》以时空叠映的笔法,在16.5公里海岸线上编织出三重交响。当细沙摩挲脚掌的当下触感与千年沉船的历史回响共振,新春的欢愉便超越了节庆本身,升华为对文明脉络的深情凝视。
作者深谙“以实化虚”之道:沙滩上卡丁车扬起的沙尘,与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宋瓷碎纹形成奇妙对话——前者是现代的活力迸溅,后者是时光的凝固姿态。这种蒙太奇式的并置,在"沙粒温柔裹住脚掌"与"触碰瓷器纹理"的触觉通感中达到高潮。正如文中"沙砾汇聚成岛"的传说暗喻,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在此完成了双重构建:渔夫战海怪的悲壮传说与"南海一号"沉船的实证考据,共同构成了海陵岛的叙事经纬。
文中三次诗意转场尤见匠心:从椰林沙沙低语到海子诗句的互文,让自然景观成为精神原乡的隐喻;渔舟出没风波与范仲淹诗境的勾连,使眼前的渔船成为千年文脉的当代投影;而博物馆波浪形外墙与游客临窗远眺的构图,则让建筑本身化作连接历史长河的时空隧道。这种"景—诗—史"的三维编织,使游记突破了传统山水小品格局。
最动人的是贯穿始终的时光辩证法:沙滩上堆沙堡的童趣,映照着千年前匠人制瓷的专注;阴云下灰白浪花,呼应着沉船文物釉面的幽光。当作者在"沙粒似金"的想象与"瓷器如月"的凝视间往返穿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永恒的独特诠释——所谓不朽,不在抗拒消逝,而在浪涌沙聚的永恒循环中,让每个瞬间都成为文明基因的载体。这或许正是"银滩古韵"的深层密码:山海之约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逢,更是文明基因携带者在时间长河里的隔空致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