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遇到莎莉》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浪漫喜剧电影,于 1989 年 7 月 14 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开场,从芝加哥大学毕业的莎莉要去纽约发展,碰巧与朋友的男友哈利同行。旅途中,两人话不投机,哈利说话直接爱争论,认为男女之间不涉及性的纯友谊不存在,莎莉则持相反观点,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五年后,他们在机场再次相遇,莎莉正与哈利的朋友热恋,哈利也准备结婚。然而六年后,两人都经历了感情挫折,第三次相遇让他们有了共通点,开始成为朋友。他们会在失眠时互通电话,分享私密梦境,相约庆祝新年。
随着交往深入,爱情在两人之间悄然滋长,但他们都刻意回避。莎莉被前男友打击后,两人越过友谊界限发生了性关系,之后却又懊悔,关系变得尴尬。
最终,在除夕夜,哈利想通了友情和爱情并非只能取其一,他向莎莉坦白了爱意,两人解开误会,激情相拥,三个月后喜结连理。
影片中,哈利和莎莉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哈利由比利·克里斯托饰演,他是一个智慧幽默、情感丰富的男性形象,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非常坚持,但同时也非常幽默风趣,经常能够引起大家的笑声。莎莉则由梅格·瑞恩饰演,她是一个机智干练、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非常有个性,同时也很有女性魅力和亲和力。两人的演技相得益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亲密。这部影片以其优秀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演员表演、经典的音乐配乐等方面,在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片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成为了美国电影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启示是:爱情是一种能超越平庸生活的力量。不过与传统的爱情之诱惑力是因为掩盖并美化了两性关系核心中各种深刻的不平等迥异,现代的爱情如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体现了男女之间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正如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爱,为什么痛》里所言:“……当人们把性别平等和性自由这两个政治理念设定为亲密关系的重心时,爱情就被剥去了仪式性尊重的外衣,被驱散了环绕至今的神秘光环。爱情中曾经圣洁的一切变得世俗,男性被迫以清醒判断力来直面女xing生活的真实状态。正是爱情的这种深度割裂和两面性——一方面作为超越存在性的源泉,另一方面作为展现性别身份的激烈竞争场合——彰显了当代爱情文化的典型特点。更具体地说:它展现了性别身份和性别斗争,即展现制度和文化的核心困境及现代性的矛盾心态;这些困境围绕着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动机和制度动机,此类动机包括真实性,自主性,平等,自由,自我实现等。”而这部电影多维度地体现了现代男女关系的境况和种种表现,确实能启人深思。
|